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拉瓦克族」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阿拉瓦克族</big> ''' |- | File:T018b0038fef2ea00d5.png|…”)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18: 行 18:
 
| align= light|
 
| align= light|
 
|}
 
|}
   
+
=='''阿拉瓦克人'''==
   
+
 
<ref>[https://new.qq.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html   它常被当成杂草,农民见了连根拔,却不知是珍贵 “叶里藏珠”], 腾讯, 2018-08-19</ref>
+
阿拉瓦克人一种说法是指阿拉瓦克语系诸语言的[[印第安人]],还有一种说法是阿拉瓦克人南美[[圭亚那居民]]的总称。
 +
 
 +
=='''说法一'''==
 +
 
 +
'''简介'''
 +
 
 +
阿拉瓦克人(Arawak),指西班牙人抵达美洲时居住于北起[[佛罗里达]],南至巴西北部沿海,包括加勒比海[[大安地列斯群岛]]在内的一支操阿拉瓦克语系诸语言的印第安人。 [1]
 +
 
 +
'''社会'''
 +
 
 +
按照西班牙人的描述,阿拉瓦克人爱好和平,不久前刚刚被较为好战的加勒比人赶出[[小安地列斯群岛]],属于神权社会,各部落由酋长统领。
 +
 
 +
'''劳动'''
 +
 
 +
  阿拉瓦克人是农耕文明,主要作物包括木薯和燕麦,使用石器。除了农业外,阿拉瓦克人还能编织棉花[[吊床]],并种植烟草。 [2]
 +
 
 +
'''现状'''
 +
 
 +
  西班牙人侵入后,阿拉瓦克人受天花影响,加上加勒比人的侵扰和西班牙人的残酷统治,人口急剧减少。今日阿拉瓦克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已经绝迹,仅在南美洲还约有2450人幸存,主要聚居在[[苏里南]]。 [2]
 +
 
 +
=='''说法二'''==
 +
 
 +
'''地理位置'''
 +
 
 +
南美圭亚那居民的总称。有92万人(1982)﹐其中90%以上聚居在全国 4%的土地上。通用英语﹐部分人使用印地语和[[乌尔都语]]。16~19世纪初﹐圭亚那曾是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争夺之地﹐几经易手。18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於1953年取得英联邦“内部自治”地位。 [3]
 +
 
 +
'''生活习惯'''
 +
 
 +
1966年独立。自17世纪中期起﹐殖民者从西非贩运黑奴到此从事[[甘蔗园]]和矿井劳动。 [3]
 +
 
 +
1834年废除[[奴隶制]]后﹐英国殖民者从印度﹑中国和马德拉岛(葡萄牙人居住地)等地招募大批契约劳工。居民中﹐印度裔人占51%﹐黑人占31%﹐混血种人占10%﹐印第安人占4%﹐欧洲人占2.5%(其中葡萄牙人1.5%)﹐华人不足1%。大部分印度裔人是1844~1917年间从印度联合省招募去的﹐一般住农村﹐种植甘蔗和水稻﹐多信印度教﹐少数信[[伊斯兰教]]。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通常居住城市﹐多从事工矿﹑交通业和文职工作﹐信基督教新教﹐受欧洲文化影响较大。印第安人包括内陆森林的瓦劳人﹑阿拉瓦克人﹑[[加勒比人]]﹑瓦皮夏纳人﹑[[阿雷库纳人]]和热带草原的马库西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多从事畜牧和伐木﹐使用瓦劳语﹑阿拉瓦克语和加勒比语﹐信万物有灵(见原始宗教)。葡萄牙人和华人通常居住城镇﹐主要经商。 [3]
 +
 
 +
'''经济发展'''
 +
 
 +
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铝土]]、[[黄金]]和[[钻石]]等。有丰富的森林和水力资源,盛产大米、蔗糖、椰子等。圭经济较落后,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铝矾土、蔗糖和大米为其三大经济支柱。独立后,圭政府采取措施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本国资源,并逐步将大部分外资企业收归国有。20世纪80年代末,圭政府开始放弃计划经济,转而发展市场经济。1989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助下实施“经济复兴”计划,1991年经济开始回升。连续多年保持增长,由于受水灾、油价上涨和私人投资低迷、欧盟新的蔗糖进口政策的影响,圭经济发展缓慢。 [3] <ref>[http://www.71.cn/2014/1016/784310.shtml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摩尔镇 马隆人传统], 宣讲家网2014年10月16日</ref>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reflist}}
 
