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

简介

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1]

2006年5月20日,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高跷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山西省,辽宁省,甘肃省,吉林

遗产编号;Ⅲ-9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段铁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吉炳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目录:1历史沿革,2风格特色,3传承现状,4传承意义。

历史沿革

《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高跷早在先秦已在民间流行。

还有清人恩竹樵在他的《咏秧歌》诗中,对当时春节期间的踩高跷游艺活动也有描述:"捷足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此 诗充分说明,高跷这项民间艺术,在清代已广泛在民间流传。

据民间传说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腿上绑上两根长棍以后逐步演变而成今天的高跷艺术。

有的传说高跷是民间社火艺人们创造的。相传有一年元宵节,各村艺人联合起来要到县城闹红火。知县老爷知道后,便想借闹红火诈一笔横财,并下令将四门吊桥吊起,凡入城者要交过桥费,否则不准入城。城外的 社火头听后,十分生气,但也无可奈何。便凑足银两准备进城。谁知县太爷又将进城过桥的钱提价了,社火头的儿子聪明多谋,又胆大心细。回家后看见墙上挂的长腿白鹤图受到了启发,便连夜赶制木棍,在木棍上装脚踏板,将木棍绑在自己腿上,脚绑在踏板上,趁夜沿城演习了一圈越过了护城河。正月十五日那天,城外的社火队都依样绑上高腿,排成队越过护城河,进了城并闹了红火。此事气坏了县太爷。有人说这就是高跷的原形。

还有一种传说,高跷是御敌取胜的高将军所创。有一年,高将军率兵攻打胡兵城池,而胡兵把护城河上的 吊桥板全拆了,部队无法攻进城里。一天傍晚,高将军走出军营,突然看到正在河边觅食的大雁的长腿,受到了启发,找到破城的妙计。回营后将军叫人砍来柳木棍制成高跷,令将士们绑在腿上练习走路。经过练习,将士们都能踩着高高的柳木棍行走。将军率军渡过护城河,乘胡兵不备,一举攻城收复了城池。此后每逢春节,老 百姓也学着踩起了柳木棍。因这玩艺儿是高将军发明的,人们便把它叫"高跷",以此来纪念高将军。

风格特色

道具选料

高跷道具简单,但木质的选料很讲究,必须采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质,

如榆木,槐木尚好,柳木次之,腐木不可用。将选好的木头经过木匠加工成4一5尺长的木棍,木棍上扁下圆,脚踏板的设置,是根据高跷的高度 而定,一般在3尺以上装置。个别地方的高度有五六尺。 高跷的绑腿绳,一般是用布制成的,这样的绑绳既能绑紧,又不勒腿脚。

形象设置

最早它们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下九流人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跷扮演的人物多是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羽张飞和孔明;《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有济公和尚、小神仙和《八仙过海》里的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仙人物形象。新中国成立后,将工、农、兵、学、商以及表现计划生育等有时代气息的人物搬上高跷。 表演者的扮相很滑稽,幽默。他们边唱边表演,生动活 泼。也有的高跷队,演员手里捧着一个直径七八寸的小 锣边走边敲,与踩步相扣,发出"堵单堵、堵单堵、堵单堵、堵单堵"的锣声。小锣在手上旋转自如,有时边扔边敲,十分有趣。因此人们编顺口溜说"堵单堵,高跷过来快些躲,踩着你,买上二两果丹皮。" [2]

服装道具

是根据踩高跷表演者所扮演的人物来定的。如孙悟空身着猴服,头戴紧箍僧帽、手持金箍棒,猪八戒手拿大铁耙,济公和尚手持拂尘刷子或破蒲扇,老太婆拿一根长杆旱烟袋,关公手使青龙偃月刀等等。总之,服装与道具是根据故事里的人物而制作。

表演队形

有一字长蛇、走八字、双排对唱、交叉剪子、蛇脱皮等队形。 表演时的动作花样有碰拐、背拐、跌叉、跳桌凳、翻跟头、蹲走、鹞子翻身、单腿跳,还能组成二人抬轿、三人拉车、群体走天桥、拉骆马它等多种形式的表演。高跷表演的动作技巧性强,难度大,但都能表演的优美生动,趣味幽默,奇特而惊险,很受观众的喜爱。

