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须恺」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须恺(1900—1970),男,汉族,水利工程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科技事业的先驱。毕生致力于流域水利开发,兴利除害…”)
 
SGH對話 | 貢獻
(添加{{copyedit}}、{{orphan}}和{{unreferenced}}等标记({{multiple issues}})及{{uncategorized}}标记到条目)
(1 個標籤巡檢工具)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1: 行 1:
 须恺(1900—1970),男,汉族,水利工程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科技事业的先驱。毕生致力于流域水利开发,兴利除害,综合利用水资源。他主持研究制定淮河、海河、钱塘江、赣江、綦江等流域规划和大型工程规划;在主持苏北运河规划设计中,提出了利用沉挂法加固修护长江堤岸,成效卓著。他是我国最早从国外学习灌溉和回国开设灌溉学讲座的学者,培养造就了一批水利工程技术的骨干力量,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
{{multiple issues|
 +
{{copyedit|time=2019-09-08T01:58:05+00:00}}
 +
{{orphan|time=2019-09-08T01:58:05+00:00}}
 +
{{unreferenced|time=2019-09-08T01:58:05+00:00}}
 +
}}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须恺
 +
| 图像    =[[File: 须恺.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gmw.cn/images/2005-11/03/xin_12110203231764029117.jpg 原图链接][http://www.gmw.cn/content/2005-11/09/content_326588.htm 来自光明网]]]
 +
| 图像说明 = '''<big></big>'''
 +
| 出生日期 = 1900年6月3日<br>
 +
| 国籍    = 中国
 +
| 籍贯    = 江苏无锡县
 +
| 职业    = 水利工程学家、教育家
 +
| 母校    = 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
| 研究领域 = 流域水利开发,大型工程规划
 +
}}
 +
'''须恺''' (1900—1970),男,汉族,水利工程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科技事业的先驱。毕生致力于流域水利开发,兴利除害,综合利用水资源。他主持研究制定淮河、海河、钱塘江、赣江、綦江等流域规划和大型工程规划;在主持苏北运河规划设计中,提出了利用沉挂法加固修护长江堤岸,成效卓著。他是我国最早从国外学习灌溉和回国开设灌溉学讲座的学者,培养造就了一批水利工程技术的骨干力量,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
==人物概况==
 +
须恺,字君悌,是20世纪的同年人。1900年6月3日出生在烟波浩瀚的太湖之滨——无锡县港下乡庙桥村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和他的叔叔是新学的倡导人,他们在无锡县师范学堂毕业后,回到家乡废庙办学。须恺就在他们新办的庙桥小学学习后,进入常州中学学习。少年的须恺面对着湖边的农田,眼看着家乡父老,要靠脚踩水车车水浇田,才能有较好的收成,使他领悟到:水是农业的命根,他决心学习水利造福人民。1915年夏天,他从常州中学毕业后,就考进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的特科班。这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所水利工程专科学校,中国现代水利界的先驱李仪祉先生就是该校的创办人之一,当时也在该校担任教授。年轻的须恺,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为李仪祉先生所器重。在河海学习期间,他和同班同学汪胡桢、张闻天等人交往亲密,学业上互相切磋,互相激励,都以修建水利,振兴中华为终身志愿。1917年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
 
 +
须恺毕业后,先到江苏省江北运河工程局从事最基础的测绘工作,他精心钻研,就测绘工作的心得,在他17岁那一年写出第一篇述作:《制图杂读》发表在《河海月刊》上。一年多后,他到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工作,这个委员会是在1917年华北水患天津被淹之后,为了整治顺天和直隶两省的河道泛滥,保证天津商埠的安全,解决水灾善后由中外合办的水利工程机构。工作人员中有不少欧美的工程技术人员。须恺以他严谨、勤奋、优秀的工作表现,深得国内外工程师的好评。1920年一位美籍华人高大纲先生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吐洛克灌区(Turlock Irrigation District)招聘一位中国有种植水稻经验的灌溉技术人员前往工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顺直水利委员会就推荐须恺去美国工作。他在美国加州吐洛克灌区工作一年多,通过对水稻灌溉技术的实践,深感中国传统的水利技术有必要与新兴的现代水利科技相结合,就决心留在美国继续深造。1922年9月他进入旧金山的美国加州大学灌溉系学习。在加州大学学习期间,他和原来也是河海的同学张闻天住在一起,交往密切,深受张闻天进步思想的影响,更加坚定了为振兴中华、解除人民大众的困苦而奋斗的信念。1923年下半年,为了获得实际的兴修水利的经验,他到伊利诺斯州、纽约州和芝加哥等地参观访问,1924年获硕士学位,于3月返回祖国,投身于祖国的水利建设事业。
 +
 
