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妈妈做的粗布鞋(周长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难忘妈妈做的粗布鞋》是中国当代作家周长定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难忘妈妈做的粗布鞋
解晓东有一首歌叫《中国娃》,歌词唱道“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哪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我特喜欢这首歌,他唱出了我的心声,勾起了我的深情回忆。
清楚记得,打小时候起,就穿妈妈做的粗布鞋。那时候,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吃水靠井,吃粮靠种,种地靠人靠牛,运力靠牛(马)车,吃油靠小作坊压榨,吃酱油醋靠私家酿造,外出靠步行,穿衣服鞋靠自己种棉织布,手工缝制。至今,我仍记得,棉花从地里摘回来,剥净晒干,再由男劳力脚踩轧花机脱籽存储起来,为以后家里作棉被棉衣或者纺线织布时使用。我还记得,妈妈准备织布了,就拿棉花到邻村,让人家用牛拉机器把棉花弹松散,回家后用弹好的花搓捻子,然后再纺线,拐线,浆线,筒线,经线,经过一道道工序之后,搭上织布机。另外用浆好的线缠绕出锤线,织布时放在梭子里用作纬线。那时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虽然织布机老土一些,但原理和大机器是一样的,织布时妈妈坐在织机里,脚踩踏板,上下经线交错分开,即刻用右手将梭子甩出,左手接住,带动纬线穿过经线,再用右手拉动篦子把纬线织紧。这样左右手一直不停反复交换,一丝丝,一寸寸,一尺尺,把布织下去。妈妈要下地,要做饭,只能抽空上机子,一匹布织完要用很长时间。布织好了,再用土法染成黑色,随时用来做衣服做鞋。我家婆去世早,妈妈织布干活没有帮手,前前后后出力下苦全靠她一个人,我天天看得见,妈妈实在是太辛苦了。
做鞋子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活。我看见做鞋前,妈妈先用旧布打“鬲背”(音gebei 家乡土语),在“鬲背”上剪鞋样,再依鞋样在粗布上剪下来缝制鞋帮和垫鞋底。垫鞋底要用很多旧布,一层层垫好,用粗布裹起来,再用大号针和粗线齐齐纳一遍,纳鞋是一件很费劲的活,要用到顶针,顶针套在中指上,用力上顶,再拔出,一针一线,密密麻麻,直到把整个鞋底纳完。有时鞋底太厚,还要用到锥子,先扎鞋眼,再将针穿过。鞋帮鞋底做好后,剩下就是绱鞋,也就是把鞋帮鞋底缝合到一起。因为依鞋样剪裁,所以鞋帮鞋底严丝合缝。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多接头木楦子,把鞋的样子扩出来,一双鞋就算做好了。 那时做的布鞋包括棉鞋,不分左右脚,好处是做工简单,可以左右换着穿,摩擦均匀,穿的时间能长一些。缺点是全棉制作,不耐磨,穿不多久鞋底就会磨薄或磨出洞,经常会被地上的“刺梨勾”扎脚,疼痛难忍。后期有人用自行车外带给鞋底加掌,可使鞋能穿较长时间。我看这个办法好,也买来鞋钉,剪下废旧自行车外带,自己动手给鞋底加掌,一弄就成功了。我家里男孩多,特别费鞋,一年到头,总看见妈妈在做鞋。写到这里,脑海中即刻会浮现出妈妈做鞋的情景,那是大年30晚上,妈妈熬夜赶制鞋子或衣服,我一觉醒来,昏暗的煤油灯光还在亮着,不知疲倦的妈妈仍在埋头做活,她心目中只有孩子,大年初一孩子们都能新衣新鞋,是她最大的愿望。
穿着妈妈做的粗布鞋,我在邻村上完了初小,在10里外的街上念完了高小,在20里外的镇上,读完了初中高中。从小学到中学,上学全靠走路,每周回家背馍一次,12年的上学路,我就是穿着妈妈做的布鞋走过来的。除了上学,就是干农活,锄地,割麦,摘棉花,用架子车拉粪上地,拔棉杆,砍包谷杆,挖红苕,种菜,收秋……,农村的活计我几乎干遍了。穿着妈妈做的鞋,我走完了上学路,踏遍了农家地,一双双粗布鞋,伴随了我的整个成长季。 1965年我考上了军事院校,全部供给制,第一天报到,就换上了绿军装,穿上了解放鞋,来时穿的布衣布鞋周日从邮局打包邮寄回家。由此我与军装解放鞋结缘,一穿就是十多年,自此再也没有机会穿粗布鞋了。
1984年,我所在部队集体转业,作为纪念,每人做了一套西装。从那时起,皮鞋西装领带,几乎成了正规场合的标配,皮鞋代替了解放鞋,成了日常主要穿着。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轻工产品极大丰富,吃穿行走用日常生活品随处可见。不说别的,仅鞋子一项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无论在超市中,鞋城里,还是摊位前,都能看到各式的男鞋、女鞋、童鞋,包括皮鞋、运动鞋、休闲鞋、旅游鞋,颜色款式变幻无穷,材质种类五花八门,品牌迭出。尤其是女鞋,高跟中跟的,高腰中腰的,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十分耀眼,让人目不暇接。走在大街上,一眼望去,俊男靓女脚下,俨然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从小到大我穿过的鞋子,由布鞋到解放鞋,由皮鞋到休闲鞋,不知换过多少双,但最难忘的还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布鞋。妈妈做的粗布鞋,伴随了我整个童年青少年,它充满着伟大的母爱,饱含着母亲的辛劳,承载着共和国的记忆,满含着对未来的希望,它让我时刻牢记,自己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永远是劳动人民的儿子。
“金兰文汇”约稿启事
——非只约诗词,文学创作、文艺批评、文艺研究均在本号范围
一 缘起
因本人年龄渐大,原执编协会“夷陵评论”专栏已移交。考虑全网仍有不少交往多年的师友需要发布稿件交流,故设立“金兰文汇”专栏,以为师友服务。 二 主旨
金兰者,肝胆相照之谓也;文汇者,交流互赏之谓也。立旨走真情真意真言真的天地人心路线,不忘老友师尊,不薄文艺新人,文学创作,艺术评论、文化研究均在约稿范畴之内。不与人攀比,自成一方清净之地。 三 对象
已关注“元辰文苑”、元辰微信好友、qq好友、元辰文学群群员,均在约稿对象之内。未加好友和不是群员的朋友投稿,一样认真对待。 四 约定
自愿赐稿,无有报酬,亦不开打赏;赐稿文责自负,编辑只修改错别字,规避敏感词,发表不代表本号认同文章观点;赐稿须未在其它微公号发过;微公号以外刊物、自媒体发过的如有必要,本号可以发布;个人发布间隔期最少一周(连载除外)。讲究文稿质量,尤其是新人,第一二次可以适当照顾,其后赐稿一定要达到公开发表水平,不能一直是习作。 五 心愿 竭诚为师友服务,共同为文艺爱好者打造一方纯净平台。虚心向各路师友学习,在路过的人间和向往的路上相伴相扶而行,为美好自己和美好人间尽一份微薄之力。[1]
作者简介
周长定,籍贯陕西渭南,汉族,毕业于二炮技术学院(现更名火箭军工程大学),西安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