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黄山(文占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雨中登黄山》是中国当代作家文占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雨中登黄山
六月中旬,我们几个邻近村的老相识,忙完了合作社里的活儿,能暂休息一段落。大家机缘巧合的都想出去转一转,路线虽然各不相同,但通信的便利,我们似乎始终在一起。六月底的一天,终于敲定七月初到杭州聚集、去黄山打卡,打卡时间定在7月2日。
当今科技的神速、手机的便利,我们已经知道第二天黄山有大雨,而且确信预报准确无疑。去还是不去?个别相识还是很纠结。大多数相识都不假思索的说出,“机会难得,再大的雨,也要去见见黄山!”我是众多相识中年龄最大的,没有出过几次远门的我自然要抓住这次机会,上山困难再大,也想试一试。试一试自己的体力和心态,见一见久仰的黄山风景,更多的是想自我证明:虽然我的年龄是最大的,但我的体能和心态一定不是最差的。
相约第二天早上五点五十准时集合,六点出发。五点半时,我和竹鸿岭村的牛小弟不约而同的出现在酒店的大厅。说他小,也不小,他仅仅比我小了好几岁而已,但看上去十分年轻帅气,也许与竹鸿岭村有关吧!他与竹鸿岭村的支书的关系似乎不一般,几天来有空就视频,有空就为他们的朱书记点赞。紧接着篙山村的强队长也来了,强队长一副热心肠,自觉担负起了队长的职责,建群、收费、联络方式、注意事项,事无巨细。相约们陆续来到,六点准时出发了。
天虽然阴沉沉,丝毫见不到太阳的脸面,但车内欢声笑语依旧,人们都想听听传说中的歌神小泉的歌喉。几次掌声过后,小泉还是没有赏脸,原来这几天小泉的夫人不在身边,小泉不小心着凉感冒了,嗓子也嘶哑了。
四个多小时的路程还未过半时,毛毛细雨变成了瓢泼大雨。在一个服务区稍作逗留,查验“绿码”已成惯例,目的自然是方便与补充。服务区内的物价和品类还说得过去,卤鸡蛋、小笼包子、玉米棒子、火腿肠、矿泉水是大多数男士的选择;小馍块、小面包、蛋糕饼干、麻辣小食品、袋装的饮料乳品、小番茄等小水果自然是多数女士的标配;我选择了卤鸡蛋、小笼包子、矿泉水,风卷残云般的就地消化后又预备了几根火腿肠。几个细嚼慢咽的相识不得不准备在车上细细消化。可司机告知大家,刚买的新车密封性很好,新空调内循环,有些食品不宜在车内消化。敏感的味道使司机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他们只好在车外大雨洗涮中独自享受了,我庆幸自己少年时养成的赖习惯,大众口味、不挑拣食物,狼吞虎咽过后肠胃自安。
雨越下越大,到达汤口镇的南大门车站时,瓢泼大雨有倾盆之势,看来上山要泡汤了!小站院内不断聚集的游客增强了我们上山的信心,他们男女老幼,登山雨衣、鞋套、拐杖全套武装。对面的登山用品店老板已经在召唤着我们,我们立马都武装了起来,原来带的雨伞已派不上用场。热心的店老板又向我们推荐了手左的小面馆,“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上山有力气。”大众效应的传染性很强,你一碗、我一碗,最终大家都一碗!
雨还在下,有越下越大之势。我们一行二十多人,男女各半,除了“陆子”先生以前来过一次,临时改变了注意,准备呆在原地等待,其余都毫不含糊地整装待发、做好了冒雨上山的一切准备。
门票费加上由南大门直达慈光阁的进山乘车费共209元,在强队长的授意下,都独自或借光在手机上操作好了。一番询问、出示绿码、验明真身,七拐八拐,经过了四道关卡才乘上了进山的客车。这其中,一位同行因忘记带手机,无法出示绿码无法进入,多亏强队长的解释与调和,层层汇报层层批复后,最终还是开了绿灯。难怪人们都说,如今出行三件宝——手机、口罩、身份证,缺一样都寸步难行!
