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马瑾,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江苏如皋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60年代对褶皱形成机制及应力场的研究在中国实验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1967年以来从实验和理论方面对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领导建立了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物理力学性质、变形过程及其物理响应且在中国相关学科发挥着带头作用的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

目录

学术贡献

马瑾的研究领域为构造物理学,她从野外调查、实验模拟及理论分析等多方面研究构造变形的物理机制及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关于褶皱形成机制及应力场的研究在中国实验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围绕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包括在断层几何与失稳类型及前兆特征方面一系列有特色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高温高压下断层力学性状和失稳条件与变形机制方面的实验研究等,其中许多工作在中国实验地震学和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具有开创性;基于实验结果和野外调查,在区域构造的控震作用、水库地震机制、地震前兆类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和新观点,并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着逾130篇(部),获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达10项。她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其论着被国内外学者广为引用。

作为主要负责人,马瑾院士领导建立了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物理力学性质、变形过程及其物理响应的构造物理实验室,该实验室不仅在实验构造物理学和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并为推动中国相关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马瑾院士先后多次组织中国性和国际构造物理学术讨论会,扶持和培养了一批年轻人才和高质量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中国构造物理学和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她在科学研究上的显着成绩和学术上的突出贡献,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7月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标兵”称号;1996年被国家地震局和人事部授予“中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治学风格

马瑾院士深知,扎实严谨的研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对于以观测为基础的地球科学,翔实的资料和严格的分析是科学发展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格,在马瑾院士的研究生涯中,这种风格始终如一。她的两个特点清楚地表现了这一风格:第一,尽管她的研究以实验为主,但她深知,实验和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她十分重视野外调查。在国内外多个典型褶皱区、四川石油会战区、新丰江水库地震现场、国内外典型活动构造区和邢台、海城、唐山等多个强震现场,都留有她的足迹。正是丰富的野外调查为她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她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并不断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第二,她极为重视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对于自己承担的每一项课题,始终坚持参加从原始数据获取到资料计算处理,再到结果分析讨论的全过程,而不是坐等别人提供资料来总结。对于研究生论文的审查,她也是从最原始的资料开始进行,对于每个研究生,她都要抽时间参加其实验或计算等实际工作。直到今天,仍能在构造物理实验室看到她亲自参加实验工作。正是由于她的影响,构造物理实验室形成了严格、务实的工作传统,这不仅在地质所,而且在整个地震系统都是闻名的。

马瑾之所以在科学事业上取得如此突出的业绩,还因为她在工作作风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她不畏艰苦、忘我工作的作风。虽然她在很早以前就患有失眠的毛病,有时一夜难得睡上三四个小时的觉,但她白天照常上班,而且总是有使不完的劲。作为女性,需要照顾家务,加上社会活动又多,为了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项目,总是加班加点,晚上及节假日也常常在伏案工作。因此,她被同事们誉为“不知疲倦”和“压不垮”的人。第二是她注意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和使用新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在当代地球科学研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巨大潜力,由于马瑾院士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她所领导的研究集体不仅率先购买了计算机,而且不断更新,使得构造物理实验室在计算机应用和开发方面一直保持着高水平,这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人所共知的。计算机往往被认为是年轻人的“专利”,不少老望而却步。可走进马瑾院士的办公室,常常看到的是她坐在计算机前或是撰写论文,或是处理实验数据,或是进行计算;在所里举办的计算机学习班上,也能看到她的身影。这种紧跟时代步伐、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她保持研究青春的重要原因。

马瑾常说,一个人再能干,力量总是有限的,对于一个涉及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机械和电子技术的实验室,团结协作的集体是最重要的。她认为,人格上人人平等、工作上各尽所能、学术上鼓励争鸣、生活上相互关心是一个优秀研究集体必备的素质。为此,她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正是这种良好的风气,保证了构造物理实验室的顺利发展。

马瑾作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物理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近2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她正派的学风、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及甘当人梯的精神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年轻人视为良师益友;她注意言传身教,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的自觉性;在涉及名利的问题上,她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尽力为年轻人创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出国合作等机会,使这一科研集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了年轻人才的迅速成长。

科学家精神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1]。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2]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视频

马瑾 相关视频

地质学第10节:岩浆作用
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