{{reflist}}
 +
 +
[[Category:710-799 史地類:世界史地]]

於 2021年9月25日 (六) 21:53 的最新修訂

阿拉瓦克族

阿拉瓦克人

阿拉瓦克人一種說法是指阿拉瓦克語系諸語言的印第安人,還有一種說法是阿拉瓦克人南美圭亞那居民的總稱。

說法一

簡介

阿拉瓦克人(Arawak),指西班牙人抵達美洲時居住於北起佛羅里達,南至巴西北部沿海,包括加勒比海大安地列斯群島在內的一支操阿拉瓦克語系諸語言的印第安人。 [1]

社會

按照西班牙人的描述,阿拉瓦克人愛好和平,不久前剛剛被較為好戰的加勒比人趕出小安地列斯群島,屬於神權社會,各部落由酋長統領。

勞動

阿拉瓦克人是農耕文明,主要作物包括木薯和燕麥,使用石器。除了農業外,阿拉瓦克人還能編織棉花吊床,並種植煙草。 [2]

現狀

西班牙人侵入後,阿拉瓦克人受天花影響,加上加勒比人的侵擾和西班牙人的殘酷統治,人口急劇減少。今日阿拉瓦克人在加勒比海地區已經絕跡,僅在南美洲還約有2450人倖存,主要聚居在蘇里南。 [2]

說法二

地理位置

南美圭亞那居民的總稱。有92萬人(1982)﹐其中90%以上聚居在全國 4%的土地上。通用英語﹐部分人使用印地語和烏爾都語。16~19世紀初﹐圭亞那曾是西班牙﹑荷蘭﹑英﹑法等國爭奪之地﹐幾經易手。181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獨立運動高漲﹐於1953年取得英聯邦「內部自治」地位。 [3]

生活習慣

1966年獨立。自17世紀中期起﹐殖民者從西非販運黑奴到此從事甘蔗園和礦井勞動。 [3]

1834年廢除奴隸制後﹐英國殖民者從印度﹑中國和馬德拉島(葡萄牙人居住地)等地招募大批契約勞工。居民中﹐印度裔人占51%﹐黑人占31%﹐混血種人占10%﹐印第安人占4%﹐歐洲人占2.5%(其中葡萄牙人1.5%)﹐華人不足1%。大部分印度裔人是1844~1917年間從印度聯合省招募去的﹐一般住農村﹐種植甘蔗和水稻﹐多信印度教﹐少數信伊斯蘭教。黑人和黑白混血種人通常居住城市﹐多從事工礦﹑交通業和文職工作﹐信基督教新教﹐受歐洲文化影響較大。印第安人包括內陸森林的瓦勞人﹑阿拉瓦克人﹑加勒比人﹑瓦皮夏納人﹑阿雷庫納人和熱帶草原的馬庫西人﹐屬蒙古人種美洲支﹐多從事畜牧和伐木﹐使用瓦勞語﹑阿拉瓦克語和加勒比語﹐信萬物有靈(見原始宗教)。葡萄牙人和華人通常居住城鎮﹐主要經商。 [3]

經濟發展

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藏有鋁土黃金鑽石等。有豐富的森林和水力資源,盛產大米、蔗糖、椰子等。圭經濟較落後,以初級產品生產為主,鋁礬土、蔗糖和大米為其三大經濟支柱。獨立後,圭政府採取措施發展民族經濟,保護本國資源,並逐步將大部分外資企業收歸國有。20世紀80年代末,圭政府開始放棄計劃經濟,轉而發展市場經濟。1989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助下實施「經濟復興」計劃,1991年經濟開始回升。連續多年保持增長,由於受水災、油價上漲和私人投資低迷、歐盟新的蔗糖進口政策的影響,圭經濟發展緩慢。 [3]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