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鳕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鳕鱼

中文名: 鳕鱼
学名:Eleginus gracilis(鳕科)
门:属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
纲 :真骨鱼纲(Division Teleostei)
鳕形目(Gadiformes)

鳕鱼属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鳕鱼多是生活在海洋底层和深海中下层的冷水性鱼类,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洋。其中鳕科和无须鳕科中有许多经济价值极高的世界级重要经济鱼类。
鳕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可以活血祛癖;鳔可以补血止血;鳕鱼的骨可以治脚气;鳕鱼胰腺含有大量的胰岛素,可以从1kg胰腺中提取12000IU胰岛素;鳕鱼的肝脏可用于提取鱼肝油(含油量20%~40%)。 [1]

主要种类

细身宽突鳕
学名:Eleginus gracilis(鳕科) 地方名:鳕鱼
形态特征:背鳍11~15,15~23,18~21;臀鳍20~24,19~22;胸鳍i-17-i;腹鳍6;尾鳍60。
体长形,稍侧扁;尾柄显著。头较大。吻稍突出。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微凸。口大,稍低。唇厚。下颌中央有1颏须。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后端达眼下方。两颌及犁骨前端具数行细尖牙。鳃孔大。鳃盖膜互连,与峡部分离,头和体均被小圆鳞。侧线1条,完整。背鳍3个,明显分离,均由鳍条组成;第一背鳍始于胸鳍基后上方;第二背鳍略后于第一背鳍;第三背鳍位于第二臀鳍上方。臀鳍2个,第一、第二臀鳍分别与第二、第三背鳍相对。胸鳍侧中位。腹鳍亚喉位,左、右鳍条相距远,第二鳍条突出呈丝状。尾鳍后端截形,或微凹。头和体背侧暗橄榄色,散布许多不规则云状小斑点侧上方紫灰色,有暗色斑点,侧下方黄褐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淡黄白色或微红,背鳍和尾鳍具白色边缘。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海域,从朝鲜半岛(黄海)往西南至韩国仁川,东南到美国阿拉斯加州,白令海峡至楚科奇海,东至维多利亚岛南部沿海。中国产于黄海、图们江流域、黑龙江河口。
生态习性:为冷水性近底层鱼类,栖息于较深水域,也进入河口、半咸水及附近的江河流域。主要捕食小鱼、甲壳动物。
经济意义:为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捕捞对象,为食用经济鱼类之一。

太平洋鳕

学名:Gadus macrocephalus Tilesius (鳕科) 地方名:鳕鱼、大头鳕、大头鱼、大头腥、明太鱼
形态特征: 背鳍 12~14,16-19,18-20:臀鳍 19-22,18-20;胸鳍 18-19;腹鳍ii-4;尾鳍41~44
体长形,稍侧扁。尾部向后渐细。尾柄细且侧扁。头大。吻前端圆钝,稍突出。眼中等大,侧上位。口大,微斜。唇厚,下唇下缘有绒状小突起。下颌联合的下方有1颏须。下颌较上颌稍短。两颌及犁骨有尖牙,外行颌骨牙较长较大。鳃孔大。鳃盖膜互连,与峡部分离。外行鳃耙发达,内行鳃耙均呈小突起状。鳃耙 3+17-19。鳃盖条7。具假鳃。头和体被长椭圆形小圆鳞。侧线1条,完全。背鳍3个,明显分离,均由鳍条组成第一背鳍始于胸鳍基略后上方;第二背鳍略后于第一背鳍;第三背鳍位于第二臀鳍上方臀鳍2个,第一、第二臀鳍分别与第二、第三背鳍相对。胸鳍侧中位。腹鳍喉位,左、右鳍条相距远,第二鳍条突岀,略呈丝状。尾鳍后端浅凹形。头和体背侧淡褐绿色,散布许多暗褐色斑点,腹侧淡白色。各鳍蓝褐色,腹鳍和臀鳍色较淡。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海域,包括白令海峡、朝鲜半岛、中国、日本、阿拉斯 加湾,南至美国洛杉矶沿海。中国产于渤海和黄海。
生态习性:为冷水性近底层鱼类。喜群居,通常栖息于水深 15-250m 的海域。以 小黄鱼、太平洋鲱等小型鱼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食。个体较大,最大体长可达80cm。
经济意义: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是北太平洋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黄线狭鳕

