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啟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黃啟明(1887  — 1939),浸信會華南地區著名基督徒教育家;擔任廣東培正中學校長達21年之久,對培正的建設與發展居功至偉。

浸信會(英語:Baptist Churches,又稱浸禮會),基督新教[1]主要宗派之一。十七世紀上半葉產生於英國以及在荷蘭的英國流亡者中。當時屬清教徒中的獨立派。反對給兒童行洗禮,主張教徒成年後方可受洗,且受洗者須全身浸入水中,稱為「浸禮」,故名。並主張獨立自主,反對英國國教和政府對地方教會的幹涉[2]

簡介

黃啟明先生於1887年出生於是廣東清遠縣,其祖父輩,以及父輩均為基督教浸信會會友。其祖母黃老太曾隨美國浸信會宣教士牧冕女士(Miss Mollie McMins)前往廣西傳道;其父黃心堂為培正學校創辦人之一,信仰虔誠。當基督教在廣東遭遇極大逼迫之時,他仍熱心傳揚福音,惜因操勞過度,英年早逝。黃啟明的兄長黃啟信醫生也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毅然擔負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對弟弟呵護有加,並供他上學讀書。因此黃啟明先生深深敬愛他的兄嫂,視他們如同父母一般。

黃啟明自幼成長於基督徒家庭中,飽受基督教信仰薰陶,故於少年時就成為一個追求真理,為人正派的基督徒。從廣州珠光里的培正學校畢業後,黃啟明繼入嶺南大學讀書,畢業後即留學於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在著名教育家杜威教授門下受教。1914年,黃啟明獲取哥倫北亞大學教育碩士學位。由於其學習成績優異,深得該校師長所器重,故完成學業後,作為哥大在嶺南大學的代表,被派回嶺南大學任教,薪金由哥倫比亞大學供給。在嶺南期間,黃啟明的學識與品格,贏得廣大師生的讚譽,他在教肓界的地位,也由此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1918年,應培正中學校董會之聘請,黃啟明辭去嶺南大學教授職,出任培正中學校長。當時培正的景況危機四伏,校內經濟入不敷出,負債累累;校外則政局動盪,學潮洶湧;學校的校舍又遠不夠容納與日俱增的學生。這些棘手的難題,若非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絕難應付。

黃啟明接掌培正中學之後,抱著事奉基督與推廣教育之宏願,本其學識與經驗,對校務、教務,訂定與實施整頓與擴展的計劃。當時培正中學,只有十餘畝荒地,及課室和宿舍各一所。1919年,黃啟明開始了籌建校舍的工作,他先行借款購得毗連培正的荒地十餘畝,以備發展之需。是年夏,他親赴南洋群島為培正募捐。十一月,他又赴檀香山、美國、加拿大、西印度群島、古巴等國籌款,所到之處,深受當地僑胞的歡迎與支持,成績斐然。歷時二年之久,黃啟明共籌得款項三十餘萬元,較校董會原定籌款計劃超逾一倍。隨即大興土木,按計劃擴展校舍。學生青年會所、古巴堂、美洲華僑紀念堂等先後建造起來。在黃啟明的苦心經營下,不但使培正轉危為安,而且使校務出現蒸蒸日上之象,令人刮目相看。

1927年,黃啟明受國民政府之委派,作為中國教育界之代表,赴美出席世界教育會議,同時留美考察教育。1928年8月,黃啟明從美國經歐州回國,此後對教育施行改革,貢獻甚多。因此,培正中學的聲譽日隆,不但廣東各地學子慕名前來求學,甚至海外華僑亦紛紛送子女回國,以得進培正讀書為榮。因此,校舍又感緊缺,於是,培正又買下其南面十餘畝地,以備擴展校址。1929年冬,黃啟明南下澳州為培正籌款。歷時半載,籌得巨款歸來,隨即興建澳州華僑紀念宿舍、圖書館、中學教員宿舍二座、高初小學宿舍各四座,以及女小課室一座。此外又在廣州西關,及香港何文田兩地,建立培正分校。黃啟明又因見廣州東山附近農村,貧苦失學兒童甚多,於是在培正校內指導青年會職員,創設青年會義學,廣收失學兒童,推行平民教育,造福東山地區的貧苦農民。

