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马克西米连·佛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法…”)
 
行 1: 行 1:
马克西米连·佛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法国革命家,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领袖人物,是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罗伯斯庇尔出生于法国北部加来海峡省阿拉斯,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当地律师,传说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1794年6月4日,国民公会全体代表一致推举罗伯斯庇尔为主席,7月27日,发生了“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被逮捕,第二天被送上断头台,死时只有36岁。 [1]
+
''' 马克西米连·佛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 (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法国革命家,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领袖人物,是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罗伯斯庇尔出生于法国北部加来海峡省阿拉斯,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当地律师,传说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1794年6月4日,国民公会全体代表一致推举罗伯斯庇尔为主席,7月27日,发生了“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被逮捕,第二天被送上断头台,死时只有36岁。 [1]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
外文名
 +
MaximilienFran?oisMarieIsidoredeRobespierre
 +
 
 +
国籍
 +
法国
 +
 
 +
出生地
 +
加来海峡省阿拉斯
 +
 
 +
 +
出生日期
 +
1758年5月6日
 +
 
 +
逝世日期
 +
1794年7月28日
 +
 
 +
信仰
 +
自然神论
 +
 
 +
政党
 +
雅各宾派
 +
=早年生活=
 +
罗伯斯比尔出生于法国北部加来海峡省阿拉斯,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当地律师,传说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他是4个孩子中的长子,是父母婚礼4个月后出生的。罗伯斯庇尔6岁时,母亲因难产去世,父亲随后离家出走,到处游历,1777年死于德国曼海姆,他们几个孩子由外祖母和姑妈分别抚养。
 +
 
 +
 
 +
1770年由阿拉斯当地神父给予奖学金名额,罗伯斯比尔来到巴黎路易大王学院学习。他在学校的好友中包括日后法国大革命的风云人物之一卡米尔·德穆兰。罗伯斯庇尔学习勤奋,拉丁文和希腊文成绩优秀,得到“罗马人”的外号。1775年,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东尼特在登基典礼后经过学院,罗伯斯庇尔代表全校向国王背诵教师写好的拉丁文献辞。1780年从法学院毕业,1781年获得法学士学位。 [1]
 +
 
 +
同年夏天,罗伯斯比尔回到故乡,年底被阿拉斯法庭接纳,开始从事律师工作。1782年初被任命为阿拉斯主教法庭五名法官之一。他受卢梭影响很深,经常为明显受到不公待遇的人们辩护,胜诉率较高。1783年,在阿拉斯附近居住的德·维塞尔(de Vissery)因安装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引起邻居抗议,罗伯斯比尔在朋友及庇护人比萨尔(A-J. Buissart)的帮助下为其成功辩护,案件曾引起全国关注。
 +
 
 +
罗伯斯比尔在阿拉斯的生活相对平静,不时与当地一些律师和学者来往,并参与当地文艺活动。曾被阿拉斯科学院接纳为院士,后来还当选为阿拉斯文学院院长。他在这一期间结识了将在法国大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约瑟夫·富歇(Joseph Fouché),以及他日后在公安委员会的同事拉扎尔·卡诺(Lazare Carnot)。。。
 +
=人物影响=
 +
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由于他的手稿和笔记未能全部保存下来,为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而对他的评估也往往反映出评论者本人的意识形态。
 +
 
 +
有些人认为他过于理想主义或思想僵硬,缺乏实际行动能力,但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善于审时度势,能够抓住适当时机采取行动。批评者称他自我中心、疑心过重、不通人情,支持者则称赞他廉洁正直、目光敏锐,以国家和革命为重。一些人批评他见风使舵,不断改变立场,但也有人认为他坚持的原则和目标始终未变,只根据形势选择达到目标的不同手段。一般认为他在热月期间表现失常,引起国民公会恐慌,造成自己的失败。一些人猜测他当时对革命丧失信心,因此采取自毁行为,也有人批评他愚蠢无能,自作自受。  
 +
 
 +
 
 +
 
 +
罗伯斯庇尔在恐怖统治时期扮演的角色是争议最大的问题。批评者认为他是恐怖统治的理论家,极端残忍,双手沾满鲜血,应为恐怖时期大量无辜者遇害负责。部分支持者指出富歇和俾约-瓦伦等人杀人如麻,远远超过罗伯斯庇尔,认为他在公安委员会实际起到了节制激进派的作用。包括拿破仑在内的一些同时代人认为他在热月期间本打算节制恐怖,惩罚滥杀无辜的富歇等人,才导致后者与右派联合,但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一些支持者认为法国当时内忧外患,实施恐怖专政不可避免,但批评者则认为恐怖开创了危险的先例,得不偿失。
 +
 
 +
整个罗伯斯庇尔研究的文集就是一个摆满镜子的大厅,对他的评估也反映出评论者本人的意识形态。法国历史学家勒·费弗尔在《法国革命史》中写道:“不言而喻,生活在大革命时代的人对他们经历的恐怖永远不能忘怀,他们的怨恨也传给了他们的后代。”而同时代另一位法国历史学家阿·索布尔不无同情地说“罗伯斯比尔成了他那个时代的矛盾和他自身矛盾的牺牲品”。
 +
 
 +
罗伯斯庇尔在法国和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19世纪很多欧洲革命家都对他怀有敬意。一些批评者则认为雅各宾专政是从法西斯独裁专制政权及共产党民主专政的前身。罗伯斯庇尔与法西斯之间是否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尚无定论,但鉴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不久便为罗伯斯庇尔立碑,布尔什维克领袖根据法国大革命的经验创造人民民主专政的说法似乎并非空穴来风。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至今尚未消除,对罗伯斯庇尔做出客观评价仍然遥遥无期。