学名:Theragra chalcogramma(鳕科) 地方名:明太鱼、鳕鱼
形态特征:背鳍 13~14,18~19,21;臀鳍 22-23,21-23;胸鳍 19-20;腹鳍 6;尾鳍 42
体细长,呈梭状,前部稍粗大,向后渐细,稍侧扁。头中等大。吻稍突出。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微凸。口大。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达瞳孔前缘下方。下颌中央有1短痕状颏须。两颌及犁骨前端具数行细尖牙。上、下颌外行牙较尖长。下咽骨有绒毛状牙群。舌宽钝,前端游离。鳃孔大。鳃盖膜互连,与峡部分离。外行鳃耙细长,内行鳃耙钝突起状,鳃耙数 6+26。头和体均被细小圆鳞。侧线1条,完整。背鳍3个,明显分离,均由鳍条组成;第一背鳍高,始于胸鳍基后上方;第二背鳍略后于第一背鳍;第三背鳍位于第二臀鳍上方。臀鳍2个,第一、第二臀鳍分别与第二、第三背鳍相对。胸鳍侧中位。腹鳍喉位,左、右鳍条相距远,第二鳍条突岀呈丝状。尾鳍后端浅凹形。头和体背侧橄榄色,具 2~5 条暗色纵带状斑纹,纵带状斑纹间为黄色纵纹。腹侧白色。背鳍橄榄色。胸鳍暗黑色。腹鳍与臀鳍灰色。尾鳍淡橄榄色。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海域,包括鄂霍茨克海、白令海、朝鲜半岛、日本、美国阿拉斯加州沿岸。中国产于黄海东部。
生态习性:为冷水性近底层鱼类。常在接近 0℃水温时聚集,生活于水深 30400m的水域,有时也在水面活动。主要捕食小鱼、甲壳动物。最大体长可达 80cm。
经济意义:是北太平洋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具有经济价值 。

多棘腔吻鳕

学名:Caelorinchus multispinulosus Katayama(长尾鳕科) 地方名:鳕鱼、腔吻鳕
形态特征:背鳍Ⅱ-9~10,93~104;臀鳍 90-105;胸鳍 15~16;腹鳍 7;尾鳍1。
体细长形,前部稍侧扁,向后渐细尖且侧扁。头较大,前部尖突,平扁,后部稍侧扁。脊棱发达。吻尖长,突出。鼻窝位邻近眼前方。眼长椭圆形,位于头中部侧上方口小,下位。上颌长大于眼径,自鼻窝中部下方伸达眼后缘前上方。上、下颌具绒毛状牙,牙群带状。颏部具1 须。鳃盖膜在眼后缘下方与峡部互连,后缘有游离膜。鳃耙呈突起状,有小刺。鳃耙数 1-2+6-8。头和体被弱栉鳞,鳞宽五边形,栉刺细尖,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喉部、胸部鳞刺较规则,近似辐射状。侧线1条,完整。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始于胸鳍基后上方,较高,第二硬棘最长,不显著突出,为丝状,可伸达第二背鳍前端;第二背鳍始于肛门的略前上方。臀鳍较第二背鳍发达。胸鳍较长,侧中位,第三、第四鳍条最长,不达肛门。腹鳍始于胸鳍基后端下方,第一鳍条略突出呈丝状。尾鳍细尖。体背侧淡蓝灰色,散布有许多明显的虫纹状或云状不规则斑块,体侧稍下方也常有1或2 纵行暗棕黑色斑纹,沿第一背鳍基下方常有1 纵行小黑点。体下侧银色或淡蓝白色。各鳍暗灰色。第一背鳍第二棘后灰黑色。腹鳍常有小黑点。口腔白色。鳃腔及各鳍暗色。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国产于黄海、东海。
生态习性:为深海底栖性鱼类。主要栖息于泥砂底质水域。以多毛类、甲壳类为和南海主食。
经济意义:肉可食用,经济价值不高。

分布范围

鳕鱼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洋,原产于从北欧至加拿大及美国东部的北大西洋寒冷水域。目前的主要出产国是冰岛、加拿大、俄罗斯、挪威及日本的北海道。在中国,鳕鱼主要产于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其主要渔场在黄海北部、山东高角东南偏东和海洋南部及东南海区,是北方沿海出产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 。

生长习性

鳕鱼是冷水性中下层鱼类,为群居鱼类,大部分生活在水温为0~16°C的寒冷海里,成鱼主要栖息在175-225米水层,幼鱼在80-100米。成、幼鱼均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成鱼有从深水向浅水产卵洞游、幼鱼有集群分布的习性。以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如磷虾、糠虾、胡瓜鱼、毛鳞鱼等。夏、秋季栖息于黄海冷水区,冬季洄游于水深50~80 m的沿海泥底区越冬。一般4-5龄性成熟。产卵期在12月到翌年4月,盛期在1-2月,怀卵量为25-100万粒,万粒,沉性卵,卵径为0.98-1.05 mm,受精卵在6-7°C水温下12-17天孵出。

参考来源

  1. 鳕鱼概述(附图),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