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附的傳說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香附的傳說故事

行氣解郁攻滯凝,

炮製不同各用奇。

奧妙配伍法十數,

唯名當精養成習。

藥用價值

香附以氣為主,益氣、耗氣古說不一。陶弘景說:「久服令人益氣,長鬚眉。」朱丹溪說:「香附《本草》中不言補而方家言於老人有益,意有存焉。蓋於行中有補理。」韓愁認為:「香附能推陳出新,故諸書皆雲益氣,而俗有耗氣之說,非也」。張山雷指出:「凡辛溫氣藥,飆舉有餘,最易耗散之氣。惟此物雖有溫和流動作用,而物質既堅,則雖善走而易能守,不燥不散,皆有特異之性,故可頻用而無弊。」元代王好古曾說:「香附多用亦能走氣。」明代倪朱謨在《本草匯言》中指出香附「獨用,多用,久用,耗氣損血」。清代黃官繡說:「氣香多燥,陰虛血熱者忌服」。

《本草綱目》云:「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張山雷說:「香附以氣用事,故專治氣結為病」,「宜於婦女,不宜於男子也。大抵婦人多郁,氣行則郁解,故服之尤效」。如《外科精要》記「獨聖散」,僅用香附一味。瘡瘍初起,便以此藥為茶飲為妙。因瘡瘍皆因氣滯血凝,宜服香劑,蓋香能行氣通血也。陳自明說:「氣血聞香則行,聞臭則逆,大抵瘡瘍多因榮氣不從,逆於肉理,郁聚為膿。得香之氣,則氣血流行。」曾孚先亦說:「凡癰疽瘡瘍,皆因氣滯血凝而致,宜服諸香藥,引氣通血。」陳正節說:「大凡疽疾,多因怒氣而得,但服香附子藥,進氣寬氣,大有效也。」

宋代宋白《庭莎》詩云:

  何事牽愛思,空庭對野莎。

  青青沖野步,落日柱筇過。

  色與莓苔近,陰藏蟋蟀多。

  間思舊山下,蕭颯遍煙籮。

黃鶴丹傳說為「銖衣翁在黃鶴樓所授方」。即香附一斤,黃連半斤為末,水糊丸。其香附配黃連,香能辛通,苦以降逆,泛治氣滯諸病,通降氣機,則一身之氣通泰而安和。

青囊丸傳說為「邵應節真人禱母親病,感化方士所授之方」。即香附一斤,烏藥五兩三錢為末,水醋煮麵糊丸。其香附配烏藥,引氣而寬中,可治氣血之病。

傳說一

從前有個姑娘叫索索,天生麗質,心地善良。 有一年,古碭郡大旱,十月無雨,百草皆枯。索索迫於生計嫁到故黃河邊的一個茅莊,不料這裡正鬧瘟疫,大人小孩胸悶腹痛,自從索索嫁來以後,丈夫安然無恙,問索索,索索也不知,丈夫隱約感到,索索身上有股香氣,斷定這是驅疫的奧秘,於是便讓索索外出給眾人治病,不幾天,全村人又都露出了笑臉。

莊戶人家閒着沒事,又扯起索索看病來,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索索丈夫耳朵里,竟成這樣的話:「……索索每到一家,就脫去衣服,讓大人小孩圍過來聞……」丈夫雖有拯救鄉親之心,但決不容這種方式,於是兩人常鬧彆扭。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夾的夜晚,丈夫下了毒手把索索害死了。名聲不好的女人是不能入棺的,秫秸一捆埋到河邊。不幾天,就在索索的墳上長出幾縷小草,窄窄的葉,挺挺的莖,蜂也圍,蝶也繞,有人說:索索風流,死後也招小蟲子。丈夫聽後,挖地三尺,把屍骨深埋。可過了一段時間,小草又冒出,依然招蜂引蝶,丈夫又去挖又去埋,可草越挖越多,越埋越旺。於是人們後悔了:索索死的冤屈,千萬不要再挖了,將來萬一再鬧心口痛,說不定這草能治病……

直到今天,儘管藥名改叫香附子,可當地人仍叫它索索草。可惜的是要想用它理氣止痛,必挖出其身,三個根球一個比一個深。[1]

傳說二

香附子的奇效使得古人一直以為這種藥材也是神賜予人們的寶藏。傳說原來有一位農夫羨慕神仙每天都不用勞作,而自己不得不為了生存而辛苦勞作。但是他苦於誒沒有作物的種子可供其耕種。

於是當一天神仙路過他家門口與之交談時,此人便於神仙言道「你們神仙真好,不用勞作,每天只需要巡遊四方」。神仙對曰「你不勞作就沒有收成,而我吃一個仙桃就能活上十年,你每天的辛勤勞作就能得到九日的糧食」。此人便說「我實在是沒有可供耕種的種子,況且哪有耕種一天就得九日收成的作物」。

於是神仙在晚上便在此人的田間撒上了一把種子,種子發芽成熟後就長成了香附子。雖然這是一個傳說,但是香附子的奇效確實被當地人奉做神草一般。[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