 +
回国后,他先到陕西省水利局协助李仪祉先生主持泾惠渠新型灌渠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1927年他被邀到江苏省裕华垦植公司任工程师,负责苏北垦区的灌溉排水工程的设计和实施。1927年下半年浙江省成立钱塘江工程局,须恺被聘担任统筹治理钱塘江的工程师。到任后,立即到沿江沿海各地,实地勘察,调查研究,访问当地居民,分析比较提出了《略陈治理钱塘江意见书》,他主张在治标应急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开展治本的五项技术的研究,并且要优先进行水文观测和地形测量,为钱塘江整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做好前期工作。
 +
他在工作实践中,深刻体验到中国水利工程的任务十分繁重,而从事水利工程的人才奇缺,必须把培养水利科技专业人才作为当时发展水利事业的当务之急。他在陕西水利局工作期中,就兼任了西北大学工科主任。1928年2月又接受了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即以后的中央大学)工学院的聘请,担任土木系的教授,当时水利是作为工科土木工程的一个专业,他在大学里讲授了灌溉、河工等课程,引用欧美现代水利科技结合传统的中国水利技术作为讲课的内容。1928年9月在顺直水利委员会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华北水利委员会,邀请须恺担任技术长。这时候正是永定河1927年发生大洪水之后,他深入灾情严重的现场进行调查研究,用以工代赈疏浚河道、堵口复堤等工程,也研究了灌溉、洗碱放淤等工程,主持编制《永定河治本计划》,这是海河流域规划最早的蓝本,也是按流域规划进行治理的开端。
 +
==积极参加治淮==
 +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受到淮河水灾的严重威胁,决定成立导淮委员会,由蒋介石亲自兼任委员长,李仪祉担任总工程师,须恺担任副总工程师,参与主持《导淮工程计划》的规划编制工作。这个《计划》吸收了前人导淮各种方案的长处,又亲身查勘,运用现代水利科学技术,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排洪、航运和灌溉并重,首要是除害,而除害又能结合兴利,并确定了江海分疏,淮沐沂泗四河分治的原则。这个《导淮工程计划》于1931年4月完成。1931年夏季,淮河流域大水,汛后对《计划》又进行了修订。虽然这个《计划》的大部分工程由于政治的和经济的种种原因,没有能付诸实施,但《导淮工程计划》的本身仍不失为我国30年代初期流域水利综合治理的重大科技成果。
 +
 
