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支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支平
出生 福建省惠安县南浦乡东张村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
知名于 "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
知名作品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
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
明史新编

陈支平[1]

陈支平,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委员、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以及日本国立大阪大学文学部、台湾暨南大学历史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客座教授、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简介

陈支平,男,1952年11月出生,福建省惠安县南浦乡东张村人(今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1977年进厦门大学历史系学习,1987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全国52位"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委员、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民间信仰"方向博士生导师[1] 等职务。

工作学习简历

1952年11月出生,福建省惠安县南浦乡东张村人(今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

1977年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学习,1982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获博士学位。

1991年晋升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9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52位"跨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培养工程"。

2001年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2007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曾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

2012年任漳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

讲授课程

陈支平教授长期从事高校历史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讲授过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基础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近年来,已培养毕业研究生8人,在学博士研究生10人(包括台湾地区学生)。

科研成果

陈支平教授科研成果显著,承担省部级以上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专著有:《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获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明史新编》(获1995年国家教委第一届社会科学二等奖)、《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福建宗教史》、《基督教与福建民间社会》、《福建族谱》、《客家源流新论》、《民间文书与明清赋以史研究》、《历史学的困惑》、《透视中国东南》等,主编大型丛书《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及《闽台民间族谱汇编》、《福建民间文书》等。目前正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福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

陈支平教授在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期间,加强学科建设,努力培养合理的学术梯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使历史系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增至三个,并成为国家教委首批批准建立的文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继续保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学术界的领先地位。

一、著作

《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

《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史新编》(合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

《福建宗教史》,1996年

《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客家源流新论》,1997年

福建六大民系》,2000年

《透视中国东南--文化与经济的整合研究》(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与社会》,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黄山书社,2004年

《民间文书与台湾社会经济史》,岳麓书社,2004年

历史学的困惑》,中华书局,2004年

《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

二、主编

《台湾文献汇刊》100册

《台海研究丛书》

《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

闽南文化丛书

三、论文

试论康熙初年东南诸省的"熟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期

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试论康熙年间大陆与台湾统一的经济必然性,《台湾研究集刊》1983年第2期

福建华安仙都的蓄奴制调查--明清福建社会制度调查报告之一,陈支平、林仁川,《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1期

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一),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二),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三),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四),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五),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清代福建的蓄奴和佃仆制残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六),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七),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八),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陈支平、郑振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九),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十),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清代前期福建的非正常米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中国古代官方统计数字的价值--兼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一部嘉惠学林的新书--读王戎笙教授《台港清史研究文摘》,《台湾研究集刊》1989年第3期

明清福建家族与人口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明清福建货币地租质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

明清经济史与政治史渗透研究的新成果--评介《明清史辨析》、《明代政争探原》,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明清福建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乡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清代东南地区货币地租质论,《学术研究》1991年第3期

傅衣凌晚年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思想的发展,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清人社会生活》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客家人由非客家人分支而来之举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由客家分支而成为非客家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闽江上下游经济的倾斜性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清代闽西商纲零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理论的重新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福建汉人民系的相互交融,《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1998年6月

福州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闽南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兴化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明清时期外省人口向福建的迁移,《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5月

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东南学术》1999年第4期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工商业合股委托经营方式的转变,陈支平、卢增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2期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泉州黄宗汉家族的工商业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清代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情结,《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从契约文书看日据时期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

汉人南来与闽北的开拓,《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8月

闽南文化三论,《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2003年9月

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

福建向台湾移民的家族外植与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论明末清初民间户粮推收之虚实--以休宁程氏《置产簿》为中心的分析,林枫陈支平,《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8月

论傅衣凌先生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研究,陈支平徐晓望,《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2004年8月

客家地区教育的时空差异--以科举及第人数为例,周雪香陈支平,《客家文化研究》(下),2004年12月

读史为文廿余载--陈支平教授访谈录,陈支平张先清,《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

客观与现实的背离--郑和下西洋的从旧思考,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年8月

清末闽南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8月

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史学月刊》2005年第12期

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S1期

唯物史观与明清农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悖论,《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

清末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理论探索、宏观研究与旧事重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清代闽东畲族社会经济的一个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从新发现的《郑氏族谱》看明末郑芝龙家族的海上活动及其与广东澳门的关系,《明史研究》(第10辑),2007年8月1日

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下册(1995~2007)》,2007年10月1日

略论台湾杨氏族商的经营方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

跨越时空论"封建",《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2期

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清代泉州晋江沿海商人的乡族特征,《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

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傅衣凌著作集》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

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光明日报》2008年8月10日

清代闽台商人间经济纠纷的案例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

宗教与风俗史的细部考察与多角度审视--评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探寻傅衣凌先生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之路--记《傅衣凌著作集》出版恳谈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福建民间族谱中所见南明史料辑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清道光二十九年财政岁入岁出数字厘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中国商人历史研究中的制度与文化:一个新的路径,《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

追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治史路径--陈支平教授访谈,陈支平佳宏伟,《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

明清族商研究的倡言与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