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海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鹿角海棠 |
中文学名:鹿角海棠 别称:熏波菊 门:木贼门 纲:木兰纲 目:石竹目 科:番杏科 属:鹿角海棠属 |
鹿角海棠(学名:Astridia velutina (L.Bolus) Dinter)是番杏科,鹿角海棠属多年生肉质灌木,叶粉绿色,高度肉质,基部联合对生,具三棱,全株密被极细短绒毛;花白或粉红色,冬季开花。 原产非洲西南部,中国有引进栽培。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干旱,怕高温潮湿。要求疏松的沙壤土地。冬季养护最佳温度不应低于15℃。繁殖容易,一般以扦插为主。其叶形叶色较美,花色艳丽,观赏价值较高。[1]
目录
形态特征
多浆肉质灌木,株高25-35厘米,老枝灰褐色,木质化,嫩枝淡绿色,分支处有节间。 叶交互对生,2片叶位于基部合生。叶半月形,三棱状,粉绿色至灰绿色;叶端狭窄,先端尖锐,叶尖微粉红色,叶背有龙骨状突起,侧芽至叶腋伸出。叶长2.5-3.5厘米,宽0.3-0.4厘米,全株密被极细短绒毛。 花大,顶生,具短梗,单生或数朵间生,花茎3.5-4.5厘米。花瓣白色,花蕊黄色。蒴果肉质,种子多数。花期冬季。
近种区别
鹿角海棠与白绒玉属的夕波( 学名:Corpuscularia lehmannii(Eckl. & Zeyh.) Schwantes)和Corpuscularia taylorii (N.E.Br.) Schwantes在爱好者中及市面销售上常被混淆。夕波叶较短,颜色为深绿色;Corpuscularia taylorii的叶较夕波长,但叶尖圆滑。
生长环境
鹿角海棠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耐干旱,怕高温,夏季注意遮阳,否则表面易起皱。冬季温度最好不低于15℃。适宜在排水良好、疏松、透气性强的沙壤土中生长。
分布范围
原生地位于南非西南部地区,种群分布地从纳米比亚南部延伸到里希特费尔德的东北部。中国有引进,各地均有栽培。
繁殖方法
扦插:以春、秋季进行最佳。选取充实、成熟茎节,剪成8-10厘米的小段。插于微潮的沙床,室温保持在21-25℃。扦插后15-20天生根,发根前叶片会有严重褶皱,属正常现象。待根长3厘米后即可移植盆栽。群生后生长速度加快。 播种:4-5月的春季采用室内盆播,发芽室温为20-24℃,播种后10天左右发芽。幼苗根系细而浅,浇水需谨慎,最好使用喷壶喷洒。保持湿润凉爽,一个月左右后可移苗。
栽培技术
基本管理
1、土壤:鹿角海棠养殖土壤以疏松透气的沙土为佳,当然也不一定必须是沙土,和其他多肉植物配土可以相同。
2、环境:鹿角海棠要放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养护,如果是新栽可在阴凉通风处缓苗。
3、浇水:鹿角海棠不用保持土壤长期潮湿,要保持土壤偏干,所以浇水要管住手,耐干旱,不容易旱死,但是容易因为积水烂根。
4、病虫:鹿角海棠盆栽湿度过大时,常发生根结线虫病,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进行防治。虫害有介壳虫危害,可用55%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喷杀。
四季养护
春季:每年春季换盆,并整株修剪,加入肥沃的泥炭土或腐叶土和粗沙组成的混合土壤,稍加喷水即可。春季生长期以保持盆土不干燥为准,多在地面喷水,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
夏季:鹿角海棠夏季呈半休眠状态,可放半阴处养护,保持盆土不过分干燥。但如果采取直射,则受到直射的叶片会发生缺水甚至灼伤,因蒸腾作用太为强烈,所以造成叶片开裂或者产生褶皱。建议夏季放置半阴处进行散射。每天日照时间缩减至2小时,同时浇水次数减少。
秋季:鹿角海棠在秋后开始继续生长,每半月施肥1次。
冬季:鹿角海棠临冬茎叶生长进入旺盛期,并开始开花。冬季室温保持在15-20℃时,开花不断。盆栽2-3年后,需重新扦插更新。
病虫防治
鹿角海棠盆栽湿度过大时,常发生根结线虫病,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进行防治。虫害有介壳虫危害,可用55%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鹿角海棠植株常呈匍匐丛生状,在欧美地区经常被用于盆栽或吊盆栽。绿色肥厚的叶片向外延伸,有很好的垂吊感。与其他品种的多肉植物合栽,也能起到很到的点缀作用。花季开花时,金黄鲜艳的花朵为盆栽增色不少,将它悬挂在室内,更显生机盎然,凸显出节日气氛。
因其养护简便,繁殖容易,习性强健,也被用于布置多肉植物主题园,是优良的观赏花卉品种。
种群现状
鹿角海棠栖息范围狭小。其源生地长期受到过度放牧的威胁,导致灌木密度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同时因牲畜践踏而引起的土壤侵蚀。许多能够对多浆植物形成的灌木被破坏,致使这些多肉植物完全暴露于外界环境中,并且以极快的速度下降。实地考察表明鹿角海棠的种群数量减少是由畜牧导致的。(2015年)
保护级别
被列为南非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2015.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