 +
须恺一生特别注意水利工程的战略布局和采用水利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他亲自主持的苏北运河整治规划和设计,提出对我国古运河进行现代技术改造。在他兼任导淮委员会17区工程局和里下河工程局局长期间,主持修建了淮阴水利枢纽工程、淮阴船闸、邵伯船闸和刘老涧船闸以及三河、相庄活动坝等工程,为苏北的航运、灌溉和排水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工程也是我国早期出现的一批现代化的水利工程,通过这批工程的兴修,还培养出一批现代水利的科技人才。1933年须恺代理李仪祉担任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1935年正式担任总工程师,在导淮工作期间,他潜心研究了苏北灌溉需水量和洪泽湖蓄水对苏北灌溉的作用等问题,同时,还研究了淮河洪水的治导,以及苏鲁运河的治导改造等问题,这些都是当时水利科技上重大的课题,并在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主办的《水利》月刊上先后发表了他的论著。他还总结了导淮规划的经验,写成了《导淮问题》和《导淮工程计划释疑》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1937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万有文库丛书》第12集《中国的水利问题》和导淮委员会刊印的单行本中。年轻的须恺,胸怀祖国,念念不忘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的国耻,怀着兴修水利,报效祖国的抱负,以澄清和洗雪我中华国耻为己任,他以澄华、清华为两个儿子取名,以铭志他的抱负。
 +
==吸取欧洲经验==
 +
1937年上半年,他接受了国际联盟的邀请到欧洲各国考察水利,随行的有张书农等人,到了法国、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国家,不仅搜集并带回了大量水利科技资料,还在法国参观了莱茵河上游的第一座梯级——规模宏大的堪白(Kemb)工程(1932年完成),又参观了北部塞纳河(Seine)上比较古老的渠化工程、南部的龙河(Rhone)整治工程、西南部河道整治及水力发电工程。还参观了世界闻名的波尔渡及罗安(Rouen)等大港。在比利时参观了即将竣工的亚尔培运河(Albert Canal)以及安维司(Anvers)港,在荷兰考察了莱茵河下游的整治工程以及鹿特丹(Rotterdam)港,又参观了举世闻名的须德海(Zuiderzee)围垦工程。由于须德海围垦工程的规划工程很值得借鉴,并考虑我国湖泊海岸较多,因此须恺安排张书农暑期再去实习。事隔多年,到1954年,长江南京段浦口江岸崩坍,严重威协了南北交通要害的浦口车站,水利部的主要技术人员都到南京会商,须凯提出沉排护岸的建议,并具体提出施工方法。他的建议得到南京党和人民政府的采纳,该工程于1955年提前完工,至今数十年来完整无缺,节省了大量的维护费用,为我国水利工程作出又一重大的贡献。
 +
==工程建设贡献==
 +
1937年7月日寇侵占平、津,接着又侵占京沪杭,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须恺担任总工程师的导淮委员会机关也迁到重庆附近的綦江,当时四川省还没有铁路,为了改善对重庆的煤炭、铁矿和其他物资的运输和供应,在须恺的主持下,导淮委员会开展了綦江(长江的一条支流)渠化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并且组织了各级渠化枢纽工程的施工。还支持了刚从印度学成归来的王鹤亭研究生产“代水泥”,以解决战时后方缺少水泥供应的困难。綦江渠化工程完全采用了自制的“代水泥”作为胶凝材料,不仅兴修完成了第一期羊蹄峒、石扳滩等五座船闸枢纽工程,也建成第二期石溪口、剪刀口等六座船闸枢纽工程,在战时的后方,綦江渠化工程的建成,是一项振奋人心的战时重大的建设。在须恺的主持和策划下,导淮委员会还进行了长江另一些支流,如赤水河和乌江的航道整治工程,使抗日后方的通航交通运输情况有所改善。
 +
==人才培养==
 +
1942年须恺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技监(即技术总监),这是当时水利方面最高的技术职务。他除了继续从事河道渠化工程、治理航道工程的研究规划以外,仍努力研究和促进后方各地的灌溉事业,以加强战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以更大的努力培养人才,为战后重建祖国,造就一批水利科技的骨干力量。他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兼任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主任,亲自为学生讲课。他孜孜不倦,谆谆善诱地要求在国内和出国深造的学生要投身到实践中去,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单纯追求书本知识。他还十分重视全国水文站网的设置和主要江河的查勘测量等基本工作的安排,为抗日胜利后,进行水利建设,做好技术上的种种准备。
 +
==主要贡献==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后,他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首届技术委员会主任。本来就是多灾的淮河,新中国建立第二年,又遇到了严重的水灾,促使党中央和政务院迅速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淮河治好。须恺和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亲自到淮河流域各地视察,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治理淮河的办法,经过周密考虑,提出了“蓄泄兼筹”的建议,为政务院所采纳,1950年10月政务院正式颁布了以“蓄泄兼筹”作为治淮的方针。
 +
 
 +
须恺一贯主张按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力求水利工程的战略布局和领导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1954年他兼任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第一任院长,就着手布置并亲自指导进行海河流域的勘测规划工作,1956年《海河流域规划报告》拟定后,须恺认真审查,并亲自写了一篇《海河流域规划的说明》作为在审查会议上的发言,水利部把他的发言稿印发给大家作为海河流域规划修订的主要依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科学的论断,须恺不遗余力加以发挥,他努力发展新中国的灌溉事业,研究探讨灌溉事业发展中的新问题。1956年6月他在全国灌溉系统新建和改建科学技术交流会议上作了《中国的灌溉事业》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水利的状况和发展灌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发展灌溉中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他特别注意按流域结合各省(区)、市行政规划区的农田水利建设。1962年前后,他曾提出要分片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达到旱涝保收的标准,这样只要不遇到特大的旱涝灾害,就会使这一部分农田有较高的收成,就会有比较可靠的农业基础,1964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业田的要求。
 +
 
