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鲁家大院传奇(余明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鲁家大院传奇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鲁家大院传奇》中国当代作家余明照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鲁家大院传奇

鲁家大院,现在湖北建始官店镇灯笼山村三组,院落临山而建,现在院落六七户人家大都建了三层楼的水泥平房,但木质房古迹还依稀可见,飞檐翘角的门牌楼,青灰色的砖墙,不时散发着诱人的古色古香,仿佛把人带去遥远的记忆梦幻色彩中。

鲁家大院有很多神奇而又幽深的传说。

听老辈人说,鲁家大院是最殷实的地主家,所谓殷实,也就是有大瓦房,有田租出去让佃农给交租子,直到解放初期闹土改,鲁家大院的大瓦房和田地就被分出去了,得房子的主人当然是穷得叮当响的顶级穷人。直到现在,大瓦房的结构一直还保存着大部分木质结构。木板上的红油漆影像还依稀可见。但就是这座大瓦房,它却见证了许许多多的往事,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结构,走廊转角,飞檐翘角,典型的欧式结构,据说当时是鲁家有一名出名的秀才从山外请人设计制作而成,每层楼房有休息室、会客厅、客厅、卧室,均是粉红油漆彩绘。

各个厅室的功能根据主人的爱好和兴趣设置有书桌、茶几、文房四宝等,这些一应俱全的家什有的是主人自己享用,而有的只是在会客时当作接待客人的庄重场合之用⋯⋯我是1963年出生的,1968年就启蒙于鲁家大院读书,对于大瓦房的豪华和气派也是后来听老辈人讲述的,自己未曾亲见。听老人们说,刚解放,除了分给几家特别无住房户的农户外,其余的全部改作学校。听我父亲(我父亲1937年生)说,他12岁时,政府在这里开始办起了扫盲学校,学生读的是“扫文盲”的课本,以后这里就成了完全小学(一至五年级)。 我四岁发蒙读书,那是因为鲁家大院的学生有20几个,老师为了方便家长,我们四年级没有读就直接跳到五年级了。那时发蒙读书上学放学靠本家的几个哥哥背着上学,那时几个哥哥也是十四五岁了,他们上二三年级,因家境贫寒读书读得迟才与我同在大瓦房上学的,我也是依稀记得大瓦房的概貌用现在的印象付诸文字得以描绘的。但那时的大瓦房的确比较奢侈,我们三个年级20多个娃娃分别用三层楼装下,显得空空荡荡,20多个娃娃仅一个老师在一楼上课后便安排自习而后到上层楼上课,如此循环直到后来开办至五年级,我便是在这鲁家大院读完三年级后才搬到村里新修的学校的。如今每次回老家还见得着鲁家大院这栋大瓦房的身影,尽管大院几家都盖起了二三层楼的小平房,大瓦房的辛酸与功劳我体会得尤其深刻

笔娃子是小名,至于学名叫什么,好像也无人知晓,大家这么叫他,我也这么叫他。笔娃子本不是什么名人,也无须大家记得他,我之所以提笔来写写他,却有他的过人之处。 笔娃子身材很高大,但右脚有些残缺,走起来一瘸一拐的,说话也有些迟疑,近乎结巴,以至于我们常常与他作梗。他没有上学,尽管学校就办在他屋里,那时他已经20来岁了,还没有娶媳妇。

每到我们上课时,他就靠在大门旁边偷听,待到下课铃声响起来,我们一窝蜂地拥挤出学堂,还看他咧着嘴笑,笑得是那么憨厚与单纯,我们也无所顾忌,看着他憨笑老实的模样,我们就一起起哄叫起他的小名笔娃子,而且有节奏地叫着,他也总是望着我们憨笑,直到我们起哄叫他声音停止了,他还在望着我们憨笑,而后去做他的事情去了,在我们当时看来很无聊。他就用火坑或是灶堂里烧过的黑色木炭在木板壁上画解放军,头上戴着钢盔帽、双手别起钢枪面部显得神采奕奕,眉目迥异,眼里透出英俊。说是彩绘,无彩色;说是水墨画,无水墨;说是碳素素描,颜色也迥乎不同,但就是神,他把解放军画神了。据说后来笔娃子娶媳妇,媳妇看了大瓦房满板壁的解放军画像,脸上立刻显出桃红,两条大辫子往身后一甩,咯咯笑个不停,媒人说,有门。笔娃子人憨厚点,娶媳妇不为难,真是福在憨人边。过了两个月后,笔娃子被爹娘和亲朋族友拥进了洞房。

自此后,他也没有画过解放军了,他画的画经年累月经不起风吹雨打,也就消失了。

身材很高大,右脚有些残缺,走起来一瘸一拐的,说话也很有些迟疑,近乎结巴,笔娃子画像至今在我的脑海里愈来愈清晰。

[1]

作者简介

余明照,一个平平淡淡的码字小姑娘,怀抱江南水秀大地,偶尔愁愁人生理想,低调生活,快乐做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