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铜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铜钫

青铜钫是指青铜造的酒器。钫,酒器,即方壶。战国末年改称钫,多为素面,流行于战国末期至汉代。造型为方身,长颈,大腹,圈足,带盖。少数器身有花纹,花纹不用铜器传统图案,多用菱形或三角形等几何纹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青铜钫

出土地点; 咸阳市东北郊塔儿坡塬边

馆藏地点; 咸阳博物馆

所属年代; 战国末期至汉代

目录

1链梁钫

2更多信息

链梁钫

链梁钫 ,一级文物,1966年4月出土于咸阳市东北郊塔儿坡塬边,现被咸阳博物馆收藏。钫高39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6.5厘米。钫呈四楞形,带盖,盖呈覆斗形,盖面上有两个对称半环状纽,纽中各有一系环。此钫方口、平唇、颈较长,斜肩,肩部有一副对称衔环铺首,双螭首提梁与两侧"8"字形活链相连,穿过盖面环耳及肩部铺首衔环而组成链梁钫。其链梁既便于手提,又可防止钫盖脱落,构思巧妙,匠心独具。钫的鼓腹下部两侧面各有一铺首衔环,低矮方圈足,每面正中各有一处凹口。

此钫四面纹饰相同,口沿下饰两个相对而立的凤鸟,昂首挺胸,勾喙、圆目、羽冠稍上翘,垂尾三分微内卷;颈部为倒三角云纹;肩部两凤鸟相背而走,尾羽相连;下腹部两凤鸟相对欲卧半起;颈肩、肩腹之间各饰一周素面纹带。盖面等分四部分,均饰相同之凤鸟。圈足外侧为如意云纹。此钫以凤鸟为主要装饰图案,凤鸟造型生动,同中存异,且采用平雕的手法,纹饰呈半凸起状,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布局严谨、比例和谐。此器保存完好,为不可多得的精品。

意义 链梁钫铸造精良,设计精巧,纹饰细腻流畅,且富于变化,造型别致、保存完好,堪称青铜器中的珍品。链梁钫体现了青铜铸造业的辉煌和工匠的高超技艺,它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更多信息

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春秋战圈时期。由鼎、簋的形制给合发展而成。基本造型为圆腹、双环耳,三足或圈足,窄盖。器身常饰有环带纹等。

青铜敦

名称

中文名称: 青铜敦

英文名称: Bronze dui (a kind of ding shaped of watermelon)

介绍

鼎和簋相结合演变而成

根据周代礼仪的规定,敦是专门盛黍、稷、、粱等粮食作物制成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态是由鼎和簋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呈一个浑圆的球状或椭圆状。由上下两个造形完全相同的三足深腹钵扣合而成,上体为盖,倒置后也可盛食。敦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后期,至秦代已基本消失。《周礼》中簋敦不分,宋代称敦为鼎,至清代始有学者将敦单独分出。

绚丽华贵的装饰

此件传世青铜敦是敦在消亡前夜的形态的代表作。椭圆形球状的中部有两对环状耳,顶面和器底装饰有火纹,口部饰三角重幛纹,两组纹饰之间则填以交错的卷云纹。所有的纹样均以银丝、红铜丝和绿松石镶嵌而成,显得极为绚丽华贵

火纹又叫圆涡纹,因其形状极似商周时期的文字"冏",因而金石学家又称之为冏纹。冏在古代字书中被称为光,古代诗赋中有"冏然鸟逝"的章句,极言鸟飞之快。但冏字实为太阳的形象。太阳是天火,火神是祝融,而祝融两字的合音就是冏,因此冏纹应是远古太阳神崇拜的遗响。此种纹样在二里头文化中既已出现,盛行于商代及西周前期。

图片

Image

规格: 腹径25.4厘米 通高8.8厘米

出处: 走进珍宝世界:中国古代饮食具

年代: 战国

类型

质地类型: 铜器

功用类型: 饮食具

栏目关键词: 吃出来的等级-夏商周时期 盛食具 饮食具

收藏地: 上海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敦

辅助分类项: 饮食具[1]

参考文献

  1. 青铜器欣赏——青铜钫, 新田斋赏青铜 , 19-12-22 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