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预算绩效管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预算绩效管理是中国的一个专有文化术语。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名词解释

所谓预算绩效管理,是以“预算”为对象开展的绩效管理,也就是将绩效管理理念和绩效管理方法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并实现与预算管理有机融合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政府预算为民服务的理念,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政府行为更加务实、高效。

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理解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绩效管理的本质仍是预算管理,是利用绩效管理理念、绩效管理方法等对现有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完善。

2、预算绩效管理的主线是结果导向,即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等,始终以年初确定的绩效目标为依据,始终以“绩效目标实现”这一结果为导向开展工作。

3、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强化支出责任,“用钱必问效,无效要问责”,不断提高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的支出责任意识。

4、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是全过程,即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之中,实现全方位、全覆盖。

5、预算绩效管理的表现形式是四个环节紧密相连,即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应用的有机统一,一环扣一环,形成封闭运行的预算管理闭环。

6、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改进预算管理,控制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7、预算绩效管理的定位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政府绩效管理的范畴,在政府绩效管理的整体框架下展开。

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

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或称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主体,负责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和规章制度,组织、指导本级预算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2、预算部门。各预算部门是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和规章制度,具体实施本部门及指导下属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下属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

3、中介机构、专家学者。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行业咨询等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专家学者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参与主体,主要为预算绩效管理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4、社会各界。社会各界是预算绩效管理的监督主体,包括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以及社会公众代表等,主要为预算绩效管理开展提供相应的指导和监督。

预算绩效管理的对象

预算绩效管理的“对象”,或称纳入预算绩效管理的资金范围,涵盖了所有“财政性”资金,包括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资金和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其中:

1、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资金,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的资金。

2、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既包括财政预算安排资金,也包括部门自有资金。另外,非政府预算部门(如企业)因受扶持获得财政资金后,由其配套安排的部分自有资金等,也属于此范围。但也可以看出,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存在一定重复,主要是受现有预算管理实际的影响,尚没有一个概念能全面概括预算绩效管理的资金范围,如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资金中,社保基金预算等尚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而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部分资金,如部门自有资金,以及非预算部门(企业)安排的配套资金等,又不属于政府预算管理的范畴。因此,用两个并行的概念进行描述,虽有交叉和重复,却可全面表述预算绩效管理的资金范围。

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五有”归纳,既描述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也概括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其中,绩效目标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绩效运行监控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评价实施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落脚点。

预算绩效管理的分类

根据预算资金性质和内容的不同,预算绩效管理有以下主要分类:

1、按预算资金的性质,可分为预算收入绩效管理和预算支出绩效管理。

预算收入是指在预算年度内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地筹措到的归国家支配的资金,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预算收入绩效管理是以预算收入为对象,以预算收入的规模、质量、结构等为主要内容,以提高预算收入对政府履职保障程度为目的所开展的绩效管理活动。

预算支出是国家对集中的预算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而安排的支出。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是以预算支出为对象,以预算支出的性质、范围、投入、产出、效果等为主要内容,以提高预算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公平性为目的所开展的绩效管理活动。从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发展过程看,一般先从预算支出的绩效管理做起,条件成熟后,逐步将预算收入纳入绩效管理的范畴。

2、按预算支出的范围,可分为基本支出绩效管理、项目支出绩效管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基本支出是指预算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基本支出绩效管理是以部门基本支出为对象,以基本支出对部门的保障程度为主要内容,以确保部门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为目的所开展的绩效管理活动。基本支出绩效管理既可单独开展,又可作为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的一部分综合考虑。

项目支出是预算单位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的预算支出以外,财政预算专项安排的支出。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是以项目支出为对象,以项目实施所带来的产出和结果为主要内容,以促进预算单位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为目的所开展的绩效管理活动。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尤其要以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与部门履职密切相关的重大和重点项目作为重点。

部门整体支出是指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中所包括的全部支出,既包括基本支出,也包括项目支出;既包括财政资金,也包括自有收入等。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是以部门预算资金为对象,以部门所有支出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为主要内容,以促进部门高效履职为目的所开展的绩效管理活动。

财政预算是政府活动计划的反映,它体现了政府及其财政活动的范围、政府在特定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等。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以一级政府财政预算(包括收入和支出)为对象,以政府财政预算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总体产出和结果为内容,以促进政府透明、责任、高效履职为目的所开展的绩效管理活动。

3、按预算支出的级次,可分为本级支出绩效管理和上级对下级转移支付绩效管理。

4、按预算支出的功能,可分为各种功能性支出绩效管理,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绩效管理、教育支出绩效管理、科学技术支出绩效管理等。

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关系

1、两者具有相同的本质。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其本身仍属于预算管理的范畴。另外,讲求绩效是预算管理的应有之义,而预算绩效管理则是针对传统预算管理存在的“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问题,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因此,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

2、预算绩效管理依托于预算管理改革。我国当前实施的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使得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合规性不断提高,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同时,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进,也可进一步促进预算管理改革的深化。

3、预算绩效管理模式随着预算管理模式的发展而发展。预算管理模式是在综合考虑一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确定的,具有较强的时代特性,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则植根于预算管理模式之上,既要与其相适应,又要随着预算管理模式的发展而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