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香港海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位于香港筲箕湾东喜道,全馆面积约34,200平方米,是香港历史博物馆分馆之一,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是由具百年历史的旧鲤鱼门炮台修建而成。 [1]

中文名称: 香港海防博物馆

地 点: 香港筲箕湾东喜道

开放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三、星期五至星期日:上午10时至下午5时逢星期四、农历新年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馆

目录

简介

香港海防博物馆位于港岛筲箕湾,全馆面积约34,200平方米,是由具百年历史的旧鲤鱼门炮台修建而成。鲤鱼门地区控制维多利亚港东面入口,位居要冲。英军早于1844年便在水道南岸的西湾地区修筑兵营,但由于疫症流行,不少驻兵病死,该兵营遂被弃置。在其后的四十年间,军部虽多次计划在鲤鱼门兴建炮台,但迟迟未有落实。及至1885年,为防御法国俄罗斯的威胁,英军乃决定在鲤鱼门水道南面的岬角修筑鲤鱼门炮台。堡垒是整个防卫体系的核心,由英国皇家工程兵设计和建造。他们首先从鲤鱼门岬角的最高点移走面积达七千平方米的泥土,然后建造十八间地下室,辟作士兵营房、弹药库、炮弹装配室及煤仓等,最后再填回泥土,将堡垒完全隐闭起来。所有工程在1887年完成。

堡垒中央建有露天广场,供士兵集散之用。堡垒内配备两门六英寸后装隐没式大炮,四周并建有壕沟。英军另于堡垒附近修筑多座炮台,包括反向炮台、中央炮台、西炮台台及渡口炮台,依山势由东至西分布于岬角上。

1941年12月8日,日军入侵香港。在占领新界及九龙后,英军即加强鲤鱼门的防卫,防止日军从对岸的魔鬼山渡海登陆。守军虽曾多次击退日军的偷袭,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炮台最后于12月19日被攻陷。战后,炮台已失去防卫作用,但仍被英军用作训练基地,至1987年始全部撤走。

前市政局鉴于鲤鱼门炮台的历史价值及建筑特色,于一九九三年决定将之修复,并改建成一所以香港海防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整项计划耗资约三亿港元,由建筑署设计及兴建,其建筑设计曾于2000年荣获香港建筑师学会周年大奖 — 银奖,与及绿化都市显才华银奖绿化效果。香港海防博物馆于2000年7月25日正式开放予市民参观,为 鲤鱼门炮台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建筑

堡垒:于1887年兴建,是鲤鱼门要塞的核心地点。

中央炮台:于1887年建成,展览的大炮阔7呎、射程达3,600米。

西炮台:于1887年建成,展览两门于金钟发掘出来的阔9呎的大炮、射程达5,400米。布伦南鱼雷发射站:于1892年及1894年分别建成,是英军在海外占领地的最后一次建成的建筑。

鲤鱼门渡口炮台:于1892年兴建,这炮台是用来防止快艇、鱼雷的突袭。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三、星期五至星期日:上午10时至下午5时

逢星期四、农历新年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馆

入场费

成人:10元(适用于成人及未合乎购买优惠票者)

全日制学生、残疾人士及60岁或以上人士:5元

团体:7元(20人或以上)

逢星期三免费入场

公共交通

港铁筲箕湾站B2出口沿指示牌步行15分钟。

城巴85号,由北角码头往小西湾。

博物馆停车场

博物馆设有私家车停车场,由上午10时至下午5时开放(逢星期四、农历新年年初一及年初二除外)。每位参观者可免费停车3小时。

视频

香港人闻风丧胆之地:海防博物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