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魂合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魂合豬
圖片來自搜狐網

魂合豬,當天夜裡,夫人在熟睡的時候,夢見自己不覺中進入廚房。只見廚師刀磨得霍霍有聲,婢女僕人圍着待命。忽然她的靈魂與被綁待殺的豬合為一體,廚師上前抓住她的蹄子,放置在大木凳上,按住她的頭,用利刀刺入喉部,只覺得痛徹肺腑。接下來又把她放入沸騰的開水中,拔毛刮身,痛楚遍滿全身。然後又從脖子至到肚子下面剖開,痛苦極其難以忍受

原文

浦城縣縣令某公,很早以前就戒殺生。然而他的夫人性情暴躁、乖張,喜好吃眾生的肉。天天以屠殺這些眾生為樂。在她過生日的時候,命令廚師提前預備菜餚,打算大罷宴席。廚房豬羊排成隊,雞鴨成群,個個都在伸長脖子哀鳴,等待被殺。某公看在眼裡,心生憐憫,對他的夫人說「你逢上過生日,它們卻處於被殺的地步。按理應當把它們放生,用來祈求福壽。」夫人說:「如果遵照你的教訓,禁止男女結合,不吃這些動物。那麼數十年後,人類將滅絕,天下到處都是禽獸了。你不要說這些老人家抹桌布之類的廢話,我可不受人欺負。」某公知道她不可勸戒,嘆息着走開了。

當天夜裡,夫人在熟睡的時候,夢見自己不覺中進入廚房。只見廚師刀磨得霍霍有聲,婢女僕人圍着待命。忽然她的靈魂與被綁待殺的豬合為一體,廚師上前抓住她的蹄子,放置在大木凳上,按住她的頭,用利刀刺入喉部,只覺得痛徹肺腑。接下來又把她放入沸騰的開水中,拔毛刮身,痛楚遍滿全身。然後又從脖子至到肚子下面剖開,痛苦極其難以忍受。靈魂掙扎要想甩開肝腸,突然就分開了,感覺靈魂飄泊中沒有依靠。不料,過一會後,又與羊合二為一,她恐怖之極而狂號不止。而婢僕們卻旁邊在嗤嗤憨笑,好像根本沒看見一樣。這次被殺戮的慘痛,又加倍於剛才殺豬。之後又是殺雞宰鴨,夫人沒有不以身體感受承當的。全部都殺遍了,驚魂稍覺安定。不料,老僕人又拿了一條鯉魚來,靈魂又附着在了魚身。聽到一個婢女高興地說:「夫人最喜歡吃這個了,她正在熟睡呢,快交給廚房裡剁成魚圓,用來準備明早的菜。」於是下人除鱗剔膽,斬頭去尾。在除鱗的時候身體就像細細被刀剮,在剔膽的時候又如同破腹一般苦痛。等到放在砧板上,下人用利刀細細地剁碎,錚錚有聲,此刻只覺得一刀一痛,似乎好像化作千萬億個身體,受寸寸分裂的酷刑。這時,夫人用盡力氣狂呼,才醒了過來。恰巧此刻小丫環進來說:「魚圓已準備好了,可以吃早飯了。」夫人嚇得命令立即退回去。回想夢中恐怖的境界,汗如雨下,因此吩咐停止宴席。某公覺得蹊蹺,詳細追問,她才把夢中的經歷全部說了出來。某公笑着說:「你不信佛,如果不讓你親身感受各種苦痛,怎麼能放下屠刀呢?」夫人只是搖頭不說話。從此斷葷吃素,與某公共守不殺生的戒律。[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