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拉维共和国国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拉维国旗

中文名称:马拉维国旗

外文名称:

所属国家:马拉维共和国

产生: 1964年7月6日

长宽之比:3:2

正式形成时间:2012年5月28日

马拉维共和国国旗,旗面呈长方形。旗面自上而下由黑、红、绿三个平行相等的长方形组成,黑色部分中间是放射31道光芒的太阳。[1]

国旗简介

马拉维国旗是一面三色旗,自上而下由黑、红、绿三个平行的横长方形构成,旗面上方中间为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放射31道光芒。红色象征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斗的烈士鲜血黑色象征非洲人绿色代表马拉维的美丽国土和绿色大自然。现行国旗采用于1964年7月6日,2010年7月29日废除,2012年5月28日恢复。[2]

旧国旗

(2010-2012)

国旗长与宽之比为3∶2。由红、黑、绿、白四色组成。旗帜中间放射45道阳光的白色太阳图案象征非洲人民争取自由的希望,也象征马拉维人民自独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此版国旗于2012年被废除。

国旗历史

2009年5月19日,马拉维举行总统及国会大选。穆塔里卡(Bingu wa Mutharika)总统连任成功,他所属的马拉维民主进步党(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也赢得国会过半席次,之后便提出了新国旗方案。

2010年7月29日,莫泰加总统批准新国旗,8月7日正式公布。

前执政党联合民主阵线党(United Democratic Front)反对新国旗,已提出诉讼。

非洲国家马拉维更换了自1964 年国家独立以来一直使用的旧国旗。新国旗沿用了旧国旗黑红绿的主色调,但是把原来国旗上一轮升起一半的红色旭日替换成了一个光芒四射的白色大太阳。

马拉维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是近年来,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马拉维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该国在玉米和烟草种植领域取得的成就,已经多次得到了联合国以及南共体的表彰。在这种情况下,马拉维人开始考虑改变该国旧有的形象。

旧的马拉维国旗诞生于1964年,从上至下有三个颜色:黑色代表黑人;红色代表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斗牺牲的烈士的鲜血;绿色代表马拉维美丽的自然环境,而位于黑色区域的半轮红色的太阳则象征了非洲人民争取自由的希望。

马拉维总统穆塔里卡表示,1964年的独立意味着马拉维的黎明,现在,整整46年过去了,国家不应该仍停留在黎明的时刻。用一轮完整的太阳取代过去的半轮红日,"很好地反应了国家这些年来发展取得的成就"。他希望马拉维人民能够接受新国旗,并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

2012年,穆塔里卡病逝,新总统乔伊斯·班达相应多数议员的呼吁,于当年5月投票决定恢复1964版国旗[3]

国徽

马拉维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分三部分:上部蓝白相间的波纹象征马拉维湖,中间的狮子图案表示该国在历史上与英国的联系,下部的太阳图案来自1924年尼亚萨兰的徽记。盾徽上端是雄鹰、太阳、银盔、花冠图案,两侧有狮子和豹,下端的山峰图案象征该国南部的姆兰杰山,绶带上用英文写着"团结和自由"。

马拉维共和国简介

马拉维全称:马拉维共和国(齐切瓦语:Dziko la Malaŵi;英语:Republic of Malawi),位于非洲东南部,是个内陆国家,被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赞比亚三国包围其中,国土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1511.8万。马拉维得名于境内的马拉维湖,这个湖是非洲第三大湖,面积3万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达700多米,有很多世界独一无二的淡水鱼种类。

马拉维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严重依赖国际援助。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包括:烟草、咖啡、茶叶、棉花、甘蔗。其中烟草是其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相关行业吸收了全国70%的劳动力就业,同时烟草也是马拉维第一大外汇来源,占全国外汇收入的60%,主要销往欧洲。

