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风台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凤台县为安徽省淮南市辖县,古称州来,下蔡,北邻亳州市蒙城县,西北接亳州市利辛县,西连阜阳市颍上县,隔淮河南望淮南市寿县,东连淮南市区。凤台县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地处北纬32度至33度,东经116度至117度之间,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置县。凤台临淮河,辖西淝河,县域呈东南、西北斜形,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42公里,面积1100平方公里,耕地46100公顷,水面16万亩,总人口73万。全县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3个行政村,37个社区。以汉族为主,间居回、苗、彝、壮等25个少数民族。

凤台县以煤电为支柱产业,是全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被誉为“淮上明珠”“皖北江南”。

凤台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无霜期216天,平均气温15.1摄氏度。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过,可通长江达江浙。淮阜铁路横贯境内,京九重站阜阳站仅距百公里。有济祁高速、合徐高速、界阜蚌高速和合淮阜高速可利用,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百余公里。凤台拥有丰富的煤炭、磷矿石、耐火土、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煤炭探明储量达120亿吨,可开采储量达100亿吨。

凤台还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茅仙古洞,西汉道家古刹清天观与现代碑刻交相辉映;硖山口,两峰相峙, 一水中流,被誉为长淮第一峡,渊深百丈的黑龙潭与之带水相连;战国名将廉颇墓闻名遐迩。[1]

概述

凤台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中游,北纬32°33′-33°、东经116°21′-116°56′。东临淮南市区,北依蒙城县,西接颍上县,南隔淮河与寿县相望。县域呈东南、西北斜形,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约42千米,总面积1000平方千米。总人口74万人(2007年末)。

全县辖8个镇、11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经济开发区、新集镇朱马店镇岳张集镇顾桥镇夏集镇、凤凰镇、李冲回族乡、刘集乡、桂集镇、古店乡、钱庙乡、杨村乡、尚塘乡、丁集乡、关店乡、大兴集乡、焦岗乡,共有21个社区、264个行政村。实际管辖17个乡镇,夏集镇、焦岗乡由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管理。县政府驻政务中心。

地理位置

凤台县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地处北纬32度至33度,东经116度至117度之间,古称州来,又谓下蔡,《清一统志》有这样的记载:“县有凤凰台,相传曾有凤凰至,因名凤台。”。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县,沿革至今。凤台临淮河,辖西淝河,县域呈东南、西北斜形,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约42公里,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万亩,水面16万亩,人口70万,其中乡村人口60万。全县辖17个乡镇,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77个村民委员会。居民以汉族为主,间居回、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土家、羌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有7300余人。改革开放以来,凤台县社会和经济面貌均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水利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县等荣誉;是全国中部百强县、安徽经济“十强县”和安徽财政收入“第一县”,被誉为“淮上明珠”、“皖北江南”。

地况气候

凤台县在大地构造上届淮河台彻,长期受下降运动控制,地面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仅淮河南岸大山和凤台林场以及县城西部刘集一带,出露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构造形迹则以断裂构造为主,且多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县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自然比降为1/7000至1/10000。凤台县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地区,地质状况良好,大部分地区在海拔25米以下。县城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在南和东南鄙,距县城7至25公里处,是剥蚀构造带,主要在大山镇的淮磷、后胡、芦塘、局沈、投子集等行政村以及李冲回族乡和刘集乡境内,犹如岛形突出地面。

凤台县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无霜期216天,平均气温15.1℃。境内地下水源丰富,地表径流密布,焦岗湖、城北湖、花家湖、姬沟湖等分布其间,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过,通长江达江浙。境内有淮河千里之躯中唯一一段淮水西流的奇观、淮河三峡中的第一峡:充满神话且盛产淮王鱼的黑龙潭。

温度

2007年平均气温为17.4℃,高出常年1.8℃,为建站以来历史最高值。全年除7月份平均气温低于常年0.5℃外,其余11个月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其中2月份平均气温9.2℃,比常年异常偏高5℃,创下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极值。其余1、3、4、5、6、8、9、10、11、12月份平均气温比常年分别偏高1.9℃、2.6℃、l.3℃、3.5℃、0.5℃、1.l℃、l.2℃、1.2℃、0.7℃、2.3℃。月份平均气温比常年略偏高。年极端最高气温37.6℃,出现在8月2日;年极端最低气温-2.1℃,出现在2月1日。终霜出现在3月11日,初霜出现在11月27日,全年无霜期260天。总的来说,夏天和冬天较长,春天和秋天较短。

