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拉維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拉維湖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馬拉維湖

別 稱: 尼亞薩湖

面 積: 29,604平方公里

位 置: 非洲南部

馬拉維湖(Lake Malawi)亦譯尼亞薩湖(Lake Nyasa)。 是東非洲東非大裂谷最南面和第三大湖泊。湖面海拔472公尺(1,550呎),靠近北端處湖水最深704公尺(2,310呎)。[1]

概述

馬拉維湖面積30800平方公里,南北長560公里,東西寬長24~80公里,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處達706米,湖面海拔472米,屬非洲第三大淡水湖,世界第四深湖。在馬拉維湖周圍,除南部外,三面山巒迭障,風景秀麗。湖水由四周14條常年有水的河流注入,其中以魯胡胡河水量最大,然後,向南流經希雷河同贊比西河相連。湖區大部分水域位於馬拉維共和國境內,只有東部和北部一小部分屬於坦桑尼亞莫桑比克。沿湖有卡龍加、恩卡塔貝、恩科塔科塔、奇波卡等湖港,湖東面有利文斯敦山,西面有維皮亞山地,青翠挺拔的山峰相對聳立在狹長的湖面兩岸,形成兩道壁障,景色極為壯觀。

地理位置

湖的中線、北岸和東岸形成馬拉維與坦桑尼亞、莫桑比克的邊界。南北長584公里(363哩),寬16∼80公里(10∼50哩),面積29,604平方公里(11,430平方哩)。湖面海拔472公尺(1,550呎),靠近北端處湖水最深704公尺(2,310呎)。北端兩岸是林木覆蓋的李文斯頓(Livingstone)山脈、尼卡(Nyika)高原、維帕(Viapa)高地的陡坡。當地5∼8月盛行清新的東南風。湖中部有利科馬(Likoma)島,島上有傳教機構和一座聖公會大教堂(1911)。在人口稠密的馬拉維湖岸的曼戈切(Mangochi)、恩科塔科塔(Nkhotakota)、恩卡塔貝(Nkhata Bay)和卡龍加(Karonga)有政府建的工作站。有14條常年河注入湖中,最大的是魯胡胡(Ruhuhu)河,湖水唯一出口是尚比西河的支流希雷(Shire)河。湖中約有200種魚類,其中80%左右是當地特有品種。湖南端有商業性漁業。馬拉維鐵路公司經營客、貨輪運輸,把棉花、橡膠、稻米、桐油和花生運到奇波卡(Chipoka)鐵路起點,再經鐵路運往莫桑比克的貝拉(Beira)。此湖的存在由葡萄牙人博卡羅於1616年加以報導,1859年英國探險家兼傳教士利文斯通從南面來訪。

旅遊景區

由於整個湖區位於裂谷地段,青山綠水,雲蒸霧繞,好似浮懸在半空之中的一處仙境。深入湖區,仰望絕壁險峰,瀑布奔瀉,銀線飛舞;遙望湖灣水域,微波細浪,茫茫無涯。馬拉維湖不僅風光旖旎,而且集多種佳景於一身,有的地方高崖環繞,驚濤拍岸,有的地方又草原流水潺潺,特別是北部湖區,被譽為中南非洲最壯麗的湖光山色。加之湖區地帶氣候溫暖,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花草茂盛,歷來就是非洲遊覽勝地,每年都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光顧。


歷史文化

馬拉維湖由斷層陷落而形成,舊稱尼亞薩湖,來源於班圖語,意為大水或湖泊,1965年改為現在的名稱。「馬拉維」在當地尼昂加語中是火焰的意思,原指金色的太陽照射在湖面上,湖水泛起了一片耀眼的火焰般光芒,用做國家和湖泊的名稱,則意為美麗富饒的國土上有一個火焰般閃光的湖泊。

1984年馬拉維湖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