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陶寺城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陶寺城址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陶寺城址

外文名;Taosi city sites

含义;黄河流域史前最大城址

类型;城址

陶寺城址黄河流域史前最大城址。[1]

遗址概况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二队在山西省文物局、襄汾县文化局、陶寺乡镇政府的多方支持下,与临汾市文物局合作,经过两个工作季的工作,对陶寺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和发掘,目的在于弄清城址的形状,确定城垣时代,了解城墙的结构。调查、钻探工作主要围绕确定城址的南墙和西墙进行,同时对城里的部分地区也做了钻探。

2001年共开挖探沟8条,有6条主要集中在Ⅰ区,其中5条对东墙(Q4)进行解剖。Ⅰ区另一条探沟T6发现大型窖穴遗迹。Ⅴ区开探沟一条,了解北墙Q2、Q3西部中断情况。在Ⅵ区开探沟一条,对南墙(Q6)进行了解剖。本年度发掘面积共计354平方米,发掘解剖陶寺文化城墙2道,清理了陶寺文化灰坑24个,窑洞式白灰面房子2座,灰沟3条,宋元墓葬4座。 通过钻探和发掘,对陶寺城址有了进一步认识。根据北墙(三道)、东墙、南墙(两道)的钻探与探掘,大略推测陶寺城址平面应为圆角长方形,方向312°。最内侧北墙Q3与内侧南墙Q6之间长度约1725米,中间一道北墙Q2与外侧南墙Q6之间长度约1800米,最外侧北墙Q1与外侧南墙Q5之间长度2150米,南墙Q6即城址的宽度约1500米。因北墙Q1保留长度过短,加之西墙尚未确定,估计陶寺城址Q2与Q6之间的城内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以上。

Q4东墙长1660米左右,宽8-9米。IT1、IT3中,Q4地基平坦,无墙基槽,其建筑方法为先在内外两侧分段板筑夯土挡土墙,每段长约1.4、宽0.8-0.9、残高1.5米。挡土墙夯土质量高,夯窝直径约5厘米。夯层厚10-25厘米。IT3Q4东外侧墙根保留夹板筑痕迹,每条板痕宽0.25、长1.4米。两侧挡土墙打好后,再于挡土墙之间填土踩踏或夯砸形成墙芯。墙芯填土比较坚实,分层明显,每层厚5-25厘米。Ⅰ区探沟所揭露的Q4墙体均被陶寺文化晚期地层和灰坑所叠压或打破。墙体中包含陶寺文化中期的陶片,可辨器类有单把鬲、釜灶、扁壶、折肩罐等。墙体又叠压着陶寺文化中期的地层或遗迹,故Q4年代当始建并使用于陶寺文化中期,于陶寺文化晚期被废弃。

新发现南墙两道,外侧(南侧)一道编为Q5,内侧(北侧)一道编为Q6。Q5与Q4连接,近于曲尺形,总长约875米。Q6位于Q5的北侧,二者大致平行,相距200米。在Q5向北曲折部位,二者相距约100米。Q6的东端向Q5靠拢,尽头处相距约10米左右。Q6西端到达宋村沟边。Q6长度约1550米。Q5、Q6宽度接近,均在8-9米左右。在城址东南部Q5、Q6之间,还钻探出一堵方向与Q6垂直的墙,编号为Q7,其北端与Q6相接,长度可确定部分约长50米;其南端距Q5约150米。

VIT1解剖南墙Q6的中偏西段,得知Q6结构与IT1、IT3中的Q4略同。惟Q6地基受原生土斜坡地面的影响,南侧城外高而北侧城内低,于是先挖深约3米的基槽,再平夯至城内生土地表,然后在城内侧筑夯土挡土墙,以城外生土陡壁为自然挡土墙,再填土夯筑墙芯。Q6夯窝不规则,推测为方形带平面砾石拍打而成。挡土墙夯土质量较好,坚硬。而墙芯平夯土软硬不均,但夯层明显,每层土质土色略有不同,厚度或8、或12、或20厘米,有一定的规律。VIT1解剖Q6段基槽打破生土,其下没有叠压文化层。然而Q6被人为挖毁减低至城外(南侧)生土地表平面以下,其上叠压的第14层包含陶寺文化晚期陶片。Q6夯土层内包含的陶片除少量陶寺文化早期陶片外,大多数陶片均为陶寺文化中期,可辨器类有单把鬲、�、釜灶、扁壶等。由此可证南墙Q6与东墙Q4大致同,墙体总体残留高度(含基槽内基础夯土墙体)约4.5米。

