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梅利康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阿尔·梅利康托(又译为阿雷·梅里坎托,芬兰语:Aarre Merikanto,1893年6月29日-1958年9月29日),芬兰作曲家。奥斯卡·梅利康托之子。曾先后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来的西贝柳斯音乐学院)与埃尔基·梅拉尔丁一起学习作曲,在马克斯·雷格(1912-14)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与谢尔盖·尼基弗若维奇·瓦西连科(1915-16)完成学业。梅利康托是西贝柳斯学院的老师,后来他被任命为作曲教授。梅利康托的音乐风格较为保守,有一定印象主义特征,擅长配器。在世界大战之间出生的大多数芬兰作曲家都是他的学生,他的影响力强烈。
阿尔·梅利康托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风琴师和作曲家,从小就在家里进行音乐训练。梅利康托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写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在莱比锡,他继续在对位学习,在莫斯科,他听到了Skrjabin的音乐,并且受到了和声和音色的极大影响。他自己的音乐语言最初具有对现代主义的强烈依恋,并受到色彩复调,俄罗斯神秘主义和芬兰民间舞蹈节奏的影响。他的作品分为三个风格时期:现代主义(1921-33),民族浪漫(1934-50)和两者的综合(1951-58)。
梅利康托最重要的创作时期是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并取得了一些国际成功。他这个时代的风格融合了晚期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元素,比当时的西贝尔传统具有更大的节奏复杂性和谐音色彩。它在芬兰遇到了困惑,他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默默无闻的,因为梅利康托的同时代人正在使用严格的音调成语,他的中欧现代主义风格在芬兰很不寻常。这一时期的一些作品开始受到欣赏,并且只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才开始表演。
梅利康托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彻底改变了他的风格,Kyllikinyyöstö(Kyllikki,1934年的绑架)是他现代主义和民族浪漫主义时期之间的转折点。风格变化的原因与他以前作品的冷静接待,文化氛围的普遍变化以及梅利康托的健康状况下降有关。在20世纪40年代,梅利康托主要创作小型音乐,但后来在Sibelius学院被任命为作曲教授后,开始对作曲产生新的兴趣。当时他写了第三钢琴协奏曲(1955年)。
Fennica Gehrman出版了阿尔·梅利康托的中心作品,包括著名的“Schott”小提琴协奏曲,单簧管,号角和弦乐六重奏(1924年),Pan(1924年),Nonet(1926年)和Ten Pieces for Orchestra(1930年)。
作品视频
Aarre Merikanto: Cello Concerto No. 2 in D mi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