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麂鹿 |
麂鹿,俗称麂子,哺乳纲,偶蹄目,鹿科。成体体重16~25千克,体长75~115厘米。腿细而有力,
善于跳跃,皮很软可以制革。通称“麂子”。中国分布有三种,分别是黑麂,
赤麂和小麂,其中以黑麂数量最少,分布区狭窄,已列为国际濒危动物 。
中文学名麂鹿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
亚 纲真兽亚纲目偶蹄目
亚 目反刍亚目科鹿科
亚 科麂亚科属麂属种麂鹿详细介绍详见正文
习 性善于单独生活
外形特征
仅雄麂具短角,角干向后伸展,角尖内弯,不分杈或仅分一小杈,角基部在脸上形成纵棱脊;被毛较其他鹿科
动物短而细;四肢细长、蹄狭尖;有大的上犬齿弯曲呈獠牙状,但较麝、獐的獠牙小;头骨略呈三角形,泪窝显著 。
生活习性
白天活动。善于单独生活。性机警。以种子、嫩草、青草、树枝等为食。
繁殖 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产1~2仔。
分布范围
现存的麂主要分布在以东南亚为中心,东至中国大陆、台湾、印度尼西亚诸岛,西 至印度、
斯里兰卡等地的广大地区。中国大陆,陕西省秦岭南麓。在浙江省西南山区也有部分存在。
生活环境栖息于密林、草丛、山地丘陵,有时也进入居民点和农田周围。
赤麂
为麂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80~150厘米,肩高约55厘米;颜面部棱长;体背棕褐或暗褐色,胸部鲜棕,
后腹毛色从淡黄到纯白、腋部有白色块斑、鼠鼷部、臀部、尾下为纯白色。栖息于密林、草丛、山地丘陵,
有时也进入居民点和农田周围。白天活动。营单独生活。性机警。以种子、嫩草、青草、树枝等为食。
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产1~2仔。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市万州山区、陕西南部。
黑麂
为中国特有种类,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体型略小于赤麂,体长约120厘米,肩高约50厘米;耳短圆;侧蹄较其他麂发达;
体背毛色棕黑,眼周至额部有一束鲜棕色簇状刚毛,前额、耳与两颊间有呈“v”字形橙栗色暗纹,腰腹部和四肢暗黑色,
臀周、尾下部和鼠鼷部纯白色,边缘深栗色。栖于地势较高多岩石的密林和山坡灌丛中。以嫩枝、叶子、果实、蔬菜、
豆类为食。主要在春季产仔,每胎1仔,幼仔约6~10个月性成熟。数量较少,仅见于中国浙江、安徽、福建、重庆,陕南等省的交界处。
小麂
是麂类中最小的一种,也是中国特有种类。叫声如犬吠,故又称吠鹿或犬麂。体长70~90厘米,肩高约40厘米;脸短,
颜面棱也比赤麂短;体背毛色变异较大,呈黄褐、棕黑色,颈背中央有一黑色条纹,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
蹄小于赤麂和黑麂;泪窝深而圆。栖于地势较低的丘陵、小山的低谷、山坡灌丛。以嫩叶、幼芽、青草、果实、种子为食。
全年繁殖,产后还可受孕,怀孕期约6~7个月,每胎产1~2仔。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
福建、云南、贵州、四川、陕南、湖南、湖北、江西、台湾。
保护级别
3种麂中以黑麂数量最少,分布区狭窄,已列为国际濒危动物。
另外两种麂子——赤麂、小麂早就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于2000年8月1日以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实施。任何猎捕麂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严禁猎捕、买卖、食用野生麂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