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预防性维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预防性维护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1],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结。汉字之美[2],美在形体、美在风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词解释

预防性维护为消除设备失效和生产计划外中断的原因而制定的措施,作为制造过程设计的一项输出。从预防的立场出发,对设备的异状进行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预防性维护是软件产品交付后进行的修改,以在软件产品中的潜在错误成为实际错误前,检测和更正他们。

什么是PM

所谓PM是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 Maintenance)和生产维修(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英文首字母的略语,在日本设备工程协会的PM用语集上有如下定义。

预防性维护是在预防维修由国外引进我国的最初阶段:即算作PM。

预防性维护以预防故障为目的,通过对设备的检查、检测,发现故障征兆或为防止故障发生,使其保持规定功能状态,在故障发生之前所进行的各种维护活动。预防性维护是防止设备故障发生的有效手段,其已成为现代制造企业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维护方式。典型的预防性维护包括计划维护、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等方式。

PM的发展过程

纵观设备的维修历史,设备的维护方式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事后维修、预防性维修和改善性维修三种。

其中,PM一词最初引进日本是在1951年,即所谓战后。那时,从废墟上重建了军需工业,随之以此力图转向现代化工业,逐渐走向活跃的开端。在日本通过化学工业和其它,以所谓安装工业为中心的日本能率协会的顾问活动,用报告会、出版刊物等极力宣传;与其在发生故障之后才进行维修,不如采取美国那种更为经济的在发生故障之前就进行维修的PM方式,从而开始出现预防维修的热潮。

其后,在1954年,如上所述,根据GE社的经验又开始提倡生产维修。

生产维修实际也包含着预防维修,也就是为了提高生产的经济效果的维修。

防止由于过分的预防维修(定期点检,提早维修等)而有损于原先重视的经济效果,这就是特别强调提出以“赚钱PM”为目的的理由。所以不仅预防维修,就要从设备的各种不同条件来考虑,按其设备、部位不同,有时也会有必须等待发生故障以后进行修理才合乎经济效果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不如采取在发生故障以后进行修理的办法,也就是所谓事后维修(Break down Maintenance)较为妥善。

大约从1957年起,特别强调了要采取比预防维修更进一步的措施,力求从设备本身少出故障,缩短修理时间、延长使用寿命,开展了依靠设备改造、更新、改善质量来减少设备损坏和降低维修所需费用的运动。在这个意义上的设备质量改善措施就被称为改善维修(Corrective Maintenance)。

此外在设备设计阶段也强调了必须考虑维修预防(Maintenance Prevention),以期减少设备损坏和降低维修费用。

其后,因受美国航天工业的影响,在设备设计上追求了无故障,易维修的先进办法,这就是发展成为可靠性工程(Reliability Engineering)的由来。

经历了上述过程,回顾我国自从引进PM后的二十年间,在与日本工业发展的同时,由于对PM的重视,无论在技术上、技能上均有了显著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量成批生产,工人深受机械化、自动化的影响,以致情绪萎靡,同时环境、公害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突出,因此,对于人身的尊重如何,车间里士气如何,以及干劲如何等各方面开始被重视起来,于是群众便踊跃地自发地组织起ZD(安全无事故)小组和QC小组(质量管理小组)。

在这种背景之下以前的PM运动就发展成了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即TPM运动。

重要性

近来,不仅大型企业,而且中、小企业也由人工操作转为机械化,其结果不仅形成设备的增加,而且急速地向着复杂化、高级化、大型化、自动化发展,因此,和以前相比,对于各项制造过程生产计划,交货期、质量、成本、安全、环境保护(防止公害)等各方面,因设备不能适应而产生的问题其比例有按级数增大的趋势。

处于设备急速地迈向计算机控制和现代化发展的情况之下,如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仍以老一套的水平从事工作的话,那么,将会引起使用不当和维修不当故障频出,乃至修理时间增加,结果造成不能按期完成计划,拖延交货期,产品质量低劣,成本增高,不断发生灾害事故,作业环境不良,公害严重情况,致使操作人员情绪低落厌倦工作,进而关系到整个公司发展,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尽管问题严重,有些企业却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类似的情况。为了使上述种种不当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PM运动确实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上不容忽视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就容易理解了。如果再进一步,就不仅应该将种种不当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应该积极地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从而使生产效果大大提高。

谈到预防性维护,有很多认识误区。其中一个就是认为预防性维护的成本过高。按照这一逻辑,进行预防性维护比定期进行停机和维护的成本还要高,即比设备出现故障后的维修成本要高。就某些零件来说,确实如此。但是,需要进行比较的不仅仅是成本,还包括由于实施了预防性维护所获得的长期的利润收益以及节约的成本。例如,如果没有预防性维护,由非计划性停机而导致停机造成的损失就有可能发生。此外,预防性维护将由于提高了设备使用期间的生产效率而节约成本。预防性维护带来的长期好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减少更换零件所造成的成本损失;减少系统停机时间;零件的库存管理更佳。从长期影响和成本比较看,预防性维护比设备出现故障时进行的常规维护更有意义。

前提

1、有问题元件的故障率提高。换句话说,元件的故障率提高,这就意味着磨损,要对元件进行预防性维护。不过,如果一个元件的故障率过高(通过指数分布体现),那么预防性维护就没有意义。

2、进行预防性维护活动的总成本要低于维修型维护的总成本。注意维修型维护的成本,要包括可见和不可见成本,如停机损失、生产时间损失、丢失的信誉度等。如果符合这两个条件,预防性维护就有意义。此外,根据成本比率,可以通过电脑计算出对单个零件进行预防性维护的最适宜时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