降水

2007年降水1149.9毫米,比常年偏多189.8毫米,汛期降水集中。7、8月份降水量比常年分别偏多224.4、128.2毫米,其中2007年凤台夏季降水991毫米,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其余月份降水基本与历年同期相持平。全年总降水日数115天,略高于常年,暴雨日数为5天。全年未出现积雪天气。

日照

全年日照时数为1908.7小时,比常年偏少273小时。作物生长期(3?11月)日照时数1375.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86%,其中2、4、5、11月份日照百分率高于100%,夏季日照不足,月平均日照百分率为68.7%。日照充足天数(日日照率>60%)177天,日照不足天数(日日照率<%)116天,无日照天数72天。

水文

县境位于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为淮河。淮河由陆家沟口入市境凤台县,流至永幸河闸口分流为二,北道北上转东环九里湾进入市境潘集区,南道(又名超河)东流至皮家路入市境八公山区,南北河道至邓家岗汇流,由大通区洛河湾横坝孜出境。境内流长87公里,其中市区流长51公里。市境支流有东淝河、窑河、泥黑河、架河、西淝河。湖泊有高塘湖、胡大涧、石涧湖、瓦埠湖、城北湖、花家湖、焦岗湖,还有采煤塌陷区积水而成的湖泊,最大的为樱桃园(谢二矿塌陷区)。此外,还有泉山、老龙眼、乳山、丁山等小型山塘水库。 全市水域面积3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7.65%;水面183平方公里,占水域面积48.8%。市境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沉积层,面积约1650平方公里,可采储量4.5亿立方米,与地表年平均径流量大致相等。[2]

资源交通

资源

凤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有煤、磷矿石、石灰石、紫砂土、耐火土等多种矿藏,尤以煤的储量为最,可开采量达120亿吨;磷矿储藏量为180万吨;紫砂石境内储藏量为70万吨;高岭土境内储藏量为3000万吨。境内已建成新集、张集、顾桥等煤矿,“亚洲第一大深井煤矿”——顾北大型煤矿也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开采;凤台电厂建设如火如荼。凤台已成为安徽“火力三峡”的重要基地和全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

交通

凤台县交通便捷,淮河水上交通发达,淮阜铁路横贯境内东西,凤台、桂集、张集三站镶嵌其间,距京九线上重站阜阳站仅百余公里。四条省道穿境而过,且有合淮高速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合阜高速公路可利用。距合肥骆岗机场百余公里,蚌埠机场几十公里。

历史文化

凤台早在禹贡属徐扬二州之境。

周代,属青扬二州之境。

春秋战国时,春秋时楚灭州来国,为淮北楚之州来城。周简王2年(公元前584年)秋8月,吴入州来,周景王7年(公元前538年)楚然城州来,周景王16(公元前529年)吴来州来,季札封延陵后辖州来城,故叫延州来,周敬王27年(公元前493年)冬11月吴将蔡昭候由河南新蔡迁于州来,逐改名为下蔡。战国时,楚惠王灭蔡,蔡候齐亡,下蔡仍属楚地。

秦代,秦灭楚后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时置下蔡县,属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时项羽立九江国,下蔡属九江国。

汉代,汉初高帝5年(公元前202年)立淮南国下蔡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公元前128年淮南国废改为九江郡,下蔡沛郡。后汉俱属九江郡。

三国时,属魏国的淮南郡。

晋代,普初下蔡属淮南郡,普未南北分袭,县地边两境束去元常,又在县境内设置了很多城。南北朝时,下蔡属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85年)置下蔡郡。

隋代,开皇初郡废,下蔡属汝阴郡。

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于县置涡州,八年(公元629年)州废,下蔡为颖州(今阜阳)汝阴郡。

五代十国,下蔡属颖州(今阜阳),南唐,后周因之。周世宗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改克寿州(今寿县),降为防御州,世宗以县难以攻克,逐将寿州移治于下蔡,并恢复其军为忠正军,原寿州为寿春县(今寿县)。