 +
从新中国成立直到1970年10月6日逝世,须恺一直担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和规划总局总工程师的职务,他肩负着全国各大江河的流域规划和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建设规划和全国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审核把关的重任,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探讨最佳的规划设计方案,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对情况尚不够明了的问题,都要亲自到现场勘察后再作定夺。他每天工作都在十一二小时以上,几十年如一日。在此期间,他还连续三届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每次参加“人大”会议,为了不耽误工作,都是提前到他的办公室里,先审阅一些重要文件安排好工作,再赶去开会;会后再回办公室继续工作到深夜。他一生刻苦严谨的工作作风,谦虚认真的科学态度,不怕疲劳的钻研精神,真正做到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在流域规划和农田水利科技上做出的丰硕成果,给人们留下永远光辉的遗产,受到后人的尊敬和爱戴。
 +
==人物简历==
 +
*1900年6月3日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
*1906—1910年 在庙桥小学读书。
 +
*1910—1915年 在常州中学读书。
 +
*1917年5月 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特科班)。
 +
*1917—1918年 在江苏省江北运河工程局任测量员。
 +
*1919—1920年 在天津任顺直水利委员会助理工程师。
 +
*1921—1922年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吐洛克灌区工程局(Turlock Irrigation District)工作。
 +
*1922—1923年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灌溉系学习。
 +
*1923—1924年 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纽约州等地实习、考察、参观访问。
 +
*1924—1926年 在西安陕西省水利局任工程师,兼任西北大学工科主任。
 +
*1927年 在江苏东台裕华垦植公司任工程师,任浙江省钱塘江工程局工程师。
 +
*1928年 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教授。
 +
*1928—1929年 在天津华北水利委员会任技术长。
 +
*1929—1933年 任导淮委员会副总工程师。1931年后,曾先后兼任导淮区工程局局长及里下河工程局局长。
 +
*1933—1942年 任导淮委员会代理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35年起)。
 +
*1937年 应国际联盟邀请赴欧洲及非洲考察水利,曾到达法、德、荷、比、瑞意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
 +
*1942年—1948年 任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1946年后改称水利部)技监。
 +
*1942年—1948年 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九届副会长,第十届及第十一届会长。
 +
*1945—1948年 兼任国立中央大学水利系教授、主任。
 +
*1947—1948年 兼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水利部赣江流域水利开发顾问团团长。
 +
*1948年 在上海,澳大利亚的悉尼,担任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防洪局代理局长。
 +
*1949年 在广州,担任美国经济合作署华南分署水利顾问工程师。
 +
*1949—1965年 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50—1952年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规划司司长。
 +
*1953—1954年 任水利部设计局局长。
 +
*1954—1958年 任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院长。
 +
*1957—1967年 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
 +
*1958年 任水利电力部勘测设计总局总工程师。
 +
*1959—1970年 任水利电力部规划局总工程师。
 +
*1970年10月6日 病逝于北京。
 +
==主要论著==
 +
*1 须恺.制图杂谈.《河海月刊》,1917年第一卷第四期.
 +
*2 须恺.海堤建筑计划.《河海月刊》,1921年第四卷第三期.
 +
*3 须恺.略陈治理钱塘江意见书.浙江省《建设厅月刊》,1928年第七、八号合刊.
 +
*4 须恺.运河与文明.《水利》,1931年第一卷第一期.
 +
*5 须恺.水权法商榷.《水利》,1931年第一卷第三期.
 +
*6 须恺.江潮对淮河排洪道泄量的影响.《水利》,1932年第二卷第二期.
 +
*7 须恺.十七区工赈之进行.《水利》,1932年第三卷第一、二期合刊.
 +
*8 须恺.洪泽湖下游需水量初步估计.《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
*9 须恺.洪泽湖之效用.《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
*10 须恺.淮河洪水之频率.《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
*11 须恺.研究山东运河治导计划备忘录.《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
*12 须恺.导淮工程计划释疑.导淮委员会刊印单行本,1933年10月.
 +
*13 须恺.民国十年三河流量测量的研究.《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六期.
 +
*14 须恺.三河南部活动坝之位置.《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六期.
 +
*15 须恺.导淮工程之实施及其功效.《江苏建设》,1935年第二卷第二期.
 +
*16 须恺.导淮问题.商务印书馆发行.《万有文库丛书》,1937年第12集《中国的水利问题》中第245页到309页.
 +
*17 须恺.海河规划的说明.水利部刊印.单行本,1956年.
 +
*18 须恺.中国的灌溉事业.水利部刊印.单行本,1956年10月.
 +
 
