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闾井的古老牛车(任笃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闾井的古老牛车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闾井的古老牛车》中国当代作家任笃让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闾井的古老牛车

闾井之美在秋季,在原野,在庄稼,在村庄,在炊烟。

而闾井的特色在道路,在路上行进中的原始古老牛车。

据有关资料表明,距今三千年前的商代,就发明了牛车。从汉代末年,牛车就成了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史记·货殖列传》:“通邑大都······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史记正义》:“轺音遥,《说文》云:轺,小车也。车一乘为一两。”《汉书·食货志》:“······而将相或乘牛车。” 牛车普及到民间,则成为大众的好帮手。因牛力气大,牛车车板宽,常用于运载笨重的货物。目前北方农村有不少地方仍在使用。

我们当天早上从闾井镇出来,一路行人不多,车辆稀少,第一个遇见的是一辆满载庄稼的牛车。牛车满载而归,车夫满脸幸福,行进在两侧满是庄稼的原野大道上,那叫一个和谐,那叫一个丰收景象。

不足半小时,又遇见一辆大概是小夫妻带着娃娃回娘家的改良过的胶皮车轮的牛车。车厢是用藤条柳条编织的。

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乘坐牛车的往事。

那是1958年春季,刚上小学,第一次见到木轮牛车,十分好奇。

其实此牛车是我们邻村生产队往地里拉粪的。我们村没有这种牛车,所以没见过。

此牛车是刚刚卸完粪,回程的。我们往学校走,正好顺路。赶车的是一位妇女,挺善良的(后来认识了,其实就是我《石磨的记忆》里写到的王智富家阿姨)。我们三个小学生都爬上车,坐得稳稳当当,说说笑笑,充分感受第一次坐车的乐趣,高兴得不得了。而正在兴头上时,牛车转弯了。村道狭窄,转弯过急,右边车轮斜着上了地边埂子。车身严重倾斜,那两个同学都比我大两岁,一看不妙,蹭地跳下了车。而只有七岁的我,被吓懵了,惊慌失措,不敢跳,下意识地两手紧抓藤条车厢。说时迟那时快,牛车翻了,我被扣到车底下。天旋地转,一阵疼痛。车夫阿姨急忙抱起我,拍打身上的泥土。仔细察看,别处未伤,左半边脸有些擦伤。

当天的学是上不成了。我独自跑四里地赶回家,母亲正好在家。怎么急救呢?母亲是懂得些医学常识的,打一个鲜鸡蛋,用蛋清在伤处涂抹一层,并安慰我:不要紧的。不要用手抠,晚上再涂抹一层蛋清就好了。第二天,我又上学了。

六十五年过去,坐牛车的情景,尤其母亲给我治疗安慰的情景如在昨日,挥之不去。[1]

作者简介

任笃让,男,汉,会宁人,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大学文化,副高职称,现为陇南市文联会员,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会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