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陳三五娘

於 2019年12月12日 (四) 08:49 由 爱与光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陈三五娘'''》,又称《'''荔鏡記'''》,是明朝傳奇作品,出於語言相通的中國潮州泉州,作者名已…”)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陳三五娘》,又稱《荔鏡記》,是明朝傳奇作品,出於語言相通的中國潮州泉州,作者名已失佚,主要為曲牌(劇本)型式,用戲劇來表演。內文詞語用潮州語閩南語泉州話混合寫成,可謂最早的一部閩南語白話文出版品[1],故事內容在敘述陳三(陳伯卿,排行第3,泉州人,大哥陳伯賢在廣東做官)五娘(黃碧琚,潮州富戶黃九郎的女兒)曲折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地點在潮州府,其他的人物還有洪益春(黃碧琚的隨身婢女,穿針引線,後同配陳伯卿)、小七(喜歡洪益春的黃家男傭人)、磨鏡師李公伯、李婆(李公伯妻)、富戶林家的阿舍(富翁)林大(想娶黃碧琚的反面人物)、撐渡伯等。


《荔鏡記》故事廣傳於閩南潮汕臺灣東南亞,是潮劇白字戲梨園戲南管戲)、高甲戲歌仔戲等劇種的常演劇目。潮劇電影《荔鏡記》根據潮劇《陳三五娘》改編。


《陳三五娘》與《山伯英台》、《李連生什細記》、《呂蒙正》並稱歌仔戲四大齣,廣受台灣人民的喜愛。

因《荔鏡記》的自由愛情故事與中國傳統父母作主的媒妁之言婚姻有所衝突,所以此劇在明清兩代一再被官府禁演,不過還是廣受大閩南地區的群眾歡迎。而閩南地區有俗諺謂「嫁豬嫁狗,不如佮(與)陳三走」(女孩子嫁來嫁去的,倒不如嫁給陳三這類人)。

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作品《星》,取材自本故事。

中文名《荔鏡記》 出品公司廣東潮劇院一團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導 演石龍 編 劇石龍 類 型戲曲片 主 演姚璇秋,蕭南英,黃清城 上映時間1961年 對白語言潮劇 色 彩彩色

目錄

刊本

《荔鏡記》版本計有:明朝嘉靖丙寅年(四十五年、1566)刊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萬曆辛巳年刊本《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清朝順治辛卯年刊本《新刊時興泉潮雅調陳伯卿荔枝記大全》、光緒十年刊本《繡像荔枝記真本——陳伯卿新調》。另有小說刊本如:明末天啟年間傳為李卓吾所撰的《荔鏡傳》。


劇情簡介

元宵之夜,潮州城燈火輝煌,笙歌沸騰,大家閨秀黃五娘攜婢女益春外出觀燈,巧遇鄰婦李姐相隨做伴。泉州才子陳三途經潮州前來觀燈與五娘邂逅,兩人一見傾心。李姐請五娘講燈屏故事,五娘熟讀詩書,談吐雅俊,陳三大為欽佩。陳三遺扇在地,李姐拾扇給五娘。五娘讀了陳三扇上題詩,見其詩情奔放,才思橫溢,頓生愛慕之情。五娘與陳三四目相接,含情脈脈,但因彼此以禮自待,各奔東西。宦官之子林大,燈下觀五娘美貌,攔住去路,幸李姐解圍,五娘和益春才倉皇離去。簾外桃花滿樹,五娘揮毫和陳三詩一首。聰明的益春道破五娘心事,五娘斥之。五娘之父貪財附勢,將五娘許婚林大。五娘哀求父母緩提親,而老父頑固不允,反斥女兒不孝。五娘見林大為人粗鄙,痛斷肝腸,愈加思念陳三。陳三護送哥嫂到廣南任所後,專程重來潮州,但尋遍全城,未見五娘。 一天,陳三自樓下經過,與五娘意外重逢。五娘情不自禁,以繡帕裹荔枝投擲。陳三大喜,裝成磨鏡少年,人府與五娘相會,但因失手鏡碎,驚動了黃父,兩人未能交談。陳三賣身進入黃府,欲向五娘傾吐衷腸。不料黃府家規很嚴,內外隔絕,反增二人相思之苦。

