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鲁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鲁迅
出生 周樟寿
(1881-09-25)1881年9月25日
浙江绍兴
逝世 1936年10月19日(1936-10-19)(55歲)
别名 周树人
籍贯 浙江绍兴
职业 作家
知名于 为中国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拼音: Lu Xun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中国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1]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鲁迅留日期间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而后他被视为‘全盘西化的背叛者、刻薄多疑的骂人者、四处碰壁的绝望者、心胸狭窄的复仇者、心理阴暗的偏执者'⋯” 这些都源于鲁迅自己是个异常矛盾的人:他接受了母亲为他包办婚姻的妻子,又与比自己小17岁的学生许广平自由恋爱;他倡导妇女走出家庭,后来却不让许广平出去工作;他教给“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可他也打自己的孩子,打得孩子很怕他;他多次向青年人呼吁“我以为要少一或者竟不看中国书”,而他自己则长期在故纸堆中抄古碑帖、钻研和程理中国古代文献,先后抄录、辑校了几十种古籍;他是个医生,自己却身患肺结核长达20多年。[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