宋代,北宋属淮南西路,寿州文和六年升为府,寿春府,下蔡为府治,南宋,与金划淮水中流为;界,为金之寿州,寿春为宋寿州,帮有“南北寿州”。

元代,下蔡县隶属安丰路。

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废,并入寿州。在下蔡置镇设巡柃司。

清代,寿州属凤阳府。雍正10年(公元1732年)两总督尹继善呈奏清廷批准,与寿州分设一县,添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分疆而理,因县北有凤凰山而得凤台县名。于雍正11年正式分置,与寿州同城治理(县衙设在今寿县城东北角)。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冬移县治于下蔡,下蔡遂改名为凤台,隶属凤阳府管辖。

中华民国,民国初,废州府,本县直隶安徽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属淮泗道(道尹驻凤阳)。民国十七年八月,废道,直隶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划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属淮南专员公署。

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划属阜阳专员公署(1970改地区)。

境域变迁

凤台自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县时,县治所与寿州(今寿县)同城分治。即寿州城内西、南两门属州,北门属凤台县,东门为州、县分理。东邻怀远,西靠颍上,北界蒙城,南接寿州,西北为阜阳。东西宽60公里,南北长90公里。县城间的距离为:距定远75公里,颍上60公里,寿州15公里,阜阳120公里,蒙城75公里。此境直至解放。

解放后,由于区划变动,陆续划杨湖镇归颍上县,廖家湾、黑泥洼归淮南市,平阿区归怀远县,郝家圩孜归寿县。据1960年县志载,县境呈东南和西北斜形,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总面积为1383.48平方公里。

1965年4月8日,将阚疃、展沟区的8个公社划归新成立的利辛县。

1972年9月20日,将潘集、古沟区划归淮南市。截止1985年,全县境域东西宽42公里,南北长50公里,总面积为1110平方公里。

1977年1月20日,划属淮南市管辖。

政治经济

2005~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3.3%,人均生产总值由1.02万元提高到2.56万元;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增长260%,居全省第一。工业化水平加速提升,积极支持煤电企业发展壮大,相继建成顾北煤矿、张集北矿、凤台电厂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初步形成了以煤电、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0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6%,户数由2005年的34户增加到110户,工业化率达到60.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跨过60万吨台阶,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倍。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20.9:52.3:26.8调整到12.3:67.9:19.8,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了8.6个百分点,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由安徽中等县向全省十强县、中部百强县的跨越。

——五年的转型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先后实施了公共事业、扩权强镇、医疗卫生管理、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26项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工作,67户国有企业实施改制重组,1.5万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非公经济比重由“十五”末的27.8%提高到32.7%。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共引进项目525个,开工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53个,建成212个;引进内资85亿元,增长5.7倍;实际利用外资178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084万美元,增长11.9倍。启动了乡镇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强力推进开发区建设,被评为全省“十佳”开发区,招商引资额增长8.8倍,工业生产总值增长7.4倍,财政收入增长17.4倍。

——五年的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制定了村庄布点等各类专项规划。市政建设规模、建筑竣工面积、绿地面积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城区建设全面推进,凤凰湖新区建设高位启动。完成凤凰大道、明珠路桥、凤利路拓宽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党校综合楼、天然气综合利用等配套设施投入使用,滨河湾、福海园等一批商贸中心和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增长50%。旧城改造稳步推进,新建住宅221.4万平方米,拆除危旧房屋28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道路38.2万平方米、公共绿地190万平方米、成片造林4万亩,建设农田林网15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36.2%提高到41%。荣获全国园林县城、全省绿化模范县城、全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县等荣誉称号。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淮北大堤加固等重点工程,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创建省级新农村示范点20个、市级20个;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生态村3个。

凤台经济开发区是筑巢引凤的平台。这个开发区创办于2003年,是经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一期5.5平方公里。中国重汽、芜湖瑞江重汽集团等一批汽车产业相继在凤台经济开发区兴业,使之成为皖北重要的汽车贸易集散地。兖矿集团、南京胶带厂、安徽纵横胶业为龙头的矿山机械制造产业园规模初具。以安徽胜芝远通光电有限公司和浙江新宏基电器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产业园彰显活力,绘出壮美的发展远景。截至2009年上半年,凤台经济开发区共引进企业58家,其中工业企业48家,汽车销售企业10家,投资总额近16亿元。2009年3月,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的海螺集团440万吨水泥粉磨站也已落户凤台,这将为凤台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进程中,凤台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凤台人民将按照“低门槛、高回报、你发财、我发展”的开放政策,以真诚、优质、高效的服务热忱欢迎国内外各界人士来我县旅游观光、考察洽谈业务,投资兴办各种企业和基础设施,以促进共同发展。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55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9.75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1.75亿元,增长9.8%。

