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元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重定向自骆元光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元谅(732年-793年12月22日),本姓安,因幼时为宦官骆奉先所养,遂改姓骆,名元光。武威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祖籍安息(今伊朗)。唐朝中期名将,北魏征东大将军安同之后。

  • 李元谅早年从军,累官至镇国军副使。“泾原兵变”时,率部收复华州,并修缮城池,招募士卒,多次击退叛军。因功升任镇国军节度使,封武康郡王。兴元元年(784年),参与收复长安,并平定朔方李怀光之乱。贞元二年(786年),屯兵于咸阳,防备吐蕃入侵,旋即联合各部收复盐州。
  • “平凉劫盟”时,救副元帅浑瑊出险,被唐德宗任命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并赐姓李。贞元四年(788年),兼任陇右节度使,移镇良原。任内拓展防区,收复失地,又兴修水利、开置军屯,使泾原、陇右二镇稍获安宁。
  • 贞元九年(793年),李元谅病逝,时年六十二岁,获赠司空,谥号“庄威”。

基本信息

姓名    李元谅  
别名    骆元光      
民族    汉族      
官职    陇右节度使、临洮军使  
爵位    武康郡王  
追赠    司空     
谥号    庄威     
出生地   武威姑臧
出生时间  732年   
去世时间   793年12月22日[1]
所处时代   唐朝   
主要成就   屡破北魏    

人物生平

早年出身

  • 李元谅本名骆元光,祖上为安息(今伊朗)人。本姓安,年幼时被宦官骆奉先收养,因此改姓骆。骆元光成年后,“美须髯”,深沉勇敢,且有谋略。少时从军,负责宿卫,积累功劳至试太子詹事。

治军严谨

  • 镇国军(治华州,今陕西华县)节度使李怀让向朝廷表奏请任骆元光为镇国军副节度使,让李元谅统领州事。骆元光治军严谨,驻守潼关十多年,士兵畏服。

勤王力战

  • 建中四年(783年),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唐德宗李适调泾原军五千人东下征讨。泾原军途经长安(今陕西西安),因得不到犒赏,激起兵变,攻入长安,拥戴闲居的太尉朱泚为帝,德宗逃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派其部将何望之率领轻装骑兵偷袭华州,华州刺史董晋弃城逃跑。何望之想聚集人马截断华州东面的道路,骆元光从潼关领兵直逼华州城下,一举收复华州。因功被加授为御史中丞。
  • 骆元光起兵时非常仓促,以至于裹上毛毡作为铠甲、削蒿杆作为箭矢。他在几天之内便招募到一万多人,唐军的声威因而振奋。叛军前来进攻,唐军即刻就打退他们。当时,骆元光驻兵昭应(今陕西临潼),荆襄应援淮西使尚可孤屯守蓝田、河东行军司马王权坚守中渭桥的壁垒,叛军不能越过渭南。此后,骆元光因功升任华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潼关防御使、镇国军节度使,封爵武康郡王。 不久,又被朝廷加为检校工部尚书。
  • 泾原兵变之前,朝廷命令征发幽州、陇右的士兵往东征讨李希烈。幽州、陇右军刚出潼关,朱泚就派使者刘忠孝将其召还。到达华阴县时,华阴县尉李夷简劝说驿官逮捕刘忠孝。驿官追到潼关,骆元光将刘忠孝斩首示众,刘忠孝所召回的士兵无法进潼关。华州因此得到保全。
  • 兴元元年(784年)五月,朝廷命令骆元光与副元帅李晟收复长安,驻兵浐河以西。叛军来攻,骆元光身先士卒,带领将士奋勇杀敌,大败叛军,进驻皇苑东面。骆元光与李晟摧毁皇苑的围墙攻入,力战叛军,叛军连战皆败,叛军于是溃逃。长安被收复后,骆元光把功劳谦让给李晟,退到章敬佛寺驻扎。德宗回宫,骆元光被加授检校尚书左仆射,获赐实封食邑五百户、甲等家宅及歌伎舞女,朝廷还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六品官。
  • 同年,骆元光与河中节度使浑瑊奉命讨伐反叛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两军驻军同州(今陕西大荔),屡败于李怀光部将徐庭光之手,无法前进。朝廷在如何处置李怀光的问题上,通过多方讨论,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最终由浑瑊与奉诚军节度使马燧担任主帅,骆元光与鄜坊节度使唐朝臣也一同进讨。贞元元年(785年)八月,唐军逼近河西(今陕西合阳东),河中军士惊慌,李怀光无法控制局势,自缢身亡,叛乱平息。骆元光因功被赐实封食邑二百户,一个儿子被授六品正员官之职。

