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废文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颓废文章 |
颓废文章 也叫颓废主义文章,就是与颓废有关,以及鼓吹、赞美颓废的文章。颓废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社会表示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彷徨情绪在文艺领域中的反映。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象征主义者马拉梅等人的创作中,因而后人往往视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为一体。一定程度上,颓废文章促发了文化的更新,同时又局限着文化的更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颓废文章 [1]
外文名称 颓废主义文章
形成时间 19世纪下半叶
形成地点 欧洲
发展
我国20世纪末文学中的颓废主义倾向,在文艺理论上受到了"生命本体论"和形式主义文观的支持和影响。它们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新人本主义及科学主义思想、思潮。
当前,颓废文章是一个突出的存在,朦胧诗、寻根文学、新生代及晚生代诗歌、先锋小说、新新人类"美女作家"的创作等,都以不同的形态、程度不等地体现着颓废主义的特征。这类文章和文学现象烙印着时代阵痛的精神印记,同时也是新的时代、新的理性在艰难困苦中受孕的朕兆,带有历史的某种必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90后作家、学生,越来越注重语言美和"小忧伤",这必然也会让颓废文章一度红火。颓废文章不仅是应试教育的一种现状,其实也是追求语言美的一种结果。可是,应试教育中以及作文中是不倡导颓废文章的,这也反映它的的一种消极意味,但其优点有值得借鉴。
特征
颓废时代的文章
颓废时代的特征:--以明朝为例:《明史 神宗本纪》中有一句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海瑞写的那本震动朝野的《直言天下第一疏》;
严嵩出现; 壬寅宫变。
这时大量救国救难、解民于水火的文章出现,但这些文章往往一事无成、于事无补。如:"落后就要挨打"、"攘外必先安内"、"教育救国"、"抑制物价"、"打假"、"地沟油"、"楼倒倒"、"喝水死"、"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等大量出现。
社会负效应的综合症受到刺激,在价值观、世界观上陷入迷惘,乃至出现了不应有的抛失,诸如对社会黑暗面消极抗拒而派生的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看不清历史方向的失落、顿挫,对人类社会理想和前途的怀疑、动摇,对世俗化世相的消极逢迎……它以颓废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主要价值取向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学人民本位原则、唯物史观的理性精神相去甚远。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