來年春天,五娘考慮再三,命益春喚陳三花園相會,豈知又節外生枝,見面難說真話。陳三一怒之下,決定離開,幸被益春苦勸留下,並為其安排見面機會。一日,黃父外出,益春幫助陳三上樓與五娘相會,兩人互吐衷腸。黃父突然返回,與黃母同上繡樓。陳三躲在帷中,目睹黃父迫女成婚,五娘抗拒,甚至將以身殉情,深為感動。五娘父母離去,陳三與五娘誓共生死。隨後在林大一再催嫁、黃父逼女成婚的情況下,陳三與五娘不再顧忌,相約出走。是晚三更,陳三、五娘和益春三人一起逃離黃府,奔向光明。



幕後製作

真正史實

被譽為南國藝苑奇葩的潮劇"陳三五娘"又名"荔鏡記"的愛情故事在粵東和閩南民間廣為流傳。劇中的五娘於元宵觀燈,邂逅陳三,林大鼻聘婚,五娘不從,五娘投荔與陳三示情,陳三磨鏡入府為奴,林大鼻迫婚,陳三偕五娘益春跑泉州。

該劇1955年由正順潮劇團首演,導演鄭一標、吳峰,作曲楊其國、黃欽賜、陳華,主要名演員有李欽裕飾陳三,姚璇秋飾五娘,蕭南英飾益春,郭石梅飾林大,吳林榮飾卓二等,公演後"陳三五娘"成為潮劇一顆永不退色的明珠。1956年廣東潮劇團成立也演出此劇,並於1961年由香港鳳凰影片公司拍成彩色影片。經多年演出和播放,劇中陳三、五娘、益春、林大等主要人物已成為潮人男女老少皆知的人物形象,但其真的歷史史實卻鮮為人知。據清人鄭昌時的《韓江見聞錄》記載:五娘是明朝人,其父黃九公是當時富翁,家住潮州城西門外草木相映、花紅葉綠、百鳥聲喧的蔚園。黃九公有兩個女兒,大姐就是五娘,小妹名叫六娘。五娘丰姿艷麗,人稱國色,早巳被城中西街武生林大悶(俗稱林大鼻)聘為妻,林大鼻是個花花公子。

正是無巧不成書,福建泉州有個才子叫陳伯卿,家中排行第三,左鄰右舍皆稱他陳三。其兄長早年科舉高中進士,後官居廣東轉運使。那年,陳三奉母親命,從泉州護送家嫂到其兄官邸。路過潮州城,受到兄長同年好友潮州知府熱情款留。這時正是春天,潮州風光很是迷人。陳三興游潮州八景,路過溫馨幽靜的蔚園,禁不住駐足觀看,恰好看見繡樓中有位俊麗的小姐,此人正是五娘。陳三頓生愛慕之心,決意定要娶五娘為妻。回到府衙,陳三向知府相討娶五娘之事,才知道五娘已經訂了親。陳三還不甘心,發誓定要設計娶得五娘,即向潮郡師爺求教。師爺思索一方後詢問:"五娘還有姊妹嗎?"答:"有小妹六娘還沒有定親。"師爺靈機一動對陳三說:"公子何不娶六娘?"陳三皺眉頭:"小生想娶的是五娘,請師爺賜與良策吧。"師爺嘰嘰咕咕對陳三耳語一通,最後說:"公子就先聘定六娘吧!"陳三聽後高興得眉開眼笑,請知府做媒,到黃家提親,聘定了六娘。 陳三照師爺的計謀行事,先護送嫂嫂去廣州;臨行時,對府衙紳士說:"陳三已和五娘訂了親。這些言語傳到林大鼻耳朵里,他半信半疑,就叫媒人去質問黃九公,黃九公說:"黃家乃詩禮門風,哪有許婚換婚之理。陳三聘的不是五娘,是我的小女六娘。"媒人把黃九公的話回稟林大鼻,林聽後心頭大石才落地。幾個月後,陳三從廣州回到潮州府衙,即擇了吉日,準備迎親。這時他在潮州城製造傳聞:"陳三就要迎娶五娘啦。"林大鼻一而再聽到陳三要娶黃五娘,一定是黃家攀陳家官大,黃、陳兩家勾結,以桃代李,心裡非常緊張起來了,叫親友去質問黃九公。黃九公一聽,火冒三丈,把林家罵了一通,說:"老夫是潮郡知名賢明鄉紳,哪能做出傷風敗俗的事來!況且陳三是廣東轉運使的弟弟,替他說媒的又是潮州知府,皆是明法守紀之人,現婚帖俱在!"來人被呵斥一頓,林大鼻只好忍氣吞聲不敢再言三語四。

