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风险偏好体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风险偏好体系是是指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文化术语。

汉字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1]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2]

名词解释

风险偏好体系是围绕风险偏好,建设一套完善的配套机制确保董事会的意志贯彻到具体的业务层面。

风险偏好体系的内容

风险偏好体系包括风险偏好陈述、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三个层次,分别在不同层级作用公司业务与管理,并涵盖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风险偏好是指公司在实现其经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风险偏好是公司对风险的基本态度,为战略制定、经营计划实施以及资源分配提供指导。

风险容忍度是对风险偏好的细化,是指在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针对既定风险水平出现的差异的可接受程度。风险容忍度是风险偏好的具体体现,一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与风险偏好保持一致,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都是针对特定的业务经营目标而设定的。

风险限额是对风险容忍度的进一步量化和细化,是更为细化的、日常的业务和风险管控中运用的指标要求。通过风险限额管理,确保公司风险控制在风险容忍度范围内,同时风险限额需要在不同风险类别、业务单位、产品类型特征等维度上细化设置。

风险偏好标体系设定的原则

风险偏好体系设定遵循以下原则:

1、体现银行各个相关利益方(股东、监管机构和债权人)的期望;

2、与银行发展战略协调一致;

3、充分考虑银行目前的实际风险管理能力及风险暴露情况;

4、风险偏好陈述书的生成应遵循由上至下的原则,并由董事会审议通过;

5、保持风险偏好的相对稳定,定期对风险偏好陈述书的具体参数进行修订。

风险偏好体系运作机制

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的运作包括四大机制:形成机制、传导机制、跟踪机制和调整机制。

风险偏好调整机制是对风险偏好定期修改和优化,是对风险偏好的回顾和校验以及对相关描述和指标的动态调整。主要的重检和调整需要结合公司业务领域的战略调整、市场定位的变化、评级目标的变化、监管要求的变化以及公司的风险状况变化等。

1、风险偏好形成机制

第一步,利益相关方分析。

在风险偏好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识别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并分析评估他们对公司经营的期望。这既包括内部利益相关方,也包括外部利益相关方。

第二步,风险偏好及容忍度体系的制定。

风险偏好、容忍度和限额体系的起草中,公司应基于实际风险状况,形成对风险偏好要求,从可行性的角度进行评估和调整,以保证公司所确定的风险偏好能够将公司的现实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同其要承担的目标风险水平有效结合。

2、风险偏好传导机制

风险限额指标是在风险容忍度指标要求之下的细化。公司实践中,通常对限额类指标实行分类管理,由于对某些风险无法严格细分,或者某些新计量指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观察,无法对所有指标提出严格约束,通常将指标分为指令性、指导性和观察性指标进行分类管理。

3、风险偏好及限额体系的跟踪机制

风险偏好、容忍度和风险限额指标确定后,公司将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指标纳入日常风险监控要求,定期通过系统或手工统计对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指标进行跟踪。

根据指标监测结果,公司形成相应的指标监测和跟踪情况报告向管理层呈现,对于发生异动或超出限额指标的情况,报告中会作异动原因分析,并提出管控及整改举措。

4、风险偏好和限额体系的检视与调整

风险偏好指标在执行实施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重新检视。通常,这项工作与公司的预算管理及业绩考核一并进行,即体现为一个财政年度为重检周期。当然,在遇到突发事件和市场或监管巨变时,也需要及时对风险偏好陈述的适当性和合理性进行检视,必要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