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望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雨後望月》 | |
---|---|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
《雨後望月》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寫雨後夜月升起時的景觀,緊扣"望"字寫月升起時山海在月下變得光明燦爛,朦朧地透露出年輕詩人萌發的一種愛情。這首詩中作者採用了擬人與誇張的手法,使詩帶上了幻想的色彩,詩作字數不多而形象鮮明,對仗工整。
這首詩是李白少年時在蜀中所作。從這首詩所展現的景象來看,大約寫於李白隱居匡山的十年間。而從尾聯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看,似乎是詩人"有所思"而作,即朦朧地透露出年輕詩人萌發的一種愛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雨後望月[1]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李白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雨後望月》
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
萬里舒霜合,一條江練橫。
出時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
白話譯文
當四野陰雲消散的時候,打開窗戶看見一彎月升在雲上。
萬里原野瀰漫着一片霜霧,月下橫着一條素練似的大江。
在它初升時山中泉眼透白,而當它升高時海水透出明光。
只因為憐惜這像團扇的明月,一直不眠長吟到天色大亮。
詞句注釋
⑴靄(ǎi):雲霧。
⑵半蟾:月亮從山頭升起一半。
⑶合:滿。
⑷江練:象白絹一樣的江水。練:白絹。
⑸山眼、海心:皆是比喻月亮。
⑹團扇:古人以月喻團扇,此指月亮。
作品鑑賞
月光與霜華,是詩中常見的題材,這首《雨後望月》卻以這習見的題材表現了雨後江、胃、霜不尋常的美,使讀者看到了一幅瑰麗的畫卷。
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雨後月夜美景的感受是鮮明的:雨停後,風吹雲霧散盡,打開窗戶看夜色,半邊明月剛從東方冉冉升起,夜深了,秋霜萬里舖滿大地,長江如練向東橫流。月亮剛出時把山野照得雪白,月到中天時海水的中心也被照得明澈透亮。
因為愛惜這似團扇一樣美麗的月亮,詩人一直對她詠詩讚誦到天將亮時,詩的首兩句寫月出的情況及月形,三至六句描繪月夜壯闊美麗的景色,從"半蟾生"、"出時"、"高后"可以看到月升的過程。字數不多而卻形象鮮明,對仗工整。這裡作者採用了擬人與誇張的手法,使詩帶上了幻想的色彩。隨着對霜天月夜之美景的觀察、發現、體會,詩人的感受在不斷地升華,終於在詩的末兩句,詩人以抑制不住的激情連連詠贊這美麗的月色至拂曉天明。
名家點評
宋·楊天惠:時太白齒方少,英氣溢發,諸為詩文甚多,微類《宮中行樂詞》體。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雖頗體弱,然短羽褵徙,已有鳳雛態。(《文苑英華》)
清·王琦:晁公武《讀書志》曰:蜀本《太白集》附入左綿邑人所裒白隱處少年所作詩六十篇,尤為淺俗。今蜀本李集亦不可見,疑《文苑英華》所載五律數首或即是歟?(《李太白年譜》)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2]。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唐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3]。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