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鱼龙 |
鱼龙(拉丁语学名:Ichthyosauria,来自希腊语ιχθυς,“鱼”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种类似鱼
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
点(2.3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500万年。有些鱼龙身体十分渺小,但还有些鱼龙身体很大。
在三叠纪中期今天还未能确定的陆栖爬行动物逐渐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为鱼龙,这个过程类似海豚和鲸的
演化过程。在侏罗纪它们分布尤其广泛。在白垩纪它们作为最高的水生食肉动物被蛇颈龙取代。
中文名鱼龙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爬行纲
亚 纲阔孔亚纲目鱼龙目
简介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属鱼龙类。体呈纺锤形,外形似鱼,四肢变成鳍脚,适于游泳,背鳍肉质,
尾鳍上叶短,下叶长。颈极短,眼大,吻突出较长,牙齿尖锐。生活于海洋中。性凶猛,以动物为食。
卵胎生。侏罗纪最繁盛。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西藏珠穆朗玛峰海拔4800米的高山上发现的“西藏喜马拉雅鱼龙”,
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脊椎动物化石,证明该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体长达10米,生活于三叠纪早期,在白垩纪灭绝了。
古爬行动物名。外形像鱼,生于海洋。四肢桨状,适于游泳。眼大。嘴长,牙齿尖锐,肉食。卵胎生。于侏罗纪最繁盛。
考古
鱼龙最早的描述是1699年在威尔士发现的化石残片。
1708年最早的脊椎化石两次被发表,怀疑为大洪水的遗迹。1811年玛丽·安宁在今天被称为侏罗纪海岸
的莱姆里吉斯发现了第一具完整的鱼龙化石。此后她相继发现了三个具不同的化石。
1905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恐龙远征队在三叠纪是浅海的内华达州发现了25具化石。这些化石今天陈列在加
利福尼亚大学的考古博物馆中。其它化石今天依然埋在石床中,可以在奈伊县的州立柏林鱼龙公园里被参观。
1977年内华达州将三叠纪的鱼龙沙尼龙(Shonisaurus)定为州化石。内华达是唯一一个拥有一具完整的、
17米长的沙尼龙的州。1992年一位加拿大鱼类学家发现了至今为止最大的鱼龙化石,它长23米。
我国的话发现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铺乡一带,最长可达13米,目前保存在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序厅 。
是目前国内博物馆收藏中最大的一条鱼龙化石 ,可谓无价之宝。
起源
那时的海洋里还生活着一类短头鱼龙,它的头短而粗,嘴里长着几排像纽扣似的牙,原来它是生活在海底靠吃软体动
物为生的鱼龙。它用那纽扣般的牙齿,“咔吧”一下子就压碎了软体动物的壳,把里面鲜嫩的肉一口吞到肚子里。
短头鱼龙头虽然小,但个头却不小,它的四肢比同时代的其它鱼龙都要长很多。
有的短头鱼龙能长到10~14米,比起混鱼龙来,它可是“彪形大汉”了。
鱼龙大家族中最常见的就是生活在1.5亿年前的真鱼龙了,我们常说的典型的鱼龙就指的是它。它的身体为流线型,
皮肤裸露,很适于在水中游泳。它长长的脑袋,鼻孔长在头上方,嘴里长满了又尖又大的牙,最多可达200个。
鱼龙有两只大眼睛,还长着一种叫巩膜环的保护眼睛的结构,这说明鱼龙的视力很强。它的听力也比其他爬行动物好。
难怪有人夸它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海中霸王呢!鱼龙是怎样在大海中遨游的呢?是像鱼,还是像海豚?科学家告诉我们,
它游起来更像现代的企鹅。几年前,在英国的一个博物馆地下的采石场里,发现了一些鱼龙化石,有脖子、前肢和尾巴。
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鱼龙是用前肢作“定向舵”,用大尾巴作推动器。如果它想缓慢游动时,就用两个前肢划水,
如果要快速前进时,就使劲地摇动大尾巴,像箭一样,划过水面,飞驰而去。
啊,一个小脑袋露出了海面,紧接着是一个细长的脖子,它游向了岸边,爬上了岩石。它的身子又扁又平,
四只像海豹一样的鳍脚又宽又有力,就是凭着它们,它爬上了岸边的岩石。这个怪模样的家伙是谁?它是海洋里的
又一个霸王——蛇颈龙。一个科学家形容它就像“一条大蛇穿在一只乌龟身体内”。它可是一个凶残的肉食者,
