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靖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靖陵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唐靖陵

墓主: 唐僖宗李儇

位置: 陕西省乾县

挖掘时间: 1995年

靖陵唐僖宗李儇的陵墓,也是西安唐十八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以及唐陵中唯一一座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也是唐代帝王陵墓中最后一座以"堆土为陵"形制建造的陵墓。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基本信息 

靖陵位于陕西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乾县铁佛乡南陵村境内,为唐僖宗李儇墓。靖陵封土为覆斗形,高7米,方圆20公里。陵园原残存石刻华表1对、翼马1对、石狮1对。鉴于该陵多次被盗,1995年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由省、县文物部门进行科学发掘,是我国惟一发掘的一座唐代帝陵。陵园位于陕西乾县城东北约10公里处的丘陵台地上(今铁佛乡南陵村东南约150米处),西距唐高宗武则天乾陵4.5公里,东北距唐肃宗建陵15.5公里,距铁佛古寺2公里。1956年8月6日,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主简介

唐僖宗李儇[xuān](862年6月8日―888年),初名李俨,唐懿宗李凗第五子,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5年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文德元年三月六日(888年4月20日)死于长安,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陵园概况

结构特点

靖陵积土为冢,陵台为复斗形,底呈方形,边长40米、高8.6米;顶亦方形,边长8米。陵园方形,边长480米,陵台在陵园里,东西居中,陵台距南神墙264米、距北神墙176米。陵园现存东北、西北和西南角阙址。东北角阙址高3米、底长16.1米、宽8米;西北角阙址高3米、底长5.5、宽4.5米;西南角阙址已被平掉,现存角阙址残迹长6.7米、宽5.5米。

陵园石刻

陵园石刻与唐中期各陵相同,位于陵台南264米的南神门外的石狮已残。神道石刻均已残损,现存华表、翼马、石马和石人,东西列间距60米。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24米。已倒伏,另一华表仅存底座。翼马位于石望柱北26米。石马现存3匹,东面2匹、西面1匹。东列南数第一个在华表北44米,第二个在第一个北105米;西列石马绝大部分残毁和倒扑。

靖陵地宫

靖陵地宫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碑、石函、龙凤玉璧、玉佩、哀册玉残片、鎏金铜锁、鎏金宝石铜花等,由于该陵多次被盗,破坏严重,墓内的壁画已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壁画的艺术水平远不能和盛时的相比。

靖陵墓室

墓室内有一棺床,由于多次被盗,里面东西散乱,棺木早腐朽了。在旁边的淤泥中,发现人体骨骼数块,估计不是李儇,就是皇后的。靖陵墓室的石棺床是用乾陵陪葬墓、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和左仆射杨再思的墓碑,改做成的。这也是第一次发现乾陵陪葬墓碑,对研究当时的情况相当重要,目前收藏在乾陵博物馆内。虽然历史上多次被盗过,但靖陵毕竟是帝王级陵墓,仍出土了一批文物,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在出土的"玉哀册"残片中,还找到证明靖陵主人身份的文字--这应该是不幸中的幸事。

陵墓评价

站在靖陵,远远的看见高大的乾陵,其实仔细想一想,出于对先帝的敬畏,除了靖陵,没有那座唐陵敢葬在乾陵附近的。靖陵,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仓促修建,连选址都没有仔细斟酌过,至于质量甚至不如盛唐时期的陪葬墓,据考古挖掘发现,靖陵地宫修建的十分粗糙,所用的棺床竟然是用乾陵陪葬墓的石碑改制的,唐王朝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从乾陵到靖陵,相距不到数里地;从盛唐到晚唐,由盛及衰,跨越不过两百来年。靖陵极不相称的依附在乾陵身边,似乎在可怜巴巴的向祖先乞怜,强烈的反差对比,靖陵显得渺小可悲,仿佛仍奏着唐王朝的悲歌。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