 +
{{uncategorized|time=2019-09-08T01:58:05+00:00}}

於 2019年9月8日 (日) 09:58 的最新修訂

須愷
出生 1900年6月3日
國籍 中國
籍貫 江蘇無錫縣
母校 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職業 水利工程學家、教育家
研究領域 流域水利開發,大型工程規劃

須愷(1900—1970),男,漢族,水利工程學家和教育家,我國現代水利科技事業的先驅。畢生致力於流域水利開發,興利除害,綜合利用水資源。他主持研究制定淮河、海河、錢塘江、贛江、綦江等流域規劃和大型工程規劃;在主持蘇北運河規劃設計中,提出了利用沉掛法加固修護長江堤岸,成效卓著。他是我國最早從國外學習灌溉和回國開設灌溉學講座的學者,培養造就了一批水利工程技術的骨幹力量,為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人物概況

須愷,字君悌,是20世紀的同年人。1900年6月3日出生在煙波浩瀚的太湖之濱——無錫縣港下鄉廟橋村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和他的叔叔是新學的倡導人,他們在無錫縣師範學堂畢業後,回到家鄉廢廟辦學。須愷就在他們新辦的廟橋小學學習後,進入常州中學學習。少年的須愷面對着湖邊的農田,眼看着家鄉父老,要靠腳踩水車車水澆田,才能有較好的收成,使他領悟到:水是農業的命根,他決心學習水利造福人民。1915年夏天,他從常州中學畢業後,就考進了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今河海大學)的特科班。這是當時國內唯一的一所水利工程專科學校,中國現代水利界的先驅李儀祉先生就是該校的創辦人之一,當時也在該校擔任教授。年輕的須愷,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為李儀祉先生所器重。在河海學習期間,他和同班同學汪胡楨、張聞天等人交往親密,學業上互相切磋,互相激勵,都以修建水利,振興中華為終身志願。1917年他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畢業於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須愷畢業後,先到江蘇省江北運河工程局從事最基礎的測繪工作,他精心鑽研,就測繪工作的心得,在他17歲那一年寫出第一篇述作:《製圖雜讀》發表在《河海月刊》上。一年多後,他到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工作,這個委員會是在1917年華北水患天津被淹之後,為了整治順天和直隸兩省的河道泛濫,保證天津商埠的安全,解決水災善後由中外合辦的水利工程機構。工作人員中有不少歐美的工程技術人員。須愷以他嚴謹、勤奮、優秀的工作表現,深得國內外工程師的好評。1920年一位美籍華人高大綱先生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吐洛克灌區(Turlock Irrigation District)招聘一位中國有種植水稻經驗的灌溉技術人員前往工作。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順直水利委員會就推薦須愷去美國工作。他在美國加州吐洛克灌區工作一年多,通過對水稻灌溉技術的實踐,深感中國傳統的水利技術有必要與新興的現代水利科技相結合,就決心留在美國繼續深造。1922年9月他進入舊金山的美國加州大學灌溉系學習。在加州大學學習期間,他和原來也是河海的同學張聞天住在一起,交往密切,深受張聞天進步思想的影響,更加堅定了為振興中華、解除人民大眾的困苦而奮鬥的信念。1923年下半年,為了獲得實際的興修水利的經驗,他到伊利諾斯州、紐約州和芝加哥等地參觀訪問,1924年獲碩士學位,於3月返回祖國,投身於祖國的水利建設事業。