严备拒敌

  • 贞元二年(786年)八月三十日,吐蕃尚结赞帅兵大举入寇泾州(今甘肃泾川)、陇州(今陕西陇县),邠州(今陕西彬县)、宁州(今甘肃宁县),掠人马牲畜,收割庄稼,西部边境骚然,州县各自为守。德宗诏浑瑊帅兵万人、骆元光帅兵八千人屯咸阳,以防备吐蕃。尚结赞旋即受挫于李晟,退至凤翔境,多次要求与唐朝会盟。
  • 十二月,骆元光与陈许兵马使韩全义率步、骑军一万二千人,与邠宁节度使韩游瑰联合收复盐州(今陕西定边)。同时,马燧率河东军进击吐蕃,在石州降服河曲六胡州。
  • 贞元三年(787年)四月,唐蕃定会盟地于平凉川(今甘肃省平凉市)。五月,浑瑊担任平凉盟会使。因李晟一再告诫,德宗于是命骆元光帅兵屯于潘原(今甘肃平凉东)、韩游瑰屯于洛口(今宁夏固原西南),以便随时支援浑瑊。但骆元光认为潘原离平凉过远,一旦有变,难以及时救援。于是与浑瑊连营相进,至平凉外三十余里而止。骆元光营的壕堑挖得很深,栅栏扎得很牢固;浑瑊营的壕堑和栅栏却完全可以轻易跳过去。骆元光在营西设下伏兵,韩游瑰也派骑兵五百人在骆元光营旁埋伏。韩游瑰对伏兵说,说:“如果发生变故,你们便西奔柏泉,以分散吐蕃的声势。”
  • 浑瑊至平凉,尚结赞与他约定,各以甲士三千人列于盟坛之东、西面,只准穿常服的四百人到盟坛下。闰五月二十日,即将会盟时,吐蕃以数万伏兵杀擒唐军,而浑瑊等人仍然不知。应尚结赞的要求,浑瑊等人入幕更换礼服。吐蕃擂鼓三声,伏兵蜂拥而上。浑瑊从幕后逃出,夺马而逃。其余自副使崔汉衡以下的人,全都陷入吐蕃手中。唐军战死五百人,被俘一千余人。浑瑊驰入骆元光营。吐蕃追兵因害怕被韩游瑰所部伏兵截断退路,于是不再追击。骆元光与浑瑊才得以收集散兵,整军回师奉天。
  • 回朝复命时,浑瑊夸赞骆元光有将帅风度。德宗大喜,赐好马十匹,金银器、锦彩等甚厚。不久,骆元光母亲去世,守孝未满,因边情有变,朝廷任他为右金吾卫上将军,骆元光以国事为重,即刻上任。七月,德宗思念骆元光的功勋劳绩,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长镇陇右

  • 贞元四年(788年)正月,朝廷加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临洮军使,移镇良原(今甘肃灵台西北梁原)。
  • 贞元五年(789年),李元谅为拓展防区,收复失地,新筑崇信城,置崇信军,以防御吐蕃,地址设在锦屏山(又名花山)。从军事防御角度看,锦屏山三面环沟,又有汭河作为天然屏障,在此筑城易守难攻,是理想的城址。崇信作为边防要地,驻兵众多。为了保证部队的食用和繁荣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减轻百姓的负担,李元谅采取了军屯的办法,他带领军士们利用空闲时间兴修水利、开辟荒原,把崇信城周围几十里荒芜的土地全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一年下来,不仅解决了大量驻军的口粮,加强了边防,而且也恢复和发展了凋敝的边境地区的农业。吐蕃畏惧李元谅的威名,长期不敢侵犯。泾原、陇右二镇稍获安宁。

病逝良原

  • 贞元九年(793年)十一月十五日(12月22日),李元谅因积劳成疾,病逝于良原,享年六十二岁。德宗闻讯后,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司空,谥号“庄威”。

人物评价

  • 陆贽:并节著艰危,功成讨伐,镇于冲要,隐若长城,取彼凶残,进无坚阵,比义同德,廓清方隅。 (《诛李怀光后原宥河中将吏并招谕淮西诏》)
  • 张漾:然则陛下宗臣元谅,雄杰英勇,沈断明谋,虎身之望夙成,龙额之封果及。武齐七德,而克用为模;文有九功,而能举为法。故炳烛方召,秕稗韩彭,桓桓然徇国之功,皆可揭而昌言也。 (《镇国军节度使李公功德颂》)
  • 刘昫:①元谅退兵章敬,力战让功,雅有器度。及不忍小忿,专杀庭光,请罪军门,壮哉烈士! (《旧唐书》)②建中失国,啸聚氛慝。景命载延,群雄毕力。歌钟甲第,珪组繁锡。凡百人臣,忠为令德。(《旧唐书》)
  • 司马光:昌(刘昌)、元谅,皆帅卒力田,数年,军食充羡,泾、陇稍安。(《资治通鉴》)

史料索引

  • 《镇国军节度使李公功德颂》[2]
  • 《武康郡王赠司空李公墓志铭》
  •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九十四》[3]
  • 《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六 列传第八十一》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列传五十三》

参考资料

  1. 《唐故华州潼开镇国军陇右节度支度营田观察处置临洮军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华州刺史御史大夫武康郡王赠司空李公墓志铭》:贞元癸酉岁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诏赠司空,裒有功也。
  2. 《全唐文·卷六百十七》 .汉典古籍.2017-05-31
  3.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九十四》.国学导航.201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