坐在客车上,我们已经感知到了山上的雨之大,上山的路之难。隔着车窗看去,公路的两侧都是大水或洪水,有时浸漫了整个路面,有的地方水很深洪更猛。从山上下来的雨水,依势而形成湍急的水流或喷发的水柱,哗啦啦的流水声有时伴随着咆哮,原先美好的想象此时都化作未知,我甚至闪现过,也许“陆子”先生一人的选择是正确的、理智的,我们何去何从?只能硬着头皮走着瞧。
客车到达慈光阁停车点后,雨还在下着,但已明显地变小。这里可以选择徒步或玉屏缆车,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想选择徒步上山,我自然紧跟在他们身后。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那种土生土长的“犟脾气”还没有消失殆尽,还想试一试、拼一拼。正当我们准备徒步时,早已站在路边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进行了劝告和劝阻,讲明了利害,最终我们都选择了85元乘玉屏缆车上山。
雨淅沥沥不停、天更加阴沉沉。我们坐在缆车上,开始还能模糊地看见一些景物,由低渐高、由远及近,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缆车玻璃全部高度雾化,只能凭自己的想象了!
下了缆车后,我们开始徒步爬行。雨继续下着,山上的雾更大,能见度不足十米,有时就是三五米。上山的路几乎全是陡峭的石台阶,其中险要陡峭处多用钢管断断续续隔成左右二道,可能是考虑到上山吃力下山易,也可能是考虑到上山路多条,下山易拥堵,左边的道比右边的道宽了许多,大约占了三分之二的样子。这样既各行其道,增大了安全系数、减少了拥堵,也互通有无、可以灵活变道,提升了通行速率。靠山外的一侧大都有不同样式和材质的围栏;靠山里的一侧,遇有陡险处,也大都有固定的钢丝或绳索,方便游人的把握与借力,所有的措施都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保障了安全程度。
由于能见度很低,我们只有奋力爬行,周边模糊的景物只能与我们擦肩而过。开始我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后来就走在了中间,生怕一不小心走散,找不见队伍。
我们集体爬行到莲花亭合影后分散选择,也许是受到“不登光明顶,不看黄山景”的诱导,徐欢先生力挺“光明顶路线”,强队长和“帅牛”先生也表示赞同。他们三人前面爬行,我随后紧行,后面又跟上来一位人称“匣匣”的小姑娘。一段路程后,当徐欢先生发现我们五人一路同行时,力劝我返回重新选择路线,怕我体力不支或摔着碰着,我无声默默前行,徐欢先生也只好作罢。
一路上曲曲折折,上陡坡下峭壁,虽说没有太多太大的险要,但瓢泼的大雨、哗啦啦的流水、雾腾腾的景像,增添了我们登山的艰难和情趣,更是耐力和毅力的考验。
一路上与我们同向行进的人不多,返回的人不少。特别是遇到年老和孩童,更助长了我们登上“光明顶”的恒心;一路上我们只能领略身边的景物,远景全是模糊一片无暇顾及,只能一心向往早点登上“光明顶”;我们在几处险要处遇见了“挑夫”,他们听着“亚洲雄风”的歌声艰难地前行着,他们的精神令我们起敬,他们的艰辛令我们思索;我们还碰见了抬着游人的滑杆,听说下山的费用只有500元!1000元、2000元,或者更多,有多少人会选择这份职业呢?越向上雨越大雾越沉,越向上心越急腿越软;每遇交叉路口时,我们都要仔细分辨路标上“光明顶”的方向,我们也会向返回的行者打问、距离“光明顶”还有多远?有的说四小时,有的说三小时,有的说很远很远,有的说快了快了;他们说的都有理,原因一方面如同“小马过河”,一方面也许下山的路径根本就不相同;在几处转弯的风口处,我们真正体验到了风雨交加的滋味,疾速的雨滴打在脸上如同细小的冰粒一般,着实如针刺般生疼。
当我们听说距离“光明顶”不足500米时,高兴过后1000米还是没有到达;雨渐渐地小了,周边的景物也渐渐露出了原形,虽说看得仍不太远,但比先前强多了;我们路过了“迎客松”、“天海”、“百步云梯”、“白鹅山庄”……几处感觉很有韵味的卡点已忘记了名称,最终我们一行登上了“光明顶”,“光明顶”之上就是峰顶的“光明山庄”了。
