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麒麟斑鸠

麒麟斑鸠也叫山斑鸠

(学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是鸠鸽科斑鸠属的鸟类,共有6个亚种。

体长约 32厘米 ,嘴爪平直或稍弯曲,嘴基部柔软,被以蜡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质;

颈和脚均较短,胫全被羽。上体的深色扇贝斑纹体羽羽缘棕色,腰灰,尾羽近黑,

尾梢浅灰。下体多偏粉色,脚红色。起飞时带有高频“噗噗”声。成对或单独活动,

多在开阔农耕区、村庄及房前屋后、寺院周围,

或小沟渠附近,取食于地面。食物多为带颗谷类。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亚、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北方鸟南下越冬。

目录

生长繁殖

繁殖时间在4-7月。一般年产 2窝 ,通常在迁来时多已成对。

营巢于森林中树上,也在宅旁竹林、孤树或灌木丛中营巢。

通常置巢于靠主干的枝桠上,

距地高多在1.5-8m。巢甚简陋,主要由枯的细树枝交错堆集而成,呈盘状,结构甚为松散,

从下面可看到巢中的卵或雏鸟。

外形特征

麒麟斑鸠雌雄相似。前额和头顶前部蓝灰色,头顶后部至后颈转为沾栗的棕灰色,

颈基两侧各有一块羽缘为蓝灰色的黑羽,形成显著黑灰色颈斑。

上背褐色,各羽缘以红褐色;下背和腰蓝灰色,尾上覆羽和尾同为褐色,

具蓝灰色羽端,愈向外侧蓝灰色羽端愈宽阔。最外侧尾羽外翈灰白色。

肩和内侧飞羽黑褐色,具红褐色羽缘;外侧中覆羽和大覆羽深石板灰色,

羽端较淡;飞羽黑褐色,羽缘较淡。下体为葡萄酒红褐色,颏、喉棕色沾染粉红色,

胸沾灰,腹淡灰色,两胁、腑羽及尾下覆羽蓝灰色。虹膜金黄色或橙色,嘴铅蓝色,脚洋红色,爪角褐色。

生活习性

习性: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成对栖息于树上,

或成对一起飞行和觅食。如伤其雌鸟,雄鸟惊飞后数度飞回原处上空盘旋鸣叫。

在地面活动时十分活跃,常小步迅速前进,边走边觅食,头前后摆动。

飞翔时两翅鼓动频繁,直而迅速。有时亦滑翔,特别是从树上往地面飞行时。

鸣声低沉,其声似‘ku-ku-ku’反复重复多次。

食性:主要吃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草子、嫩叶、幼芽,也吃农作物,

稻谷玉米高粱、小米、黄豆、绿豆、油菜子等,

有时也吃鳞翅目幼虫、甲虫等昆虫。觅食多在林下地上、林缘和农田耕地

栖身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和山地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果园和农田耕地以及宅旁竹林和树上。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亚、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北方鸟南下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且分布广泛。

亚种meena在中国西部及西北部为留鸟;

指名亚种为西藏南部至中国东北部大多数地区的留鸟或夏季繁殖鸟;

orii为台湾的留鸟;Agricola见于云南南部及西南部。

春季成大群途经中国南部。于喜马拉雅山脉分布至高海拔[1]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

视频

《探寻山斑鸠》

参考资料

  1. 山斑鸠的地理分布,鸟类_百问中文,
  2. 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