至此,培正中學在黃啟明精心主持與擘劃之下,各項擴展計劃,已漸次完成。至1936年,也就是在黃啟明接掌培正十八年來,培正中學由原來的三百學生,增加到四千餘;校舍由僅有課室宿舍各一所,擴展到中學,男女高小和初小,以及西關、香港分校所需之課室、宿舍、食堂、禮堂,以及圖書館等建築物,一應設施齊全。此外,黃啟明還特別注重宗教教育,除了在校內設立基督教青年會之外,還設有各種基督徒團契活動,師生們亦經常參與東山、東石和興華等地教會的事工。這樣,不僅培正的校風良好,而且對該地浸信會的發展貢獻也很大。1936年,中華浸會百週年紀念大會在廣州舉行之際,培正中學已發展成為華南聲名卓著,設備最為完善的中學。當時來自全國及世界各地的浸會代表,親眼目睹這所華人創辦的培正中學,取得如此輝惶之成就,無不交口稱讚。而這位臨危受命,為培正建立殊勳的黃啟明,卻無半點居功自傲,只是謙遜地將榮耀歸與神。

黃啟明不僅是一個傑出的教育家,也是一個愛國者、慈善家。抗戰期間,他積極推銷救國公債;發動培正師生捐贈棉衣慰勞前方將士;發起按日救國獻金;舉行抗戰圖片流動展覽;並領導學生編演抗日救亡戲劇,從事抗戰宣傳等。他又在兩廣浸信會聯會中,倡議組織國難服務團,並選派人員,分返內地,從事戰時各項服務工作。在教會慈善事業方面,他亦極力推展安老、恤孤、醫院、痲瘋救濟院等項事工,造福於社會。

黃啟明不但銳意發展培正中學,而且高瞻遠矚,要為中國,以及中國教會培養人才。遠在1922年,他就提議以培正中學為基礎,逐漸擴展成為大學,並且在捐款項下,撥出巨款購得海心沙地產數百畝,以備將來建設之需。不料,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培正中學的發展因日軍入侵而遭受嚴重挫折,不得已遷校鶴山,翌年再遷往澳門。更為不幸的是,1939年4月,黃啟明竟因盲腸炎在香港逝世,致使其壯志未酬,建立培正大學的宏圖,亦因此胎死腹中,令人痛惜之至!

黃啟明之死,不但是培正中學的損失,而且是中華浸信會的一大損失。中華全國浸聯會原本推派黃啟明於1939年秋,赴美參加世界浸聯會大會;美國一所大學亦計劃趁他赴美出席大會之便,授予其博士學位。詎料未及成行,事業未竟,即溘然長逝,殊為可惜!

黃啟明作為一個傑出的教育家,服務培正二十一年之久,他不為自己的名利,完全本著基督的犧牲精神,以在教育的崗位上榮耀基督為職志。當年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辭職後,嶺南大學校董會曾徵詢黃啟明,希望他接任嶺南大學校長之職。但為了盡忠於培正,他竟放棄了這一「肥缺」,且在人前從不提及此事,以炫耀自己。此等謙卑服務之精神,誠屬難能可貴!

黃啟明執掌培正校政歷二十一年,始終忘我地工作,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長期勞累,使他的身體大受虧損,離世時年僅五十二歲。出殯之日,雖然風雨交加,但冒雨送殯的人仍達五千之眾,足見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此後數年,每當黃啟明逝世紀念日,培正師生都有謁墓之舉,以表追思。

黃啟明的親友,同事、同工、與學生等,對他的離世無不深表哀悼。年高德邵的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聞其死訊後,頓時老淚縱橫,特賦輓詩一首,以致哀悼。黃啟明的高徒曾昭森教授如此評價說:「黃師為人寬懷大度,待人和藹,處事得宜,事情無論如何嚴重,從無緊張倉皇,蓋因其滿懷信心與自信心之故。黃師態度風格,堪為吾人矜式。」 馬鴻述教授也讚揚他「是個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合一的教育家,是個在教育實施中把理論具體化的教育家。」 1940年,國民政府題頒「行誼足式」匾額一方,另附褒詞一章,以示表彰。

黃啟明生前的家庭生活亦十分和睦美滿,他事母至孝,對兄嫂十分尊敬,對侄輩愛顧有加。他和趙璧蘭女士結婚後,共同生活十七年,始終相敬如賓,為眾人所稱羨。其夫人黃趙璧蘭女士,也是教會的婦女領袖,曾任兩廣浸聯會女傳道會會長。黃啟明去世後,她繼承夫君的遺志,繼續服務培正及浸聯會,直至古稀之年。其侄黃汝光博士日後歷任香港浸聯會高等教育部、中等教育部主席,以及世界浸聯會會長等職,對浸會學院、培正中學、培道中學等,均有卓越的貢獻。黃啟明的女兒、畢業於燕京大學的黃秀貞小姐與夫婿康國雋先生,皆承父志,從事教育事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