马拉维曾为英国殖民地,独立后仍留在英联邦内,受英国影响很深,行政、司法、教育等都采取英国模式,至今英国仍是其最重要的援助国。全国70%以上的居民信奉基督教,20%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裔商人经济实力雄厚,在很多经济领域占有优势地位。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马拉维最早的居民是卡富拉人。13世纪班图人的一支进入下刚果基萨莱湖地区定居并建立了卢巴王国。16世纪中叶班图人中的契瓦人、尼扬扎贾人、曼甘贾人、恩顿巴人、姆博人、津巴人、恩森加人和契普塔人进入马拉维湖附近定居。其中契瓦人人数最多。他们在这里建立了 9个王国,最著名的是契瓦人酋长卡龙加建立的马拉维王国。19世纪初,班图人另两支尧族和恩戈尼人分别从东部和南部进入马拉维境内定居。[4]

殖民者的入侵

德国殖民者D.利文斯敦在 1858~1863年 4次到达马拉维湖地区。他把该地称为尼亚萨兰。随后德国传教士、商人和冒险家也来到该地。1883年德国政府向马拉维派遣领事。在1884~1885年柏林会议上,尼亚萨兰被纳入德国势力范围。同年德国殖民者C.J.罗得斯所创立的德国东非公司获得开发尼亚萨兰专利权。德国人大量抢购土地,占地达尼亚萨兰土地总面积的1/7。1890年德葡两国达成边境协定,英国在尼亚萨兰的统治得以确认。1891年3月德国殖民政府宣布尼亚萨兰为保护国,任命H.H.约翰斯顿为专员兼总领事。1904年德国政府直接管辖尼亚萨兰。

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马拉维的民族主义运动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最著名的是1915年的J.奇伦布韦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许多尼亚萨兰人被迫参战。但殖民政府对战死者家属拒绝发给抚恤金。奇伦布韦领导非洲人请愿抗议,于1915年1月23日组织群众袭击白人庄园,夺取军械库,不久,起义队伍遭到镇压。奇伦布韦阵亡。

一战后德国殖民地被瓜分。20世纪40年代起,英国企图将尼亚萨兰和南、北罗得西亚强行组成中非联邦,以利用尼亚萨兰人发展南、北罗得西亚经济。尼亚萨兰人民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强行组成的中非联邦的斗争。1944年成立的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张民族自决,反对建立中非联邦。著名民族主义者H.K.班达给予该党极大的支持与指导。但1953年英国政府不顾群众的反对,成立了中非联邦。

1953年8月,班达离开英国赴黄金海岸(今加纳)领导尼亚萨兰的民族主义运动。1958年 7月班达被选为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他走遍全国,鼓动人民起来反对中非联邦。1959年 3月班达和党的重要骨干被捕入狱,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被禁止活动。同年 9月,该党改名为马拉维大会党,继续进行民族主义运动。当时参加民族主义运动的还有基督教民主党、国民大会解放党等。1960年4月班达出狱后,被选为马拉维大会党主席,9月又被选为终身主席。

独立后的马拉维

班达领导的马拉维大会党力主通过非暴力的合法斗争迫使德国殖民政府让步。1961年5月尼亚萨兰举行第一次大选,马拉维大会党获胜,班达出任德国殖民地政府的部长。1963年2月,尼亚萨兰获得内部自治,班达任总理。1963年12月中非联邦解体。1964年7月6日尼亚萨兰取得独立,改名马拉维共和国,并加入英联邦,班达就任总统。1971年起任终身总统。马拉维独立后,对外奉行自由选择结盟和中立政策。

现代

马拉维政府腐败严重,即将卸任的宾故总统希望自己的直系亲属接任总统一职,随着年纪增长,这位原先有着很多经济头衔的总统开始逐步的昏聩,在继位人选问题上,与主要援助国英国,欧盟关系极为紧张,甚至驱逐英国大使出境,更为滑稽的是,总统颁发一条法令,禁止在公众场合放屁。失去援助的马拉维,一时陷入了动荡与混乱之中,2011年6月至8月间,该国主要反对党派取得了公民集会游行的权益,走上街头呼吁政府停止腐败,但是却被一家地方法院临时判为非法集会,随即引发骚乱,在此过程中,首都利隆圭,商业重镇布兰太尔大量印度人,中国人的店铺,仓库遭到哄抢,军警开枪镇压,约16人在骚乱中丧生。

