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冯秉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冯秉铨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冯秉铨(1910年11月21日-1980年3月6日),男,直隶(今河北安新人,16岁时,他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著名科学家吴有训的推荐下,到广州岭南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理学家。

1973年始任华南工学院副院长。他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电子学家,新中国无线电电子科学的奠基者之一;他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广阔深邃的学术境界、踏实严谨的治学作风,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校师生奋勇向前。1985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培源教授誉之为“士子楷模”。

2010年12月3日,在华园美丽的东湖湖畔,多了一尊铜像,这是学校为纪念冯秉铨教授诞辰100周年而建的冯秉铨半身像。斯人已逝,音容宛存,先生“生命不息、奋蹄不止”的开拓精神依然激励着学校师生。

“我愿意为青年的锦绣前程而操劳,我不能离开青年,如果让我离开青年,我会感到生命失去了意义。”这是冯秉铨对自己作为一名师者的人生体悟。

执教50年,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教育和科学事业,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典范。

生平

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2年到燕京大学进修,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

毕业后去岭南大学物理系任讲师[1],在岭南大学,他的出色表现赢得师生们的广泛赞誉。两年后,冯秉铨考取了燕京大学研究院。1934年取得硕士学位后,他又回到岭南大学任教。翌年,25岁的冯秉铨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副教授。 曾任该系代主任。

1940年获得中华文化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留学,1943年获哈佛大学科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电子线路与振荡理论的研究。在哈佛任讲师、研究员[1]

1946年回国,任岭南大学电机系、物理系教授[1]。1947年任岭大工学院院务主任、兼电机系主任[1]。1948年任岭大教务长[1]

1950年,发表《强力震荡期的相角补偿》,是该方面理论的权威文献。

1951年兼任物理系主任[1]

1952年因院系调整转入华南工学院,任一级教授、首任教务长[2]

1954年,发表《测定强力管静态特性的一个新方法》,提出了图示仪方法,后被广泛应用[3]

1955年,与人合作翻译出版《声学基础》、《振动与波》。1957年,出版23万字专著《电声学基础》。

1957年,整风反右遭到批判。

1958年,冯秉铨主持研制了模拟电子计算机和俄汉电子翻译机[1],后者于1960年国庆节试制成功。

1958年,冯秉铨主持重建华南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原华工无线电系因院系调整迁入成都组建成都电子通讯工程学院,电子系仅残存一个电工学教研组。冯秉铨先生在科研之余亲自授课,培养青年教师。他以一人之力讲授了电工基础、无线电基础、脉冲技术、电磁场理论、天线、无线电发送设备、电子计算机初步、震荡理论、声学基础等12门专业或基础课程,每周上课多达27节[1]

1960年撰写了《高频传输线及其应用》一书作讲义并出版付印[4]。冯秉铨还录制了《科技英语常用词汇》磁带培训青年教师[3]

1964年,合著出版《无线电发送设备》上册,次年出版下册。1965年,翻译出版《声纳原理》。文革前夕,即将出版《震荡理论及其应用》。

文革中被打击。原计划出版的100万字震荡理论专著《震荡理论》原稿散失。

1970年代,研究射频削波语言加工器、脉宽调制式调幅广播发射机,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三项奖[1]。研制了10KW的上述发射机和语言加工器[1]

1973年,任华南工学院副院长。

1980年3月6日的西樵山上,冯秉铨突然病发,后在医院辞世,终年70岁。冯秉铨逝世[5]

著作

著有《电声学基础》、《今日电子学》、《强力振荡器的相角补偿》等[6]

参考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风雨同舟50年.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2. 无线电织就的爱情和人生. 新华网.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2). 
  3. 3.0 3.1 冯秉铨先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4. 冯秉铨:愿得英才三千数,高峰深处共研寻. 科普中国. [2020-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5. 姚树华. 士子楷模:冯秉铨先生.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6. 冯秉铨. 新华网.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