2010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27698元,增长9.7%。

2010年年末单位从业人员48863人,比上年增加6483人,其中,第二产业29332人,较上年增长3.5%;第三产业18144人,较上年下降9.4%。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086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2010年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66亿元,较上年增长3.9%。

2010年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6.66亿元,增长12.7%。

2010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39亿元,比上年增长69.0%。

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2010年全年完成财政收入30.22亿元,增长4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29亿元,增长22.4%;财政支出19.41亿元,增长14.3%。

2010年年末,全县总人口为6248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3513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4%;农业人口491296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8.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4225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5%。男性

人口330395人,女性人口294414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2.9%、47.1%。出生人口10381人,出生率16.6‰;死亡人口5298人,死亡率8.4‰;人口自然增长率8.2‰。

2010年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18277万元,增长10.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6695元,增长14.9%。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5元,增长16.7%;农村恩格尔系数44.95%,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9.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1平方米。

宗教民俗

凤台道教只有茅仙洞“清大观”一处,属全真派。茅仙洞位于县城南3.5公里的三峰山南坡,在茅仙洞风景区内。据清《凤台县志》记载,汉宣帝地节中(前69—66年)茅仙道教创始人之一的茅盈曾在洞口处建草庵一座,居此修炼,该洞遂名为茅仙洞。随后历代均有宗教活动,并相继易名为硖石寺、兴福寺、兴复寺、清天观等,道、佛交替居守,较为频繁。清光绪年间,由全真派二十世道长葛明兴与其师弟金大椿、谢春胜率徒李至高、童至方、谢宝胜共同住守。茅仙洞道教活动再次复兴。 清光绪十七年(1892 年)道长葛明兴、金大椿化缘募捐修建地藏王殿。光绪二十年又铸八卦钟一口,重达千斤,现置院中。尔后,道长李至高、童至方,通过原为本观道士以后弃道从军升任怀庆府总兵的谢宝胜,化缘募捐,于茅仙洞口上方兴建三仙楼,供奉三茅真君神像,井修通山路和桥梁多处。这时茅仙洞的宫观殿宇,楼台亭阁,复具规模,香火旺盛。 民国23年(1934年),道长苏理纯率徒化缘,把三仙楼、山门、中殿、客厅、地藏王殿全部修葺,使茅仙洞焕然一新。民国 24年改名为“清天观”。苏理纯又派徒弟苏宗善到上海化缘,“辟谷”(不进饮食)七天七夜,感动施主,化得巨资,又在大殿后修建五间楼房。苏宗善虔心修行,不吃烟火食,赢得周围信徒叹服,其后信教人员日益增多。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七月三十的两次庙会,都是盛况空前。民国27年日军侵占凤台后,社会混乱,民不聊生,香火减退,茅仙洞开始衰落。1950年后,茅仙洞道长苏理纯在帮助县人民政府兴建公房时触电身亡。苏宗善、崔宗轩主持教务。道长苏完善 1956年列席了安徽省政协会议,1957年和 1958年出席了全国宗教会议。在 1957年全国道教协会上,被选为全国道教协会理事。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茅仙洞文物珍藏,毁坏殆尽,宫观亭台,断壁残垣,道教活动,几近湮灭。道长苏宗善于1978年去世。现在由道长崔宗轩主持教务,并有纪诚修、李诚意两个徒弟。 1984年在党和政府及省道教协会关注和积极倡导下,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茅仙洞(清天观)为省级重点开放的三、座道观之一,与皖南齐云山,怀远禹王宫同为道教圣地。1985年,市、县设置茅仙洞风景开发区工程指挥部,发起募捐修复茅仙洞活动,印发募捐倡议书,邀请苏州、上海、合肥的学者专家帮助策划,聘请苏州、扬州一带能工巧匠,参加施工。建起地藏王大殿一座,三清殿一座,凉亭五个以及清天观、石阶、围墙、公路等。原有宫字几乎全部恢复,而且增添了园林和接待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寺庙殿宇蔚为壮观,成了淮河流域旅游胜地。[3]