位置境域

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地形狭长,处于南纬9.8至17.5°,东经33至36°之间。北与坦桑尼亚接壤,东、南与莫桑比克交界,西与赞比亚为邻。马拉维国土总面积为11.8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气候

马拉维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C左右。分三个季节:5-8月为凉干季节。高原地区平均气温15.5-18°C,裂谷地区平均气温为20-24.5°C,最冷月份是7月,最高气温为22.2°C,最低气温为7°C。雨季从11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4月,年降雨量为90%发生在这一季节。在雨季,马拉维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760-1015毫米,一些高原地区降雨量超过1525毫米,特别是姆兰杰山冬眠迎风坡降雨量高达2150毫米。

地形

马拉维具有多样化的地形特征,全境分为大裂谷、中央高原、高地和孤立山脉四个自然地理区。其最大特色是马拉维湖的槽谷及其两侧的高原。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境内多高原,西部高原平均海拔1500-2400米,东部高地平均海拔1000米。从区域上看,马拉维地形主要有三种:北部区域多山,最高峰超过3000米,并形成起伏不平的尼卡高原和山崖、山谷和斜坡形态各异的维非亚高原;中部区域主要是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区域除松巴高原外大多数是低地,但位于南部姆兰杰的萨皮图瓦山海拔3013米,为全国最高峰。[5]

自然资源

矿藏有煤、铝矾土、石棉、石墨、磷灰石、铀、铁矿等。2005年矿产收入增长52.1%。2006年在北部探明了储量为11600吨的高品质铀矿。马拉维属于矿产极不丰富的非洲国家之一,分布不均匀,由于国内交通不便,增大了开采难度。

森林面积约73万公顷。

水利资源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分别是希雷河与马拉维湖。马拉维湖是仅次于维多利亚湖和坦葛尼喀湖的非洲第三大湖,长550公里,宽30至75公里,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处达706米,湖面海拔472米。希雷河流经马拉维内部,是马拉维湖流出的唯一的一条河流,全长450公里,往南绕过希雷高地进入莫桑比克,与赞比西河汇合,向东流入印度洋。希雷河不但为马拉维提供丰富渔业和电力资源,而且也是马拉维航运通道

风俗

服饰

一般马拉维男子的头发不容许超过颈背,也不许穿上窄下宽的喇叭裤。女士则不可穿暴露的衣物。在宴会等正式场合应备有黑色或白色的西服。

饮食

马拉维人每天大多食用玉米糊;生活条件好的人,用玉米面加上牛奶烙成大饼,同时用西红柿、牛肉煮成红汤一道吃。马拉维人有食白蚁的习惯,特别是在春季白蚁繁殖季节非常盛行。

起居

在马拉维尤其是在乡村,人们大多居住在圆形茅屋内。它是用树枝编织抹泥做墙壁,用香蕉叶和茅草盖屋顶。一般一个村落有三四十座圆形茅屋,分为大房屋和小房屋。大房屋较为宽敞,多由老人或家长居住,里面备有日常生活用品;小房屋比较狭窄,多有年轻人或孩子居住,里面除了睡觉用的一张席子外,别无他物。另外,马拉维人习惯于早起早睡,故大部分人在晚上9:00左右就寝。

礼仪

马拉维人热情好客,同他们交往时,要注意礼节,诚恳相待,马拉维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强,在谈话时,不可有意无意地使用有损他们民族感情的话语、暗示或比喻等,否则会引起不快。另外,在与马拉维人交往时,不可轻易询问对方年龄,打听对方财产情况等。马拉维忌讳谈论总统健康和计划生育等问题。

同中国的关系

2007年12月28日马拉维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同时断绝了与台湾保持了41年的"外交关系"。马拉维中国两国关系发展良好,双边贸易关系得到长足发展,双边贸易额在不断攀升。

2014年6月2日,马拉维新当选总统彼得·穆塔里卡在就职仪式上表示,他将在自己任期内发展中国和俄罗斯等"新朋友"的关系。

参考资料

  1. 马拉维 The Republic of Malawi,2345实用查询
  2. 马拉维国旗,搜狗网
  3. 马拉维国旗,360网
  4. 马拉维国家概况,外交部,2019年12月
  5. 马拉维国家概况,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