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顼 |
项(拼音:xià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战国简牍文字 ,另有学者认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 。本义指颈的后部,泛指脖子。项又指种类,引申为量词,用于分类的事物。项也是姓氏用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项
拼音; xiàng
注音; ㄒㄧㄤˋ
平水韵; 上声三讲
部首; 工、页
总笔画; 3+6、6+3
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造法; 形声字
统一码; CJK统一汉字 U+9879
五笔; AMDY
仓颉码; MMBO
四角号码; 1118 2
繁体字; 项
字级; 一级(1370)
文字溯源
《说文解字》说:"项,头后也。从页,工声。"许慎认为"项"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形旁是"页"(xié),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在这里读xié,不念yé。"页"的本义就是"头",所以凡是和头有关的字,它们的形旁都是"页"。声旁"工"字,在上古时期它是"东"韵字,也就是说它的韵母是"ong"。所有的以"工"字为声旁的字韵母都是"ong"。可是们的现代读音却明显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读ang,一部分读ong。战国文字作图1,构型与现代相反,左为"页",右为"工";战国晚期秦文字定形为左工右页,篆文构形相同。
也有人认为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甲骨文作新附①,从人,在其头部后面附加弧笔,标示脖颈后面的部位,与《说文》"头后"的正相吻合。在六书中属于合体指事。战国以后变成了从页工声的形声字。
近义辨析
项、领、颈
"领"指脖子,引申指衣领。"领袖"原指衣领和衣袖,比喻为人表率的人,引申指领导人物。"项"指脖子,特指脖子的后部。 "颈"也指脖子,特指脖子的前部。"刎颈"指割脖子,自杀。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九】【页部】胡讲切(xiàng)
头(颈)后也。从页工声。
【注释】①头: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头当为颈。《玉篇》:'项,颈后也。'"
说文解字注 头后也。
段注:头后者,在头之后。后项双声。故项槖亦曰:后槖也。肉部曰:脰,项也。《公羊传》:搏闵公这脰。何云:脰,颈也。齐人语,此当曰项而曰颈者,浑言则不别。《小雅》:四牡项领。传曰:项,大也。此谓项与辊同。
从页,工声。
段注:胡讲切。九部。
广韵 胡讲切,上讲匣 ‖工声东部(xiàng)
项,颈项。《说文》曰:"头后也。"《释名》曰:"项,确也,坚确受枕之处。"又姓,本姬姓国。《公羊》曰:"为齐桓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项燕为楚将,生梁,梁兄子籍,号霸王。胡讲切。二。
【校释】①确:原作"硧",据钜宋本、元泰定本、四库全书原本及《释名》改。
康熙字典 【戌集下】【页部】 项·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3
《唐韵》胡讲切《集韵》《韵会》《正韵》户讲切,并学上声。《说文》:头后也。《释名》:项,确也。坚确受枕之处。《仪礼·士冠礼》:缁布冠缺项。注:缺读如有𫠆者弁之𫠆,缁布冠无筓者,著𫠆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
又冠后为项。《仪礼·士冠礼》:宾右手执项。注:项,结缨也。
又国名。《春秋·僖十七年》夏灭项。注:项国,今汝阴项县。《前汉·地理志》汝南郡县,项。故国。
又《唐书·西域传》党项,汉西羌别种。
又姓。《韵会》:本姬姓国,齐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史记·项羽本纪》: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又大也。《诗·小雅》:四牡项领。传:项,大也。笺:但养大其领,不肯为用。
又《唐韵正》古胡孔切,鸿上声。张衡《西京赋》:鲔鲵鲿鯋,修额短项。大口折鼻,诡类殊种。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工"的末笔横改提。
【写法】❶"工"窄"页"宽,顶部"工"低,底部"页"低。❷"工",提笔收于横中线。❸"页"起笔于竖中线左侧;ㄇ的左竖写在竖中线,㇕(横折)的宽度不超过上横;竖撇起笔于横中线上侧,撇尖伸向"工"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