我们“五人团”上山过程中,开始我走在中间,渐渐就落在了“匣匣”小姑娘的后面,但距离并不远,还能跟得上。“匣匣”小姑娘的耐力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开始我心想,有弱小的“匣匣”小姑娘陪伴,我一定不会第一个掉队的。但事实上,大多上坡时,我就落在了最后面,下坡或较缓的路段,我又走到了“匣匣”的前面。走着走着,我又想起了已经远去的父母,严父79岁那年,还徒步登泰山,让落在后面的年轻后生们汗颜,许许多多的游客都伸出拇指为严父点赞。父母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身体——1.86m/108kg,由于平时缺乏锻炼,原来的基础已保留不多,只能靠着跨步大来超越看上去十分娇小的“匣匣”小姑娘。
“匣匣”小姑娘为了轻装前行,把随身带的零食和瓶装水让我们分享殆尽,我们都学会了“空中饮水”,尽可能点滴不漏,现在回想也蛮有意思。
早已湿透的裤子紧紧的缠在双腿上,产生的摩擦力明显地阻碍了我前行的速率。为了提升速率,我终于高高地挽起了裤角,前行的速率明显的提升了起来,我又走到了队伍的中间。
临近“光明顶”时,走在“匣匣”小姑娘前面的我突发奇想,我比“匣匣”小姑娘父亲的年龄还大,应该让“匣匣”小姑娘在我之前登顶,我有意慢行了几步。先前几步到达的三位先生停留在立有石碑的小院,并没有登上小院的顶部,“匣匣”小姑娘径直登上了顶部,下来后告知我们,上面别有一番风景。我们拍影留念后才登上了顶部,方知上面还有“光明山庄”。因而我们“五人团”中,第一个登顶的应该是“匣匣”小姑娘,她是最有耐力、最美丽的小姑娘!
我们准备下山时,王队长的手机响了,后面还有同路人。我们有意放慢了脚步,不长时间他们就赶上我们了,原来是“彪子”、“猴子”,还有门三石先生,都是一个小区的老熟人。我和强队长同住一个单元,“猴子”和 “匣匣”同住一个单元,三石先生和“彪子”同住一个单元,徐欢先生和“帅牛”先生住在我们隔壁小区,也抬头不见低头见。
之后的下山就容易多了,雨也断断续续,不像上山时那样大了。我们一路调侃、一路欢笑,还碰见了几只小松鼠,看到了山顶酷似猴子的石头,可惜没有见到真正的猴子。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云谷索道的下行站,80元的缆车票和19元的出山乘车票全都由王队长搞定,缆车中观风景与上山时刚好相反,从隐隐约约、模糊不清、到渐有影像。
出了索道站门,雨基本停了,天也明亮了许多,前往客车站点的途中,路边几处优美的风景加上大雨形成的瀑布,望过去尤为壮观,我们刚想坐在路边的石台阶上留念时,景区工作人员及时阻止了我们的愿望。也好,平安无小事,时时事事都应把平安放在第一位。
老天爷似乎和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命名这只有5个小时左右的经历,用“游览”一词一定不妥,勉强地就用“登”字吧!
出山时,道路两边的景色与我们进山时一样,远山的景观也飘渺虚幻、别具特色,令人留恋忘返。但近山公路两旁可种植的土地似乎十分紧缺,紧缺的程度超乎内陆人们的想象,难怪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之说,我从内心体会到了家乡也很美,就是缺点水。至于“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我一点也没有体会到,但轮廓中的黄山、心中的黄山还是很美很美的,有机会还是要再去一趟、最好花点时间来领略观赏它的美。
其他的同行者们都早于我们下山半小时左右,当我们到达集合点时,听说经“龙大帅”的提议,经大家的合议,给了“陆子”先生一个“日噘”处分,我们8人也都表示赞同,陆子”先生也笑哈哈地乐意接受,“黄山之行”也算圆满而快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
走进新时代,感恩共产党。雨中登黄山,不忘强队长。感谢同行人,个个正能量。祖国山河美,初心永不忘!(2021-07-05)[1]
作者简介
文占祥,陕西定边人,化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