文化旅游

花鼓灯

凤台县坚持文化与经济比翼起飞,诠释出县城发展的新内涵。凤台是全国花鼓灯艺术之乡,花鼓灯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艺术研究基地与“安徽省陈氏花鼓灯流派生态村”也已落户凤台。粗犷而细腻的凤台花鼓灯艺术,被誉为“东方芭蕾”,不仅跳红大江南北,而且多次出国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由花鼓灯衍生出来的全国稀有剧种一一推剧,同样深受沿淮人民的喜爱。凤台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安徽花鼓灯会暨首届淮河花鼓灯文化节,凤台花鼓灯专场作为安徽省“庆元旦文艺专场演出”在省城隆重推出,首开安徽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整场调演一个县节目之先河。2007年,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地之舞杯”民族民间舞大赛上,凤台花鼓灯艺术团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参赛团体,以《瞧,这帮鼓架子》的精彩表演捧走安徽历史上参加“荷花奖”角逐以来最高奖项银奖,并获得唯一一个观众最喜爱的舞蹈作品奖“大地之舞奖”。2009年7月,凤台县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表演的《好一群小兰花》,作为安徽省唯一的节目参加由中国文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主办的全国首届“新农村少儿舞蹈展演”,共同迎接祖国60华诞,获得“特别贡献奖”。同月,县起点幼儿园的孩子们表演的《俺也要跳花鼓灯》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少儿舞蹈的最高赛事——第五届“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展演,并获得最高奖“小荷之星”金奖。

茅仙洞风景区

茅仙洞风景区位于凤台城南3公里处,是西汉道家古刹。其三面环水,淮河绕境而过,素以“淮上胜境”著称。山中林壑优美,佳树葱茏,山下淮水如练,牵来绕去,山石倒长,南仰北倾,斜指南天。自古为佛道两教传习胜地,更是游览佳境。其景点有茅仙古洞、淮河第一硖、古香山寺、灵龟听禅、淝水之战古战场等诸多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焦岗湖景区

有着“华东白洋淀”之称的焦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凤台县西南部,北距毛集镇1公里,102省道沿境而过,交通便利。焦岗湖以“水”闻名,东与风景秀丽的八公山,南与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构成独特的山、水、城旅游金三角。该景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既有芦苇荡(鸟的天堂)、荷花淀、仙侣湖、渔业观光园、水上人家等水上景观,又有湖畔垂钓、芦荡探幽、荡舟采菱、湖中戏鸟、渔家寻乐、浪遏飞舟等休闲项目,兼有焦湖红心鸭蛋、醇香酒糟鱼、活鱼干吃、水晶贡圆、五香狗肉等特色产品,还有“仙侣下凡”、“黑龙遭难”、“神猴探宝”等美丽传说,堪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旅游处女地。2005年2月,焦岗湖旅游区被评定为“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

地质公园

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一片“生命圣地”。1978年,淮南八公山脉发现古生代寒武系的须宛类、环节类、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测定其生命形态在8.4亿年以前,国外权威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将他们命名为“淮南虫”化石。2000年,中科院考古队在八公山又发现了古猿牙齿化石,距今300多万年,是现最早的古猿化石。八公山于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寿唐关

这里是古代战争中理想的屯兵之地。五代南唐时,南唐兵马据寿州,被后周军队围困,南唐元帅李景达驰兵救援,据此一隅,并在四周的山头上设置十八连珠寨,与后周军队作战。《宋史·张永德传》载:“世宗亲征寿州,领军前至,紫金山唐人列十八寨,战备严整。”而周世宗则在石山口筑寿唐关,前拒唐兵,后与下蔡呼应。所以便留下了军事要塞寿唐关。

寿唐关在东、西楼山两山口之间,是凤台通往寿春的交通要道。西距双峰山一公里,西边是烟顶山峰,古时有烽火台,寿唐关全是青砖砌成,关口拱形,可行车马。两侧据岗峦之山势,“南绾寿州,北控下蔡”,东边层峦叠嶂,紧衔古南唐,关前为险坡陡道,两侧青山对峙,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过关而下,可见“女儿泉”。

寿唐关又称“梳妆台”,是为纪念宋代女英雄刘金定而建造,当年刘金定南唐救驾,首先攻占了寿唐关,在此安营扎寨。南唐兵将寿唐关团团围住,而刘金定毫无惧色,依然在关上梳妆打扮,然后再催动战马,手舞金刀杀入敌阵,杀得南唐军四散而逃。后来,人们为了歌颂这位女英雄,于是寿唐关也称“梳妆台”和“过驾楼”。

