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骊山有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骊山有感》

作品名称: 《骊山有感》

创作年代: 晚唐

文学体裁:诗

作者:李商隐

《骊山有感》是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1]

全诗对玄宗强占儿媳的秽行不着一字,而其荒淫已揭露无遗。 作者对玄宗因专宠贵妃而导致安史之乱,使唐朝从此一蹶不振,深为慨叹,不仅屡刺其荒淫,且一再举出寿王,刺其无道之至,在当时文人中最为大胆尖锐。

诗的首句写景,描绘骊山温泉的优美环境。次句表面上写温泉之景,实寓隐比在内。龙,在义山诗中本来就是男性的代称。九龙吐温泉水,由"玉莲房"承接,这一意象隐指明皇、贵妃在温泉池的相会。作者用"呵护"把龙拟人化,极妙。明皇宠幸玉环,用"呵护"十分形象。

三四句一转,写寿王内心的怨恨,他不去长生殿,不愿看到父皇与昔日的"寿王妃"亲昵。诗人抓住这一细节,以之入诗,极有魅力。诗人对寿王是寄予同情的,这是李商隐正义感的品格显示。诗人对明皇、贵妃之恋从无好感,作者所有涉及明皇贵妃的诗都是明证。

诗词正文

白话译文

骊山温泉如同香汤,暖雾霭霭泛出芳香。九条龙嘴中吐出泉水,呵护着泉中的玉莲房。

每天清晨在长生殿,明皇与责妃成对成双。皇亲国戚都乘金舆去,不愿去长生殿的只有寿王。

创作背景

李商隐的一生相当坎坷,虽然满怀抱负理想,却身不由己地陷入朋党倾轧的漩涡,屡遭排挤猜忌,终生潦倒困顿,饱尝孤寂、漂零之苦。而他这种不公的遭遇、不平的人生,与当时的社会黑暗紧密相关,使得他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寄予了无限愤慨。在咏史诗中,他对晚唐政治的败坏,君主的荒淫,宦官的专横,表示不满。由于唐王朝的由盛而衰,特别是经历开元、天宝这一个转折,更是经常引起文人的感伤和回忆。经常借唐代早期史事,特别是利用唐玄宗的失败,对当代皇帝进行讽喻,这是《骊山有感》创作的缘由。

名家点评

宋代诗人范晞文:李商隐咏真妃之事则日:"平时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唯寿王。"彰君之恶也。圣人答陈司败知礼之 问,恐不尔也。(《对床夜语》卷三)

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朱彝尊:浅直,不及《龙池》多矣。(沈辑评)

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焯:末句太露。(《义门读书记》)

清代文学家、诗人屈复:此诗可以不作,即作亦宜浑涵不露。看少陵每于天宝时何等语意,则义山之陋不辨自明矣。(《玉溪生诗意》卷七)

清初学者姚培谦:刺得严冷。(分体笺注《李义山诗集》卷十五)

清代诗人程梦星:义山词极绮丽,而持义却极正大,往往如此,今人都不觉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中)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纪昀:既少含蓄,亦乖风雅,如此诗不作何妨,所宜悬之戒律者此也。(《抄诗或问》)

清代文人潘德舆:"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唯寿王。"唐人多犯此恶习。商隐爱学杜诗,杜诗中岂有此等猖獗处?(《养-斋诗话》卷三)

前燕京大学教授张采田:杨妃事唐人彰之诗篇,明讥毒刺,不一而足,何有于义山!当时原不以为忌讳也。纪氏苛论无谓。(《李义山诗辨正》)

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2]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3] 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4]

视频

最美唐诗:唐之韵(李商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