音乐伴奏

高跷的音乐伴奏是民间的锣鼓乐队伴奏。踩高跷的步伐,全靠锣鼓乐队的快慢指挥着高跷队的表演。

传承现状

高邮临泽高跷

申报地区或单位:高邮临泽

临泽高跷是高邮市临泽镇地区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传统戏曲的成分与杂技类的竞技项目元素。临泽高跷已传承450多年的历史,肇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民国时期,复兴于20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传承至今,属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泽高跷入选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表演,并获得优秀节目奖,另外还先后应邀参加扬州世界运河博览会以及高邮市举办的中国邮文化节和中国双黄鸭蛋节等主题活动的表演,备受人们的喜爱。

2014年2月12日临泽高跷在开罗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内为埃及总统夫人和各国驻埃及大使夫人作了演出 [3]

高跷走兽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稷山县

高跷走兽艺术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

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人及兽的造形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时,气势宏伟,十分壮观。现有的走兽形象基本都由古时流传下来,虽经多次修补,原貌仍存。其兽头和兽身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做出模型,用麻丝、麻纸、细绳、细竹、铁丝、布料等缝制和绑缚而成,并涂以五颜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分为南、北阳城,北阳城的走兽包括:独角兽、貅狼、麒麟、竹马、猫等,南阳城的走兽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

海城高跷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海城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悠久,清代文献资料显示其可考的历史有三百余年。

清末海城高跷日见成熟,形成一支职业半职业的艺人队伍。艺人们身怀绝技,各有千秋,故其传承谱系蔚为壮观。从1820年的第一代传人小金子、大来子,到1887年第二代的红、粉、黄、蓝、白、青六朵菊花(艺名),1902年第三代的张久荣(艺名白菜心),1940年第四代的吴奎一(号抓地虎)、王凤翔(号滚地雷),1951年第五代的王连成(号王小辫),1970年第六代的陈士友(小生)、秦丽(小旦)等,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高跷艺人。

海城高跷秧歌是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

辽西高跷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锦州

据可考史料,辽西高跷秧歌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辽西高跷秧歌的特点是跷高,最低的90公分,依次升高,最高的可达240公分, 演员需坐在房檐上绑跷腿。因跷高且富弹性,舞者为保持全身平衡,双臂必须上下不停摆动,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构成辽西高跷"大大舞"的基本动律。也因为跷高,辽西高跷秧歌形成了扔、跨、蹲、别、拧等技巧和美、浪、俏、哏、逗等形态,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了辽西人的豪迈性格。

辽西高跷秧歌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一为家族传承,如大薛乡三屯村第一代传人朱秀峰(1840年出生)传了五代;二为师徒传承,如营盘乡范屯村第一代传人朱有余(1864年出生)传了四代;三为自然传承,由于辽西高跷秧歌深受群众喜爱,许多爱好者在不断观看演出中自学成才,成为新军。

苦水高高跷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永登县

甘肃省永登县苦水街高高跷,起源于元末明初,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高高跷是当地一门祖辈相传的民间表演艺术,也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一个传统的保留节目。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跷,排成长队,在太平鼓队强大阵容的引导下上街表演。苦水高高跷跷腿的高度达3至3.3米,居全国之冠。

传承意义

高跷走兽这一民间舞蹈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同时还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时下,高跷走兽这一民间舞蹈活动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抢救和传承。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并一直在民间传承不绝。但是由于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其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辽西高跷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当地及省内外有着广泛的群众影响。由于辽西高跷秧歌的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其表演技艺特别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特高高跷"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苦水高高跷面临传承窘境,表演人员心理不稳定,舞种生存遇到危机,需要有关部门投入财力、人力、物力进行发掘和保护。

濒危状态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阳城高跷走兽艺术虽然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做了许多抢救和保护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①由于人们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村民整日忙于农务,人们对参与文化艺术表演活动日渐淡漠。 ②由于一些颇有艺术造诣的传承人相继谢世,有些绝技已失传,难以传承新一代艺人。如今虽然能表演某些节目,但受经济上的制约及展示舞台场地的限制,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少。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审美需求的逐步提高,有一些高技能人才的外流,现组织一次有规模的庙会文艺表演举步维艰,高跷走兽艺术濒临危机,实在令人担忧。

相关视频

云端舞步:别人家小孩踢球的时候 这里的孩子在练高跷

12 踩高跷

参考资料

  1. 高跷民俗表演亮相济南街头 “踩街”闹新春 , 快资讯 2018-12-02
  2. 《踩高跷》活动教案 , 百度 2018-06-28
  3. 元宵节踩高跷的来历 ,出国留学网 2018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