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龙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非洲骨舌鱼(学名:Heterotis niloticus):体长40-40厘米,最大长度达100厘米,体重达10.2千克。外型与东南亚、澳洲、南美洲的龙鱼有些相似,最大不同点是头部至背鳍不是呈水平状,而是有弧度,没有胡须,且尾鳍较小,没有亮丽的鳞片,颜色为橄榄色带些灰色,而非黑色。 非洲骨舌鱼吃食特性与一般龙鱼不同,因它没有牙齿。杂食性,主食水草、水蚤、小虫、小鱼。吃食亦可由鳃部进食即由鳃部作过滤,经由分泌粘液吸附微生物或浮游生物送入背中,为其奇特之处。分布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中、上游及非洲一带。[1]
分布范围
形态特征
非洲骨舌鱼体长40-40厘米,最大长度达100厘米,体重达10.2千克。外型与东南亚、澳洲、南美洲的龙鱼有些相似,最大不同点是头部至背鳍不是呈水平状,而是有弧度,没有胡须,且尾鳍较小,没有亮丽的鳞片,颜色为橄榄色带些灰色,而非黑色。
通体深灰色,头部钝圆,吻端位,上唇长于下颚,且无须。从它的前半身看,更像是草鱼或青鱼的变种。后半身,正是那标志性的后三叶鳍让它多少有了些龙鱼的影子。
生活习性
非洲骨舌鱼吃食特性与一般龙鱼不同,因它没有牙齿,杂食性,主食水草、水蚤、小虫。吃食亦可由鳃部进食即由鳃部作过滤,经由分泌粘液吸附微生物或浮游生物送入背中,为其奇特之处。须注意的是此鱼不吃小鱼而是吃浮游生物,像轮虫、红虫等等。它的第四、五腮面的上部是螺旋状的类似于迷宫科鱼类的呼吸器官。
生活于非洲西部及中部的淡水流域,幼鱼栖息在沼泽植被生长的地方,成鱼栖息在开放水域,能容忍含氧量低,可做为观赏鱼。
繁殖方式
非洲骨舌鱼在繁殖期间,会找寻圆形枯木或树枝水草筑巢,通常巢径约1米,水深20-60厘米,卵径约0.25厘米,孵化时间约二天,由雌雄二鱼一起照顾。非洲骨舌鱼在东南亚市场上,不太为龙迷所接受,但一些龙迷对搜集不同种类龙鱼,也很有兴趣,此鱼亦有惊人跳跃力;故饲养时,须特别注意于水族箱上加盖。
人工饲养
虽然和传统龙鱼相去甚远,但非洲骨舌鱼自有它的价值。它的外形柔和,性情温顺,易与其他鱼类混养;鳞片虽然没有其他同胞那样的光芒闪烁,但经过长期光照的人工环境后,会逐渐鲜亮,甚至有向深紫色靠拢的趋势。不过对于龙鱼家族来说,非洲龙鱼最大的惊喜还在后面,这是一种滤食鱼类。在一向以凶悍著称的龙鱼世界里,非洲龙鱼却长着一张“小兔子乖乖”的嘴,过着与世无争的的滤食生活。它真是“非主流”一族。
非洲骨舌鱼在中国国内的进口很少,人工饲养下它们喜欢微酸至中性的水环境,温度22°C~28°C。食物则可以接受粉碎的饲料、干虾,各种浮游生物以及红虫。野生的非洲龙鱼每年在水草密集的浅水域筑巢产卵,并由雌雄鱼轮流看护。而从它的进口状况和收欢迎程度看,人工繁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广泛,没有已知的普遍存在的重大威胁。因此,它被列为最值得关注的。在非洲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评估已无关紧要。在非洲中部地区区域内已被评定为不适用被广泛引入的物种,为水产养殖目的。在北非这个物种区域性灭绝。曾经从埃及上尼罗河抓获。阿斯旺大坝被认为是该区域内灭绝的原因。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