陳三迎娶那天,請了府衙里許多身強力壯的兵勇沿途護衛,又帶了許多親丁到黃家,把六娘接上花轎,還秘密派人再傳聞:"陳三已奪得了五娘!"消息傳到了林家,林大鼻怒不可遏,大罵陳三仗倚官勢,搶其嬌妻五娘。這時旁人對林獻計道:"陳三雖是官家子弟,可他家遠在泉州,強龍鬥不過地頭蛇,相公是本地豪紳,他敢搶人,我們人多勢眾難道還怕搶不過他嗎?陳三搶去,我們奪來·!"林大鼻覺得有理,便令人立刻布置廳堂準備迎親,自己帶家丁人等到半途攔截陳三搶其愛妻黃五娘的花轎。陳三那幫人假裝抵敵不過,將花轎讓由大鼻的人抬走了。 花轎抬到林家,早巳賓朋親友滿堂,鼓樂鞭炮齊鳴,林大鼻掀起轎門一看,才知上了當,新娘是六娘不是五娘。林大鼻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府衙已派差役傳林大鼻上公堂,潮州知府大罵林大鼻目無王法,光天化日搶奪官親!林大鼻啞巴吃黃連,指天劃地:"小人中計,還要受搶親之罪?!大人你要怎麼懲治!"知府說:"念你尚有認罪表現,本府寬恕於你。但六娘花轎已抬進你家,夫妻名份已定,你就將錯就錯娶了六娘吧。"陳三終於如願娶得了五娘。



與《荔鏡記》

《陳三五娘》又名《荔鏡記》,是潮劇的經典名作。不過似乎《陳三五娘》比《荔鏡記》更加有名。《百年梨園春秋》之中可以見到梨園戲《陳三五娘》見不到潮劇的《荔鏡記》。再者,《陳三五娘》這個名字相對比較通俗,普通老百姓一聽就知道講的是一個叫陳三與一個叫五娘之間的愛情故事。所以,無論是在潮汕本地還是在外面,《陳三五娘》這個名字相對比《荔鏡記》影響要大。

「荔」與「鏡」是陳三五娘二人愛情之間的物證。五娘摟頭看見陳三騎馬經過,藉助荔枝表達愛意。是以民間有歌謠唱道:「六月暑天時,五娘樓上賞荔枝,陳三騎馬樓前過,五娘荔枝擲給伊!」因為有了荔枝傳情,才有後來陳三傾心假裝磨鏡師傅來到黃家。藉助磨鏡來到黃家只是一個初步的開始,陳三藉助打破鏡子的機會,自己甘願賣身以抵押鏡子。如果沒有荔枝與鏡子,這齣經典的戲劇就簡直無法演繹下去了。這個劇目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上演了,流傳至今的明朝潮州戲文五種之中,就有一個是《荔鏡記》。這個戲劇的故事發生背景是在宋朝。宋朝是一個非常重理法的朝代,男女無媒而在一起是不為時世所容的,《荔鏡記》含有「荔枝寶鏡為媒證」,我想可以為這個故事在當時社會現實之中勉強找到一個得以站住腳的合法理由吧。



影響

「陳三五娘」是一個廣泛流傳於閩南文化圈的美麗傳說,始於歷史故事,後來演化為戲曲,戲曲故事又使民間傳說更富有傳奇色彩。歷史上陳三、五娘,五娘的婢女益春,以及有父母之命與五娘定親的林大,真有其人。據清代潮陽人鄭昌時《韓江見聞錄》記述,泉州書生陳三隨兄嫂廣南赴任,路經潮州,邂逅黃九郎之女黃五娘,一見鍾情,決意求婚,幾經曲折,終成眷屬。 陳三生活在南宋末年,名麟,字伯卿,排行第三,又叫陳三,其故里在泉州市洛江區河市梧宅,梧宅附近有一道水壩就叫陳三壩,當年陳三讀書處「青陽室」仍有跡可尋。20世紀中葉泉州朋山嶺上曾經發現刻有陳三墓志銘的碑石,稱陳三是個「風流倜儻,工詩善文,無意仕進」的人物,他自從游潮州娶了黃九郎的第五女碧琚為妻之後,就隱居林泉。 從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明代泉州傳奇文言小說《荔鏡傳》(祖本)——明代嘉靖前《荔枝記》演出本——明代嘉靖《荔鏡記》演出本,到現代形成膾炙人口的泉州梨園戲《陳三五娘》演出本,戲文增加了元宵賞燈、林大托媒、陳三遊街、陳三磨鏡、陳三為奴,益春留傘、巧繡孤鸞、林大逼婚、五娘斷約、夜奔泉州等情節,一些後來被刪節的戲文,如林大告狀、五娘探牢、發配崖州、小七送書等,則成為民間故事。隨着陳三五娘傳說不斷充實,後來又衍生了曲藝、舞劇、話劇、長篇小說以及電影戲曲片、故事片等文藝形式,還出現陳三五娘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