探沟VT1靠在最内侧北墙Q2和Q3西段断头处。其堆积层位是:第①层为耕土层,第②层为现代扰土,第③、④层为唐宋文化层,第⑤层为陶寺文化晚期层,第⑤层下为砂石层,厚1.3-1.4米,砂石层下为生土,未见墙体。据地层堆积推测,Q2、Q3西段可能已毁于洪水。

陶寺城址西墙目前尚未找到,唯在宋村沟东岸发现几处零星的夯土。而南墙(Q6)西端已延伸至宋村沟东岸。在宋村沟西岸钻探未发现夯土堆积。宋村沟宽约200-350米,深约60米。推测西墙可能已毁于宋村沟,但也不排除当时陶寺城址即以宋村沟这条深沟巨壑作为城址西侧的天然屏障的可能,关键在于确定宋村沟形成和存在的地质时代

在城内的Ⅰ、Ⅱ区还钻探出四道夯土墙,编号分别为Q8、Q9、Q10、Q11,其形状、时代和性质尚不明了,不排除大城内有小城或大型建筑群围墙的可能。 此外,在城内还发现有夯土堆积数处,其大小不一,面积在10-80平方米不等,有可能是建筑遗存。

城内东南部Ⅰ区探沟T6还清理出三个大型窖穴遗迹,有打破关系。窖穴多为圆角长方形,长约3-4米,宽度尚不明,深3米左右,坑壁有螺旋坡道下至坑底。窖穴均打破生土壁。窖穴有陶寺文化早期的和中期的。窖穴内废弃堆积是夯土建筑垃圾,还出土了一大块精美刻花白墙皮。夯土质量和白灰墙皮的质量大多很好,有些白墙皮表面平整光洁,质地细腻坚硬如白瓷。

陶寺城址是目前发现的黄河流域史前最大的一座城址。它结构布局较为复杂,夹板石砸夯土的主要建筑方法比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古城的堆筑法进了一大步,但是落后于夏商时期城垣和夯土台基集束棍夯法,这些都说明陶寺城址正向城址发展的高级阶段迈进。另一方面,陶寺城内外已发现有红铜铃与砷青铜齿轮形器,朱书"文字",分级墓葬包括大型"王墓",礼乐重器包括"土鼓"、鼍鼓、特磬等多种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物质遗存。大型窖穴的存在暗示陶寺城址内大型仓储功能区的存在,这是早期国家所应当具备的功能区。大型窖穴废弃堆积中出土的精美刻花白墙皮和高质量的夯土及墙皮,都说明城内有高等级的夯土建筑。陶寺城址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复杂的结构,已开始显现出它存在着惊人复杂的社会组织和高度发达的政治权力机构以及早期国家的某些特征,因此推测陶寺城址很可能是当时的一处重要都邑性聚落,其在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重大学术课题中具有突出地位。

宫城基址

陶寺的城址很大,既有建筑基址,又有墓葬。墓葬很明显地表现了贫富的分化。有的墓葬有礼器,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陶盘,上面有彩绘的一条龙,那条龙和商代青铜器上的差不多。还有玉器和少许铜器,最重要的是还有文字。在此发现一个奇怪的基址,陶寺大城里边有个小城,就是宫城,在宫城里有个基址象体育场的看台(有不同的层次,外面半圆扇形的墙),由很多夯土的柱子构成,柱子之间有很多狭长的缝隙,透过每一缝隙向外看,都能看见一个山头。在2003年冬至的那一天,正好在一个缝里看见太阳的升起,然后在大寒的那一天,在另一个缝里看见太阳的升起。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的公转,而地球公转在几千年里变化非常小,所以考古觉得家提出了一个意见,说是不是跟观象授时有关,不一定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完整记载最早只能推到战国,但无论如何冬至等都能看见。站在哪儿看?这个观测点基本上就在扇面的圆心的位置,考古学家做了推算,经过发掘,发现基本就位于他们推算的那个点,有一个圆的夯土柱,上面有一个石片。

中国古书《尚书》的第一篇就是《尧典》,《尧典》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观象授时。真正的观象授时是要看天象,就是《尧典》里说的四中星,就是在二分二至(春分秋风,冬至夏至)的时候看在一定的时间哪一个星到了固定的位置,而观测的地点是不同的。但是不能天天看星星,若是阴天看不见怎么办?设想他们造了陶寺这个建筑,就象一个大日晷一样。这个发现,许多天文学家都很震惊。

相关视频

感知晋魂之陶寺遗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