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锈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高粱锈病
高粱锈病,高粱抽穗前后开始发病。初在叶片上形成红色或紫色至浅褐色小斑点,后随病原菌的扩展,斑点扩大且在叶片表面形成椭圆形隆起的夏孢子堆,破裂后露出米褐色粉末,即夏孢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高粱锈病
病原中文名:玉米柄锈菌和紫柄锈或高粱柄锈菌
病原拉丁学名:Puccinia sorghi Schw.称玉米柄锈菌和Puccinia purpurea Cooke称紫柄锈或高粱柄锈菌
病原分类地位: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菌纲、绣菌目、柄绣菌科、柄绣菌属
地理分布:高粱各产区均有发生
传播因子:土壤、高粱病残体
为害症状
高粱抽穗前后开始发病。初在叶片上形成红色或紫色至浅褐色小斑点,后随病原菌的扩展,斑点扩大且在叶片表面形成椭圆形隆起的夏孢子堆,破裂后露出米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在原处形成冬孢子堆,冬孢子堆较黑,外形较夏孢子堆大些。
病原
Puccinia sorghi Schwl称玉米柄锈菌和Puccinia purpurea Cooke称紫柄锈或高粱柄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前者参见玉米锈病。P.purpurea夏孢子堆生在叶两面的病斑上,栗褐色,四周有棍棒形或头状侧丝。侧丝褐色。夏孢子近球形或洋梨形,大小24-44×20-29(um),具瘤状细刺,壁暗黄褐色,具5-10个芽孔。冬孢子堆生在叶两面,长1- 3(mm),红褐色。冬孢子长椭圆形,大小36-54×24-32(um),顶端圆形,分隔处稍缢缩,侧壁厚2-3um,深褐色。 [1]
发生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土壤中或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幼叶,形成性子器,后在病斑背面产生锈子器。器内锈孢子飞散传播后在叶片上有水珠时萌发,也从叶片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高粱接近收获时,在产生夏孢子堆的地方,形成冬孢子堆,又以冬孢子越冬。7—8月雨季易发病。[2]
传播途径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土壤中或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幼叶,形成性子器,后在病斑背面产生锈子器,器内锈孢子飞散传播后在叶片上有水珠时萌发,也从叶片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加强田间管理,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4)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3]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