與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白蛇傳、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神話愛情悲劇不同,為追求美好愛情,陳三以一介書生,隱瞞身份,甘心為奴三年,黃五娘敢於與封建禮制決裂,與心愛的人私奔,有情人終成眷屬,以另一種形式表達與命運抗衡的精神,寄託對美好愛情的嚮往,符合「人民群眾已經形成固定的認知定位和心理期待」,給人以美的享受。傳說元兵入泉州,大肆殺戮,陳家宅院被官兵包圍火毀,陳三和五娘落荒出逃,雙雙投井殉情。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一個生死與共的悽美結局,讓後人為之感動,為之讚美,流傳至今。

荔鏡記目錄導引

明朝嘉靖本荔鏡記全劇共55齣,如下所示:

  • 第一齣     西江月
  • 第二齣     辭親赴任
  • 第三齣     花園遊賞
  • 第四齣     運使登途
  • 第五齣     邀朋賞燈
  • 第六齣     五娘賞燈
  • 第七齣     燈下搭歌
  • 第八齣     士女同遊
  • 第九齣     林郎托媒
  • 第十齣     驛丞伺接
  • 第十一齣    李婆求親
  • 第十二齣    辭兄歸省
  • 第十三齣    李婆送聘
  • 第十四齣    責媒退聘
  • 第十五齣    五娘投井
  • 第十六齣    伯卿遊馬
  • 第十七齣    登樓拋荔
  • 第十八齣    陳三學磨鏡
  • 第十九齣    打破寶鏡
  • 第二十齣    祝告嫦娥
  • 第二十一齣   陳三掃廳
  • 第二十二齣   梳粧意懶
  • 第二十三齣   求計達情
  • 第二十四齣   園內花開
  • 第二十五齣   陳三得病
  • 第二十六齣   五娘刺繡
  • 第二十七齣   益春退約
  • 第二十八齣   再約佳期
  • 第二十九齣   鸞鳳和同
  • 第三十齣    林大催親
  • 第三十一齣   李婆催親
  • 第三十二齣   赤水收租
  • 第三十三齣   計議歸寧
  • 第三十四齣   走到花園
  • 第三十五齣   閨房尋女
  • 第三十六齣   途遇小七
  • 第三十七齣   登門逼婚
  • 第三十八齣   詞告知州
  • 第三十九齣   渡過溪洲
  • 第四十齣    公人過渡
  • 第四十一齣   旅館敘情
  • 第四十二齣   靈山說誓
  • 第四十三齣   途中遇捉
  • 第四十四齣   知州判詞
  • 第四十五齣   收監送飯
  • 第四十六齣   敘別發配
  • 第四十七齣   敕陞都堂
  • 第四十八齣   憶情自歎
  • 第四十九齣   途遇佳音
  • 第五十齣    小七遞簡
  • 第五十一齣   驛遞遇兄
  • 第五十二齣   問革知州
  • 第五十三齣   再續姻親
  • 第五十四齣   衣錦回鄉
  • 第五十五齣   合家團圓


參考文獻

  1. 駱倩(廈門大學碩士研究生),〈從《陳三五娘》看閩南潮汕的文化關係〉,閩南文化潮汕文化比較研討會論文集,陳耕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廈門,2005。
  2. 鍾美蓮,〈荔鏡記中的多義詞「著」〉,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2000。
  3. 林道祥(汕頭大學文學院),〈明本潮州戲文詞選釋〉,第三屆潮學國際研討會,潮州韓山師範學院,潮州,1999。
  4. 劉美芳,〈陳三五娘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3。
  5. 林豔枝,〈嘉靖本荔枝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台北,1987。
  6. 入矢義高解,《荔鏡記戲文》,八木書店,東京,日本,1980。
  1. 陳智勇. 集<陳三五娘>4孤本 <荔鏡記荔枝記四種>出版. 泉州晚報. 2010-06-10 [2010-06-12]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