回國後,他先到陝西省水利局協助李儀祉先生主持涇惠渠新型灌渠工程的規劃設計工作。1927年他被邀到江蘇省裕華墾植公司任工程師,負責蘇北墾區的灌溉排水工程的設計和實施。1927年下半年浙江省成立錢塘江工程局,須愷被聘擔任統籌治理錢塘江的工程師。到任後,立即到沿江沿海各地,實地勘察,調查研究,訪問當地居民,分析比較提出了《略陳治理錢塘江意見書》,他主張在治標應急的同時,應當積極地開展治本的五項技術的研究,並且要優先進行水文觀測和地形測量,為錢塘江整治工程的規劃設計,做好前期工作。 他在工作實踐中,深刻體驗到中國水利工程的任務十分繁重,而從事水利工程的人才奇缺,必須把培養水利科技專業人才作為當時發展水利事業的當務之急。他在陝西水利局工作期中,就兼任了西北大學工科主任。1928年2月又接受了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即以後的中央大學)工學院的聘請,擔任土木系的教授,當時水利是作為工科土木工程的一個專業,他在大學裡講授了灌溉、河工等課程,引用歐美現代水利科技結合傳統的中國水利技術作為講課的內容。1928年9月在順直水利委員會的基礎上改組成立了華北水利委員會,邀請須愷擔任技術長。這時候正是永定河1927年發生大洪水之後,他深入災情嚴重的現場進行調查研究,用以工代賑疏浚河道、堵口復堤等工程,也研究了灌溉、洗鹼放淤等工程,主持編制《永定河治本計劃》,這是海河流域規劃最早的藍本,也是按流域規划進行治理的開端。

積極參加治淮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受到淮河水災的嚴重威脅,決定成立導淮委員會,由蔣介石親自兼任委員長,李儀祉擔任總工程師,須愷擔任副總工程師,參與主持《導淮工程計劃》的規劃編制工作。這個《計劃》吸收了前人導淮各種方案的長處,又親身查勘,運用現代水利科學技術,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提出排洪、航運和灌溉並重,首要是除害,而除害又能結合興利,並確定了江海分疏,淮沐沂泗四河分治的原則。這個《導淮工程計劃》於1931年4月完成。1931年夏季,淮河流域大水,汛後對《計劃》又進行了修訂。雖然這個《計劃》的大部分工程由於政治的和經濟的種種原因,沒有能付諸實施,但《導淮工程計劃》的本身仍不失為我國30年代初期流域水利綜合治理的重大科技成果。

須愷一生特別注意水利工程的戰略布局和採用水利科學技術的新成就。他親自主持的蘇北運河整治規劃和設計,提出對我國古運河進行現代技術改造。在他兼任導淮委員會17區工程局和里下河工程局局長期間,主持修建了淮陰水利樞紐工程、淮陰船閘、邵伯船閘和劉老澗船閘以及三河、相莊活動壩等工程,為蘇北的航運、灌溉和排水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些工程也是我國早期出現的一批現代化的水利工程,通過這批工程的興修,還培養出一批現代水利的科技人才。1933年須愷代理李儀祉擔任導淮委員會總工程師,1935年正式擔任總工程師,在導淮工作期間,他潛心研究了蘇北灌溉需水量和洪澤湖蓄水對蘇北灌溉的作用等問題,同時,還研究了淮河洪水的治導,以及蘇魯運河的治導改造等問題,這些都是當時水利科技上重大的課題,並在中國水利工程學會主辦的《水利》月刊上先後發表了他的論著。他還總結了導淮規劃的經驗,寫成了《導淮問題》和《導淮工程計劃釋疑》兩篇論文,分別發表在1937年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的《萬有文庫叢書》第12集《中國的水利問題》和導淮委員會刊印的單行本中。年輕的須愷,胸懷祖國,念念不忘帝國主義侵略我中華的國恥,懷着興修水利,報效祖國的抱負,以澄清和洗雪我中華國恥為己任,他以澄華、清華為兩個兒子取名,以銘志他的抱負。

吸取歐洲經驗

1937年上半年,他接受了國際聯盟的邀請到歐洲各國考察水利,隨行的有張書農等人,到了法國、德國、荷蘭、瑞士、意大利、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國家,不僅搜集並帶回了大量水利科技資料,還在法國參觀了萊茵河上游的第一座梯級——規模宏大的堪白(Kemb)工程(1932年完成),又參觀了北部塞納河(Seine)上比較古老的渠化工程、南部的龍河(Rhone)整治工程、西南部河道整治及水力發電工程。還參觀了世界聞名的波爾渡及羅安(Rouen)等大港。在比利時參觀了即將竣工的亞爾培運河(Albert Canal)以及安維司(Anvers)港,在荷蘭考察了萊茵河下游的整治工程以及鹿特丹(Rotterdam)港,又參觀了舉世聞名的須德海(Zuiderzee)圍墾工程。由於須德海圍墾工程的規劃工程很值得借鑑,並考慮我國湖泊海岸較多,因此須愷安排張書農暑期再去實習。事隔多年,到1954年,長江南京段浦口江岸崩坍,嚴重威協了南北交通要害的浦口車站,水利部的主要技術人員都到南京會商,須凱提出沉排護岸的建議,並具體提出施工方法。他的建議得到南京黨和人民政府的採納,該工程於1955年提前完工,至今數十年來完整無缺,節省了大量的維護費用,為我國水利工程作出又一重大的貢獻。

