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永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永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61年9月
内蒙古
国籍 中国
职业 地质勘探专家

马永生,1961年9月生,男,内蒙古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中国石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地质勘探家[2]

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3]

人物履历

1984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

198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地质系;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就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先后任塔里木石油勘探指挥部勘探开发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地质所海相碳酸盐岩研究室主任等职;

1998年调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先后任油田勘探开发管理部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经理,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总地质师、经理,勘探分公司经理等职.

1996-1998年间他主持完成了"中国古生界碳酸盐岩石油地质条件综合评价及有利区块选择"及"南方含油气盆地动态评价筛选"等重大科研项目,首次对中国古生界三大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1999-2002年间他带领完成的"四川盆地宣汉一达县地区石炭一三叠系油气地质综合研究"科研项目,不但直接指导了普光气田和毛坝气藏的发现,取得了巨大的勘探效益,其理论和枝术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认为,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储层预测等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转变了以前对该地区储层沉积学和油气勘探方面的许多认识,解放了许多不看好的勘探领域。该项科研成果获中石化集团公司2004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一2005年发现了四川盆地最大整装天然气田一普光气田;在南方许多勘探新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2015年12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2017年03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2018年10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裁,对口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的授权代表。

2019年04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任免信息

2019年4月22日上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受中组部领导委托,中组部有关干部局负责同志宣布了中央关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任职的决定:马永生同志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上述职务任免按有关法律和章程办理。

人物荣誉

一直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在深入实地科学探索16年,取得南方海相油气复杂成藏规律性认识,提出勘探理论和方法的重大创新,成功指导深层、超深层勘探实践,发现了建国50年以来久攻不下的海相大气田--普光气田,已探明储量3561亿立方米,总价值1801亿元,2010预计将形成超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产能,为川气东送工程和我国海相油气勘探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1名),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和李四光科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89篇。

天空中以中国石油院士命名的小行星,又多了一颗。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近日宣布,国际编号为21029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马永生星"。

学术成就

马永生敬业精神强,参加工作13年以来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方法,勇于探索。他作为第一、二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9篇),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一),省部级一等奖三项(排名均第一)。并作为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已为国家培养出博士8名、硕士5名。2005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先后被评为中石化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和第一层次学术带头人。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

马永生

勘探进展

马永生一直从事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工作。在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油气保存和成压模式,海相深层-超深层优质储量预测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并指导普光气田的发现(探明储量356亿立方米)。普光气田开发为"川气东送",改善川渝及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巨大。普光气田发现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步之一。他还成功指导大湾、毛坝双庙、清溪、河坝等一批气田的新发现,并不断扩大油气勘探成果。

出版论著

马永生,梅冥相,陈小兵,等,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地质出版社,1999

马永生,等,华北盆地北部深层层序古地理与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地质出版社,2006

马永生,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地质出版社,2007

马永生,等,中国南方层序地层与古地理,科学出版社,2009

马永生,等,中国南方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集,科学出版社,2009

马永生委员: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新优势引领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2024-03-06 17:27 发布于:北京市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随着2024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新质生产力”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对能源化工领域加快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在近日做客人民网《高谈客论》栏目时如是说。

以强大技术竞争力塑造新质生产力

“对中国石化而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个重大考题,要全力做好答卷。”马永生委员强调。

在他看来,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回顾人类社会发展,每一轮技术革命都带来经济社会质的跃升,而且都与能源息息相关。

马永生委员在访谈中指出,当前,科技对国家命运、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逐步形成,绿色低碳新时代的帷幕已悄然拉开。如何勇立时代潮头?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谁在科技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他表示,中国石化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强大的技术竞争力塑造新质生产力,重点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国石化将继续攻坚石油天然气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炼油化工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努力抢占新能源、新材料这个竞争制高点,加快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科技创新成果,以更多“国之重器”更好服务“国之大者”。

二是深入打造特色科技创新体系。中国石化将聚焦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攻关组织模式、探索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完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格局四个方面,加快打造特色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

三是加快建设能源化工领域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石化把做好人才工作作为最紧迫的工作来抓,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广泛搭建引才聚才平台,实施“头雁工程”建强战略领军人才方阵,实施“铸剑工程”建强创新中坚人才方阵,实施“强基工程”建强一线骨干人才方阵,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成为集聚能源化工领域优秀人才团结奋斗的沃土。

四是更好发挥资本赋能作用。将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更多资源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形成资本金融新供给。

以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应对能源转型大势

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马永生委员指出,我国在能源转型方面拥有诸多优势。首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能源转型,《“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国家规划出台,在财税金融、项目建设、电力消纳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

其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近年来,我国以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取得跨越式发展。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突破15%。

他同时指出,我国在能源转型方面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瓶颈、产业链不完善、应用场景有待丰富等。此外,还需继续着重解决清洁电力消纳难、外送难、调峰难等问题。”

据介绍,面对能源转型大势,中国石化锚定“双碳”目标、拥抱能源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具体来看,一是持续提升油气供应能力,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特别是推进天然气高质量大发展;二是积极发展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大力发展地热产业,积极发展光伏、风电产业;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数智化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四是加快推动新技术突破,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推动工业转化、迭代升级,努力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特别是深入开展CCUS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

马永生委员进一步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是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

他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中国石化的主攻方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中国石化将加强顶层设计,提前谋篇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以高端制造业的“命门”新材料产业为例,中国石化正奋力攻占高端新材料这个竞争制高点,持续加大创新投入,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与弹性体等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原材料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攻关,中国石化取得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碳纤维的重大突破,有力推动国产碳纤维产业跻身世界前列。

展望未来,马永生委员表示,中国石化将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顺应石油用途从燃料向原料转变的趋势,持续加强高端树脂、高端橡胶、高性能纤维、特种精细化学品等研发生产,破解大宗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等结构性矛盾,为建设制造强国夯实“材料之基”。

视频

马永生院士科技成就介绍片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