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风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风兰
t017a626f637f9c84ef.png
圖片來源 [来自 风兰_360百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风兰

汉语拼音:Fēnɡ Lán
  别   名:净瓶、石芭蕉、大果上叶、牛骨棒
  性   味:味甘,性凉
  功   能:清热利咽、活血止痛。
  主   治:肺热咳嗽、咽喉疼痛、疝气、跌打损伤。

风兰 中药名。为兰科植物须唇贝母兰CoelogynebarbataGriff.的全草或假鱗茎。具有清热利咽、活血止痛。主治肺热咳嗽、咽喉疼痛、疝气、跌打损伤。[1]

药性简介

别名

净瓶、石芭蕉、大果上叶、牛骨棒

出处

凤兰载于《植物名实图考》群芳卷,曰:“风兰一名净瓶,生云南临安。模根,根上先生绿实,大如甜瓜,有棱,形似田家磷碌。实上生长柄,二叶,叶阔寸许,光润无暇,中抽茎开花,先有黄箨,箨折落而花见,色浩浩如雪兰。中二瓣窄细,舌有黄粉,边茸茸如剪绒,茎花欹弱,翩翩欲舞,悬之风中不萎。”并有附图。文中所述“绿实”系指绿色的假鳞茎,“黄箨”当为黄色的苞片,舌“边茸茸”是指唇瓣边缘须毛状。结合附图和产地,应为须唇贝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须唇贝母兰的全草或假鳞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elogyne barbata Griff.

采收=

全年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须唇贝母兰,多年生草本,高40-50cm。根茎横生,假鳞茎直立于根茎节部,卵形,有棱。顶端生叶2枚;叶带状,长5-7cm,宽1.5-2cn。花葶生于假鳞茎顶端,细长下垂,基部具几枚覆瓦状排列的苞片,苞状卵形,早落。花白色,直径可达7cm,中萼片和侧萼片狭卵形,花瓣条状,唇瓣具褐色斑点,长2.5-6cm,宽2.2-3.5cm,3裂,中裂片边缘成须毛状,唇盘上具2-3条纵的脊状褶片,褶片边缘须毛状。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岩石上或岩坎中。分布于四川、云南。 于海拔达152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产中国甘肃南部(文县)、浙江(松阳、普陀、台州)、江西西部(宜春)、福建北部(崇安)、湖北西南部(鹤峰)、四川(平昌、通江、北川、广元、汶川、万县、青川、峨眉山)。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南部。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性味

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咽;活血止痛。主肺热咳嗽;咽喉疼痛;疝气;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参考资料

  1. 风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