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雷酸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雷酸银

雷酸银,分子式Ag2C2N2O2,相对分子质量299.77,无色针状晶体。微溶于冷水,溶于氨水,不溶于硝酸。受热即爆炸。用于制雷管。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雷酸银

英文名; silver fulminate

别称; 雷银

化学式; Ag2C2N2O2

分子量; 150

CAS登录号; 5610-59-3

水溶性; 难溶于冷水,可溶于热水

密度; 4.09g/cm3

外观; 白色针状晶体

危险性描述; 易爆

理化性质

雷酸银,(silver fulminate) 化学式Ag2C2N2O2。分子量299.78,无色或白色小针状晶体。相对密度4.09。摩擦或加热则爆炸。微溶于水、氨水,热水中可溶,不溶于硝酸。

雷酸银有毒,毒性大致与氰化物相同。纯的时候,银榴酸盐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贮存多年后不分解。像许多银盐一样,它会因曝光而变暗。它只是微溶于冷水,可以用热水重结晶。也可以从20%乙酸铵溶液中重结晶。不吸湿,潮湿或在水中可爆炸;据报道在水下37年后仍然是爆炸性的。接触浓硫酸或氯或溴时会爆炸,但接触碘时不会爆炸。不溶于硝酸,但通过形成络合物溶于氨,碱金属氯化物,碱金属氰化物,苯胺,吡啶和碘化钾。浓盐酸不爆炸地分解,发出嘶嘶声。硫代硫酸盐也可以非爆炸性地分解,可以用于处理。

制备

该化合物可以通过在硝酸中将硝酸银溶液倒入乙醇中制备,在反应条件的小心控制下,以避免爆炸。反应通常在80~90℃完成;在30摄氏度下,沉淀物可能不会形成。一次只能制备很少量的雷鸣银,因为即使是晶体的重量也会引起自爆。另一种制造爆炸银的方法是在溶液中使碳酸银与氨反应。

4Ag2CO3+4NH3→4AgCNO+6H2O+4Ag+O2 当氮氧化物气体通过硝酸银在乙醇中的溶液时也形成雷酸银。

当硝酸银的酸性溶液与醇接触时,可以无意地制备雷酸银。这在化学银镜的一些配方中是危险的。

发现

法国化学家索贝托雷在1788年发现,因此又叫贝托雷酸银满盐。就在强托雷发现雷酸银的第二年,法国的大革命开始了,来势迅猛的革命洪流激荡着整个欧洲大陆。作为科学家的贝托雷也积极投入到法兰西人民反对君主制度的革命斗争之中。革命需要枪炮、子弹,作为革命战士的贝托雷当仁不让,制造了各式各样的化学炸药。他用自己发现的雷酸银制成的炸药,引爆性能十分好,它也是生产子弹、炮弹的独一无二的材料。[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