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东北亚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驯鹿东北亚种 |
中文名:驯鹿东北亚种 别 名:黑龙江驯鹿,菲拉尔克斯驯鹿 拉丁学名:Rangifer tarandus phylarch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偶蹄目 科:鹿科 属:驯鹿属 种:驯鹿东北亚种 命名者:Hollister 命名时间:1912年 |
驯鹿东北亚种,拉丁学名Rangifer tarandus phylarchus,别名 黑龙江驯鹿,菲拉尔克斯驯鹿,是驯鹿属的一个亚种,形体奇特,肩高1米多,头似马,身似驴,角有许多叉枝,蹄宽大如牛,与麋鹿同有“四不像”的俗称。性情温驯,能负重物,冬天于雪地上奔走迅速,是拉雪撬的能手。乳汁可制奶茶、奶酷等食品,鹿茸有补气益血、强筋壮阳等药用价值。皮可制衣帽鞋靴,保温性能良好。 驯鹿东北亚种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1]
目录
驯鹿东北亚种基本信息
北欧驯鹿(Rangifer tarandus tarandus) (Linnaeus, 1758) 北美驯鹿(Rangifer tarandus caribou) (Gmelin, 1788) 芬兰驯鹿Rangifer tarandus fennicus Lonnberg, 1909 葛氏驯鹿(Rangifer tarandus granti) J.A. Allen, 1902 瘠地驯鹿(Rangifer tarandus groenlandicus) (Linnaeus, 1767) 皮尔里驯鹿(Rangifer tarandus pearyi) J.A. Allen, 1902 史瓦巴德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platyrhynchus) (Vrolik, 1829) 欧亚苔原驯鹿(Rangifer tarandus sibiricus)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母鹿在冬季受孕,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鹿出世后两三天即可跟随母鹿赶路,一星期后就能和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48公里。这也是生存需要。因为驯鹿无论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饥饿的狼群和贪婪的猎人的捕杀和追赶,如果不能飞快地奔跑,则只有死路一条。
驯鹿东北亚种物种概述
驯鹿东北亚种 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一胃四个胃室,反刍。牙齿32~34枚。腿细长,善奔跑。雌雄鹿都有鹿角。鹿角扁平,有点像麋鹿的角,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角的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过了繁殖季节,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第二年又从额骨上面的1对梗节上面的毛口处生出,初长出的角叫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随着角的长大,供血即逐渐减少,外皮遂干枯脱落。1~2岁生出的初角几乎是直的,以后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后定型。有角种类的雌鹿如无角亦不具獠牙状上犬齿。雄鹿大于雌鹿。毛色冬深夏浅,幼鹿有白色斑点。尾巴极短。栖息于高地苔原、成熟针叶林区、荒漠、灌丛和沼泽。是典型的草食性动物,以各种植物为食,主要是石蕊、苔藓、地衣、蘑菇及蕨类植物,木本植物的嫩枝叶、树皮和幼树苗。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自治乡驯养,是中国唯一的驯鹿种群基地。鄂温克猎民称其为“澳伦”。
驯鹿东北亚种外形特征
驯鹿 鹿科驯鹿属的唯一种,又名角鹿,下分9个亚种。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权,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
驯鹿东北亚种分布区
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近代仅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尚有少量饲养。
驯鹿东北亚种种群分布
驯鹿东北亚种 是 驯鹿(Rangifer tarandus)属环北极动物,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北极、亚北极和北生物区系的苔原、山地和林区,是北极和亚北极地区大型哺乳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已知全世界驯鹿有11个亚种。我国的驯鹿,仅分布于东北大兴安岭西北部地区(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至卡玛兰和呼玛河,南至汗玛,西至满归,北至敖鲁古雅河流域。),为驯鹿鄂温克人所饲养,与驯鹿鄂温克人的历史、文化憩息相关,是鄂温克人独有的驯鹿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驯鹿生活在气候比较寒冷的地区,分布在北极洲,以及我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北部地区。
雌雄的驯鹿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要分布于寒带气候,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在中国,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中国鄂温克族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等地。
驯鹿东北亚种生活环境
栖于寒带、亚寒带森林和冻土地带。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以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寒温地带。多群栖,由于食物缺乏,常远距离迁徙。以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为食,随着季节变化也吃树木的枝条和嫩芽、蘑菇、嫩青草、树叶等。
驯鹿东北亚种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
驯鹿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注:驯鹿东北亚种图册网址
驯鹿东北亚种种类区分
驯鹿东北亚种 不同的驯鹿亚种之间的形态有很大差距。总的来说,生活在南部地区的驯鹿要比北部的同类体形更大。驯鹿的肩宽可以达到120厘米,身长在1.5米到2.3米之间。雄性和雌性之间也有体形差异,某些亚种的雄性体形可以达到雌性的两倍,但雄性和雌性驯鹿头上都长角,这也是驯鹿区别于其它鹿种的显著特点之一;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蹄子宽大,悬蹄发达,尾巴极短。
驯鹿的身体上覆盖着轻盈但极为抗寒冷的毛皮。不同亚种、性别的毛色在不同的季节有显著不同,从雄性北美林地驯鹿在夏季时的深棕褐色,到格林兰岛上的白色。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现在腹部、颈部和蹄子以上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