工程建設貢獻

1937年7月日寇侵占平、津,接着又侵占京滬杭,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須愷擔任總工程師的導淮委員會機關也遷到重慶附近的綦江,當時四川省還沒有鐵路,為了改善對重慶的煤炭、鐵礦和其他物資的運輸和供應,在須愷的主持下,導淮委員會開展了綦江(長江的一條支流)渠化工程的規劃和設計工作,並且組織了各級渠化樞紐工程的施工。還支持了剛從印度學成歸來的王鶴亭研究生產「代水泥」,以解決戰時後方缺少水泥供應的困難。綦江渠化工程完全採用了自製的「代水泥」作為膠凝材料,不僅興修完成了第一期羊蹄峒、石扳灘等五座船閘樞紐工程,也建成第二期石溪口、剪刀口等六座船閘樞紐工程,在戰時的後方,綦江渠化工程的建成,是一項振奮人心的戰時重大的建設。在須愷的主持和策劃下,導淮委員會還進行了長江另一些支流,如赤水河和烏江的航道整治工程,使抗日後方的通航交通運輸情況有所改善。

人才培養

1942年須愷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行政院水利委員會技監(即技術總監),這是當時水利方面最高的技術職務。他除了繼續從事河道渠化工程、治理航道工程的研究規劃以外,仍努力研究和促進後方各地的灌溉事業,以加強戰時農業生產的發展。並以更大的努力培養人才,為戰後重建祖國,造就一批水利科技的骨幹力量。他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兼任中央大學工學院水利工程系主任,親自為學生講課。他孜孜不倦,諄諄善誘地要求在國內和出國深造的學生要投身到實踐中去,要理論聯繫實際,不要單純追求書本知識。他還十分重視全國水文站網的設置和主要江河的查勘測量等基本工作的安排,為抗日勝利後,進行水利建設,做好技術上的種種準備。

主要貢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建立後,他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首屆技術委員會主任。本來就是多災的淮河,新中國建立第二年,又遇到了嚴重的水災,促使黨中央和政務院迅速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淮河治好。須愷和水利部副部長李葆華親自到淮河流域各地視察,深入進行調查研究,探討治理淮河的辦法,經過周密考慮,提出了「蓄泄兼籌」的建議,為政務院所採納,1950年10月政務院正式頒布了以「蓄泄兼籌」作為治淮的方針。

須愷一貫主張按流域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力求水利工程的戰略布局和領導決策的合理化和科學化。1954年他兼任水利部北京勘測設計院第一任院長,就着手布置並親自指導進行海河流域的勘測規劃工作,1956年《海河流域規劃報告》擬定後,須愷認真審查,並親自寫了一篇《海河流域規劃的說明》作為在審查會議上的發言,水利部把他的發言稿印發給大家作為海河流域規劃修訂的主要依據。「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一科學的論斷,須愷不遺餘力加以發揮,他努力發展新中國的灌溉事業,研究探討灌溉事業發展中的新問題。1956年6月他在全國灌溉系統新建和改建科學技術交流會議上作了《中國的灌溉事業》的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的自然環境和農業水利的狀況和發展灌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發展灌溉中的幾個問題及其解決途徑。他特別注意按流域結合各省(區)、市行政規劃區的農田水利建設。1962年前後,他曾提出要分片搞好農田水利建設,達到旱澇保收的標準,這樣只要不遇到特大的旱澇災害,就會使這一部分農田有較高的收成,就會有比較可靠的農業基礎,1964年國務院正式提出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業田的要求。

從新中國成立直到1970年10月6日逝世,須愷一直擔任水利部技術委員會主任和規劃總局總工程師的職務,他肩負着全國各大江河的流域規劃和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利建設規劃和全國各重大水利水電工程規劃設計審核把關的重任,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探討最佳的規劃設計方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對國家和人民負責的態度,對情況尚不夠明了的問題,都要親自到現場勘察後再作定奪。他每天工作都在十一二小時以上,幾十年如一日。在此期間,他還連續三屆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每次參加「人大」會議,為了不耽誤工作,都是提前到他的辦公室里,先審閱一些重要文件安排好工作,再趕去開會;會後再回辦公室繼續工作到深夜。他一生刻苦嚴謹的工作作風,謙虛認真的科學態度,不怕疲勞的鑽研精神,真正做到克己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在流域規劃和農田水利科技上做出的豐碩成果,給人們留下永遠光輝的遺產,受到後人的尊敬和愛戴。