於 2018年12月14日 (五) 22:09 的修訂

馬克西米連·佛朗索瓦·馬里·伊西多·德·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法國革命家,法國大革命時期重要的領袖人物,是雅各賓派政府的實際首腦之一。羅伯斯庇爾出生於法國北部加來海峽省阿拉斯,父親、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當地律師,傳說是愛爾蘭移民的後裔。1794年6月4日,國民公會全體代表一致推舉羅伯斯庇爾為主席,7月27日,發生了「熱月政變」,羅伯斯庇爾被逮捕,第二天被送上斷頭台,死時只有36歲。 [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

外文名 MaximilienFran?oisMarieIsidoredeRobespierre

國籍 法國

出生地 加來海峽省阿拉斯


出生日期 1758年5月6日

逝世日期 1794年7月28日

信仰 自然神論

政黨 雅各賓派

早年生活

羅伯斯比爾出生於法國北部加來海峽省阿拉斯,父親、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當地律師,傳說是愛爾蘭移民的後裔。他是4個孩子中的長子,是父母婚禮4個月後出生的。羅伯斯庇爾6歲時,母親因難產去世,父親隨後離家出走,到處遊歷,1777年死於德國曼海姆,他們幾個孩子由外祖母和姑媽分別撫養。


1770年由阿拉斯當地神父給予獎學金名額,羅伯斯比爾來到巴黎路易大王學院學習。他在學校的好友中包括日後法國大革命的風雲人物之一卡米爾·德穆蘭。羅伯斯庇爾學習勤奮,拉丁文和希臘文成績優秀,得到「羅馬人」的外號。1775年,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安東尼特在登基典禮後經過學院,羅伯斯庇爾代表全校向國王背誦教師寫好的拉丁文獻辭。1780年從法學院畢業,1781年獲得法學士學位。 [1]

同年夏天,羅伯斯比爾回到故鄉,年底被阿拉斯法庭接納,開始從事律師工作。1782年初被任命為阿拉斯主教法庭五名法官之一。他受盧梭影響很深,經常為明顯受到不公待遇的人們辯護,勝訴率較高。1783年,在阿拉斯附近居住的德·維塞爾(de Vissery)因安裝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引起鄰居抗議,羅伯斯比爾在朋友及庇護人比薩爾(A-J. Buissart)的幫助下為其成功辯護,案件曾引起全國關注。

羅伯斯比爾在阿拉斯的生活相對平靜,不時與當地一些律師和學者來往,並參與當地文藝活動。曾被阿拉斯科學院接納為院士,後來還當選為阿拉斯文學院院長。他在這一期間結識了將在法國大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約瑟夫·富歇(Joseph Fouché),以及他日後在公安委員會的同事拉扎爾·卡諾(Lazare Carnot)。。。

人物影響

羅伯斯庇爾是法國大革命中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由於他的手稿和筆記未能全部保存下來,為研究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而對他的評估也往往反映出評論者本人的意識形態。

有些人認為他過於理想主義或思想僵硬,缺乏實際行動能力,但另一些人則認為他善於審時度勢,能夠抓住適當時機採取行動。批評者稱他自我中心、疑心過重、不通人情,支持者則稱讚他廉潔正直、目光敏銳,以國家和革命為重。一些人批評他見風使舵,不斷改變立場,但也有人認為他堅持的原則和目標始終未變,只根據形勢選擇達到目標的不同手段。一般認為他在熱月期間表現失常,引起國民公會恐慌,造成自己的失敗。一些人猜測他當時對革命喪失信心,因此採取自毀行為,也有人批評他愚蠢無能,自作自受。  


羅伯斯庇爾在恐怖統治時期扮演的角色是爭議最大的問題。批評者認為他是恐怖統治的理論家,極端殘忍,雙手沾滿鮮血,應為恐怖時期大量無辜者遇害負責。部分支持者指出富歇和俾約-瓦倫等人殺人如麻,遠遠超過羅伯斯庇爾,認為他在公安委員會實際起到了節制激進派的作用。包括拿破崙在內的一些同時代人認為他在熱月期間本打算節制恐怖,懲罰濫殺無辜的富歇等人,才導致後者與右派聯合,但一些學者對此提出質疑。一些支持者認為法國當時內憂外患,實施恐怖專政不可避免,但批評者則認為恐怖開創了危險的先例,得不償失。

整個羅伯斯庇爾研究的文集就是一個擺滿鏡子的大廳,對他的評估也反映出評論者本人的意識形態。法國歷史學家勒·費弗爾在《法國革命史》中寫道:「不言而喻,生活在大革命時代的人對他們經歷的恐怖永遠不能忘懷,他們的怨恨也傳給了他們的後代。」而同時代另一位法國歷史學家阿·索布爾不無同情地說「羅伯斯比爾成了他那個時代的矛盾和他自身矛盾的犧牲品」。

羅伯斯庇爾在法國和世界歷史上影響深遠,19世紀很多歐洲革命家都對他懷有敬意。一些批評者則認為雅各賓專政是從法西斯獨裁專制政權及共產黨民主專政的前身。羅伯斯庇爾與法西斯之間是否存在一脈相承的關係尚無定論,但鑑於俄國十月革命之後不久便為羅伯斯庇爾立碑,布爾什維克領袖根據法國大革命的經驗創造人民民主專政的說法似乎並非空穴來風。由於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至今尚未消除,對羅伯斯庇爾做出客觀評價仍然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