三国古银杏

凤台一中校内的千年银杏是三国时东吴大将周泰花园的观赏植物,树龄1800多年,树高28米,冠径26米,树干直径2米多。老枝盘曲,遒劲苍老,但扇形树叶却郁郁葱葱,缀满枝头,根部向周围突出地面30--40厘米,形成形态各异的湖石状。占地约200平方米,他傲然屹立在凤台城北,气势雄伟,古时形成接近凤台城的标志。

这棵古树历尽了世态沧桑,经历了坎坷的折磨,三国争雄、吴楚争霸、逐鹿中原、两晋纷争,历代王朝的更替,记述了近两千年的史实。

古时群众寄予多少神话传说,白果老爷,巨蟒大虫,医病免灾,又传说怀远林姓旅客,拴马在树下休息,马鞭拴在树上,因赶路匆忙,忘记了马鞭子,回到家中洗脸时,盆中现一白果树影,树枝上挂着马鞭子。这些神话了的老树成了群众崇拜的对象,于是祈福的,求药的,经常不断,南面空地上树立了七、八对旗杆,树旁香烟缭绕。

1938年7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凤台,拆掉了文昌宫,又在树上搭起瞭望哨。一天夜里,倾盆大雨,雷电交加,老树西南从顶到根约两尺多宽的树皮被雷击掉,日军在遭到“人怨”的同时又看到如此惊人的“天怒”,于是就撤去瞭望哨,龟缩在碉堡中了。

1945年这里办了学校,老树被围在校园内,凤台解放了,创办凤台中学,清晨早读,白果树下书声琅琅,老树“得其所哉”又焕发了青春。

现在为市一级古树名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劫后余生,枯木逢春。正是:

劫后春又生,银杏强不阿。

青春枝叶茂,默默抚沉疴。

落红洒园圃,爱苗护花棵。

生机天难老,何惧苦难多。

科教发展

凤台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截至2009年4月底,县内有公办中学4所、小学3所、幼儿园1所;民办普通高中达3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5所、幼儿园23所,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机构增加到4所。民办教育为全县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增添了活力。境内的凤台一中始建于1945年,是一所安徽省示范高中。多年来,学校以科学的管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在本地区享有较高声望,成为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历史名人

凤台历史上人才辈出,战国时少年上卿甘罗、三国大将周泰等历史名人即生于此地。淮南王刘安在这里招八公炼灵丹、聚贤才著书立说,一部《淮南子》留传千古,一笺豆腐方惠及后人。境内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茅仙古洞,西汉道家古刹清天观与现代碑刻交相辉映;硖山口,两峰相峙,一水中流,被誉为长淮第一峡,壁立千仞、渊深百丈的黑龙潭与之带水相连;植物活化石千年银杏树、战国名将廉颇墓闻名遐迩;这里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八公山下,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就产于此;有着“华东白洋淀”之称的焦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也是个不错的去处,该生态区2005年被评定为“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2009年又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此外境内还有清代慰农亭、赵匡胤的马扒泉、刘金定的梳妆台等名胜。

文学作品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凤台”一词是个特指名词,又称秦楼、凤楼。《列仙传》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说的是春秋时有个叫萧史的人善吹萧,像凤鸣,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弄玉嫁给他妻子,并筑凤凰台给他们夫妇俩居住。萧史、弄玉夫妇二人居凤台之上成天吹箫吹笙,学鸾凤的叫声并最终学得了和鸾凤鸟的叫声一样,因而引来了鸾凤之鸟二人乘之仙去。后诗文中引此典借指吹箫吹笙以及笙箫之声优美,也用来比喻美妙的乐音或仙乐,但多用指人凭自己的才艺取得爱情之事,因而用作比喻男欢女爱而结成良缘爱侣、共享幸福以及用作女子出嫁、男子入赘的典实;又由于笙、箫这两样乐器是用竹制做成的,故诗文中引用也用作咏写竹的典实;又弄玉是秦国国王穆公之女,因而萧史弄玉就相当于后来的帝王的公主和驸马,故于酬驸马、公主的诗文中也常见引这些典故用来赞美她、他的德行,或指他、她求仙慕道、或婉称他、她之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