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书·周迪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书·周迪传出自于《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1]

原文

周迪,临川南城人也。少居山谷,有膂力,能挽强弩,以弋猎为事。侯景之乱,迪宗人周续起兵于临川,梁始兴王萧毅以郡让续,迪召募乡人从之,每战必勇冠众军。续所部渠帅,皆郡中豪族,稍骄横,续颇禁之,渠帅等并怨望,乃相率杀续,推迪为主,迪乃据有临川之地,筑城于工塘。周文育之讨萧勃也,迪按甲保境,以观成败。文育使长史陆山才说迪,迪乃大出粮饷,以资文育。勃平,以功加振远将军,迁江州刺史。

高祖受禅,王琳东下,迪欲自据南川,乃总召所部八郡守宰结盟,声言入赴,朝廷恐其为变,因厚慰抚之。世祖嗣位,进号安南将军。熊昙朗之反也,迪与周敷、黄法抃等率兵共围昙朗,屠之,尽有其众。王琳败后,世祖征迪出镇湓城,又征其子入朝,迪趑趄顾望,并不至。豫章太守周敷本属于迪。至是与黄法抃率其所部诣阙,世祖录其破熊昙朗之功,并加官赏,迪闻之,甚不平,乃阴与留异相结。及王师讨异,迪疑惧不自安,乃使其弟方兴率兵袭周敷,敷与战,破之。天嘉三年春,世祖乃下诏赦南川士民为迪所诖误者,使江州刺史吴明彻都督众军,与高州刺史黄法抃、豫章太守周敷讨迪。 初,侯景之乱也,百姓皆弃本业,群聚为盗,唯迪所部,独不侵扰,并分给田畴,督其耕作,民下肆业,各有赢储,政教严明,征敛必至,余郡乏绝者,皆仰以取给。迪性质朴,不事威仪,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钧,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临川人皆德之。至是并共藏匿,虽加诛戮,无肯言者。世祖遣都督程灵洗击破之,迪又与十余人窜于山穴中。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因使腹心勇士随入山中,诱迪出猎,伏兵于道傍,斩之,传首京都。 (选自《陈书•周迪传》,有删改)

译文

周迪,临川南城人。幼时居于山谷,四肢有力,能挽强弓,以射猎为业。侯景叛乱时,周迪的族人周续在临川起兵,梁始兴王萧毅把辖郡让给周续,周迪招募乡人跟从周续的军队,每次战斗必定勇夺第一。周续部下的头领,都是郡中的豪族,稍有骄横的行为,周续便约束禁止,这些首领对他都有怨恨,便一同杀了周续,推举周迪为主,周迪于是据有了临川之地,在工塘筑城。周文育讨伐萧勃时,周迪按兵保境,观望成败。周文育派长史陆山才游说周迪,周迪便拿出大量粮饷,来资助周文育。平定萧勃后,周迪因功加封振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

高祖接受帝位,王琳东下,周迪想自己据有南川,便召集所辖八郡首领结盟,声言赴援朝廷,朝廷担心他会兵变,便厚加抚慰。世祖即位,又晋封周迪为安南将军。熊昙朗反叛时,周迪和周敷、黄法抃等率兵共同围攻熊昙朗,杀了他,并占有了他的全部兵马。王琳败后,世祖征召周迪出镇湓城,又征周迪的儿子进入朝廷,周迪瞻前顾后,都不前去。豫章太守周敷本来隶属于周迪。到这时和黄法抃一起率领他们的部下赶赴世祖殿庭,世祖记录他们打败熊昙朗的功劳,都给予封官加赏,周迪听说后,感到气忿不平,于是暗地里和留异相勾结。到朝廷军队讨伐留异时,周迪又疑惧不安,便派他的弟弟周方兴率兵袭击周敷,周敷与之一战,击败了他们。天嘉三年的春天,世祖下诏书赦免那些被周迪牵累的南川士兵民众,派江州刺史吴明彻统率众军,和高州刺史黄法抃、豫章太守周敷一起讨伐周迪。

当初,侯景叛乱时,百姓都抛弃本业,群聚为盗,只有周迪的部属不侵扰,并分给田亩,督促他们耕作,百姓到集市贸易,都各有所得,同时政教十分严明,征税敛赋必定送到,其他郡缺东西的,都仰仗他资助。周迪本性质朴,不重视服饰仪表,然而他轻财物好施舍,凡是有所施舍,毫厘不差,他不善言辞,但胸怀诚实,临川人都感激他。到这时临川人都藏匿周迪军,虽然遭受杀戮,也没有肯说的人。世祖派都督程灵洗打败了周迪,周迪又与部下十多人逃到了山洞中。日长月久,跟随他的人都不免觉得苦了。后来周迪派人悄悄跑出临川郡买鱼,此人脚痛,住在同邑人家中,同邑人向临川太守骆牙报告,骆牙抓住他,命令他捉住周迪以自我救赎。于是派心腹勇士跟随此人进入山中,诱骗周迪外出打猎,同时骆牙派兵潜伏在道旁,乘其不备斩杀了周迪,然后将周迪首级传送到京都。[2]

作者简介

姚思廉(557—637),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名简,以字行。早年从父察读《汉书》,尽得家学。南朝陈时,任会稽王主簿。入隋,任汉王府参军。父察曾撰梁、陈二史,未成,遗令他续撰之。

又奉诏与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区宇图志》。迁代王侑侍读。入唐,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太子洗马。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三年(629),奉诏与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乃据家藏旧稿,兼采谢昊(一作吴)、傅縡、顾野王诸家之书,撰成《梁书》《陈书》。官至散骑常侍。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