人物簡歷

  • 1900年6月3日 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
  • 1906—1910年 在廟橋小學讀書。
  • 1910—1915年 在常州中學讀書。
  • 1917年5月 畢業於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特科班)。
  • 1917—1918年 在江蘇省江北運河工程局任測量員。
  • 1919—1920年 在天津任順直水利委員會助理工程師。
  • 1921—1922年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吐洛克灌區工程局(Turlock Irrigation District)工作。
  • 1922—1923年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灌溉系學習。
  • 1923—1924年 在美國伊利諾斯州、紐約州等地實習、考察、參觀訪問。
  • 1924—1926年 在西安陝西省水利局任工程師,兼任西北大學工科主任。
  • 1927年 在江蘇東台裕華墾植公司任工程師,任浙江省錢塘江工程局工程師。
  • 1928年 任南京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工學院土木系教授。
  • 1928—1929年 在天津華北水利委員會任技術長。
  • 1929—1933年 任導淮委員會副總工程師。1931年後,曾先後兼任導淮區工程局局長及里下河工程局局長。
  • 1933—1942年 任導淮委員會代理總工程師、總工程師(1935年起)。
  • 1937年 應國際聯盟邀請赴歐洲及非洲考察水利,曾到達法、德、荷、比、瑞意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國。
  • 1942年—1948年 任國民政府水利委員會(1946年後改稱水利部)技監。
  • 1942年—1948年 任中國水利工程學會第九屆副會長,第十屆及第十一屆會長。
  • 1945—1948年 兼任國立中央大學水利系教授、主任。
  • 1947—1948年 兼任國民政府行政院水利部贛江流域水利開發顧問團團長。
  • 1948年 在上海,澳大利亞的悉尼,擔任聯合國遠東經濟委員會防洪局代理局長。
  • 1949年 在廣州,擔任美國經濟合作署華南分署水利顧問工程師。
  • 1949—1965年 參加第一次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1950—1952年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技術委員會主任、規劃司司長。
  • 1953—1954年 任水利部設計局局長。
  • 1954—1958年 任水利部北京勘測設計院院長。
  • 1957—1967年 任中國水利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
  • 1958年 任水利電力部勘測設計總局總工程師。
  • 1959—1970年 任水利電力部規劃局總工程師。
  • 1970年10月6日 病逝於北京。

主要論著

  • 1 須愷.製圖雜談.《河海月刊》,1917年第一卷第四期.
  • 2 須愷.海堤建築計劃.《河海月刊》,1921年第四卷第三期.
  • 3 須愷.略陳治理錢塘江意見書.浙江省《建設廳月刊》,1928年第七、八號合刊.
  • 4 須愷.運河與文明.《水利》,1931年第一卷第一期.
  • 5 須愷.水權法商榷.《水利》,1931年第一卷第三期.
  • 6 須愷.江潮對淮河排洪道泄量的影響.《水利》,1932年第二卷第二期.
  • 7 須愷.十七區工賑之進行.《水利》,1932年第三卷第一、二期合刊.
  • 8 須愷.洪澤湖下游需水量初步估計.《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 9 須愷.洪澤湖之效用.《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 10 須愷.淮河洪水之頻率.《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 11 須愷.研究山東運河治導計劃備忘錄.《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二期.
  • 12 須愷.導淮工程計劃釋疑.導淮委員會刊印單行本,1933年10月.
  • 13 須愷.民國十年三河流量測量的研究.《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六期.
  • 14 須愷.三河南部活動壩之位置.《水利》,1933年第五卷第六期.
  • 15 須愷.導淮工程之實施及其功效.《江蘇建設》,1935年第二卷第二期.
  • 16 須愷.導淮問題.商務印書館發行.《萬有文庫叢書》,1937年第12集《中國的水利問題》中第245頁到309頁.
  • 17 須愷.海河規劃的說明.水利部刊印.單行本,1956年.
  • 18 須愷.中國的灌溉事業.水利部刊印.單行本,195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