不仅能吃鱼类,有时还能捉住俯冲到海面捕食的翼龙呢!蛇颈龙在地球上一直生活了1.1亿多年。世界各个
海洋和大湖里都留下了它们的身影。它们和最后一批恐龙一起在距今6500万年的时候绝灭了。
在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中有鱼龙与蛇颈龙相斗的描写,在电子游戏半条命中有一种水下的外星动物被称为鱼龙。
中生代海洋中生存过的已绝灭的鱼形爬行动物,归类于爬行纲中的调孔亚纲。1821年,柯尼希认为它们是介
于鱼类和爬行类之间的动物,创立了鱼龙 (ichthyo-saurus)这个词。居维叶曾对鱼龙有过较形象的
描述:“鱼龙具有海豚的吻,鳄鱼的牙齿,蜥蜴的头和胸骨,鲸一样的四肢,鱼形的脊椎。”指出它们是一类古老的爬行动物。
1835年,布兰维尔把鱼龙作为一个独立的纲(ichthyosauria),列入脊椎动物亚门。四年后,著名的英国古脊
椎动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将鱼龙和鳍龙类合并,作为一类,称enaliasauria,包括两个目:鱼龙目和蛇颈龙目。
随着鱼龙化石的增加,鱼龙的分类位置也不断地得到重新认识。1956年,a.s.罗默将它们单独列为一个目,
归于上孔类(parapsida),1968年,罗氏研究了北美晚白垩世的一个完整鱼龙的头骨构造。他将鱼龙归入调孔类。
鱼龙的起源,当前尚缺少可靠的线索,已知最早的早三叠世晚期的化石,就已高度地特化。
因此它们的祖先应出如今三叠纪以前。由形态构造推测,鱼龙可能起源于杯龙类。
侏罗纪的鱼龙属(ichthyosaurus)是典型的鱼龙。它们的外形酷似一些大型快速游泳的鱼类,纺锤形的身体,
皮肤裸露,三角形的头向前伸出似剑的长吻,嘴内长满锥状的牙齿,牙齿有迷路构造。在德国侏罗系的海相地
层中盛产鱼龙化石,保存情况非常好。在粘土板岩上,常从侧方印出清楚的身体软体部分,可清晰见到一个
肉质的背鳍和尾部由一串下折的尾椎骨构成的上叶小,下叶大的倒歪形尾。鱼龙的这一体现快速游泳的适应型
式从三叠纪延续到白垩纪,仅有量的改变。例如它们的个体变大,歪形的尾鳍加大,前肢鳍脚变长。
鱼龙类的身躯构造说明,它们完全失去了上陆的能力。关于鱼龙的生殖方式,当前多认为属卵胎生。这种推断
在德国符腾堡地区出土的鱼龙化石得到证明。在保存完好的鱼龙骨骼的腹腔部位,除了可以识别出它们的一
些食饵,如头足类、鱼类外,还有鱼龙的幼体,其中有的已堕落于泄殖腔之外。
分类
它的拉丁文原意就是鱼形蜥蜴,它也确有鱼一般的外形,不过它更象现代海洋中的另一类鱼形哺乳动物——海豚。
像海豚一样,为了更好适应水中的生活,它的身体演化成最适合在水中游泳的流线型身体。它那用于在陆地
上爬行的强壮的四肢,已经演化成用于在水中保持身体平衡 的纤弱的鳍状肢,而那条长而细的尾巴则进化成
一条短而强壮的尾鳍。它有肺并用肺呼吸,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鱼龙便要到水面上来换换气。更多的时候它在昏暗
的深 海中猎食、嬉戏。它们是当时的海洋中最出色的猎手,一双特大的眼睛,即使在昏暗的深海里,也能清
楚的看到猎物细微的移动。猎物一旦被锁定,它便左右来回快 速、有力地摆动强壮的尾鳍,象出膛的鱼雷
般飞快地射向猎物,那张狭长有力、长满匕首般锋利牙齿的巨口,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任何猎物撕得粉碎。
最早的鱼龙在三叠纪的早期便已出现,在此后的一亿多年间,它们演化出一个庞大的家族,大的身长可达23 m,
体重数十吨,小的仅有1—2 m。古生物学家根据肢骨构造的联接关系将鱼龙分为两大类:宽足型和窄足型;它们共分为五个科。
前三科主要生存于三叠纪,是一些较原始的鱼龙,后两个科主要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一些进步的鱼龙。
繁殖
与其它返回海中的爬行类相比,鱼龙已完全适应了在海洋中生活,它们纤弱的四肢再也不能将庞 大的躯体驮上海岸,
也就意味着它们必须让它们的卵在自己的体内孵化,并在海水中产下它们的小宝宝。有化石标本显示,鱼龙很可能象
现代的鲸类和海豚一样生 产,小鱼龙也是尾巴先生出来的,直到头从母亲的生殖器中出来,小鱼龙才被“触发”第
一次呼吸,这是为了避免小鱼龙在生产的过程中窒息而死。
食物
根据有限的存留在鱼龙化石的胃部的物质,可以分析出鱼龙都吃些什么。古生物学家发现鱼龙化石体内常保存有一些
特别的东西,如骨骼、石头等,后来经研究发现这些骨骼是头足类动物的骨骼(已经灭绝的头足类动物,大部分是箭石)。
据此,部分古生物学家认为:头足类是鱼 龙的主要食物,除此之外,鱼龙还吃鱼和其他海洋动物。但是,也有学
者提出:鱼龙的形态一直是朝向追求高速度方面演化,如其主要以头足类为食物,似乎与其演 化方向不协调,大部分鱼龙应
该是以其速度优势,以捕食鱼类为主的。在其捕食的鱼类中,可能有以捕食头足类为生的,
当然,也不排除鱼龙偶尔会捕食一些头足类 动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