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长沙湘剧

长沙湘剧

长沙湘剧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逐步向善化(今长沙、望城两县的南部)、益阳浏阳、醴陵、宁乡湘乡攸县安化茶陵湘阴诸县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称:长沙湘剧

地区:湖南省长沙市

分类:戏曲

历史

明代成化年间,长沙是吉王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演出的繁荣。外来的戏曲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与本地区民间艺术、地方语言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这一包括“高”(高腔)、“低”(低牌子)、“昆”(昆曲)、“乱”(乱弹)四大声腔,唱白用中州韵、富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种。

高腔,是湘剧四大声腔的代表,源于江西的弋阳腔,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徐渭的《南词叙录》已有关于弋阳腔在长沙的记载,后逐渐演变成湘剧高腔。四百多年前,弋阳腔传入长江地区后,融合打锣腔等地方音乐,并在弋阳腔滚唱的基础上吸收青阳腔的滚调加以发展,逐步衍变成为湘剧高腔的。

昆曲,在三百多年前,稍晚于弋阳腔传入长沙地区。那时有些班社既唱高腔,也唱昆曲。康熙三年和六年,既唱高腔也唱昆曲的长沙福秀班和老仁和班先后成立。

乱弹,也叫“南北路”,其来路尚无定论。即南路二黄,北路西皮的总称。北路西皮在清乾隆初即在湖南流行。南路二黄(即徽调)在乾隆年间也已传入岳阳。并逐渐成为湘剧的一种声腔。

低牌子,是一种字少声多,以唢呐、笛子伴奏的声腔。曲牌与高腔同名,旋律却完全两样,故艺人称为低牌子,以示与高腔有别。

角色

湘剧的角色行当分大靠把(正末)、二靠把(副末)、唱工(正生)、小生、大花脸(大净)、二花脸(二净)、紫脸(重唱的净)、三花脸(丑)、正旦(青衣)、做工旦(花旦)、𫏋旦(贴,包括小旦、武旦)、婆旦(老旦)等。小生不仅有文巾、罗帽、雉尾、蟒靠之分,而且有穷、文、富、武四种戏路做派(即富贵衣小生、褶子小主、袍带小生、武打小生)。

剧目

湘剧的剧目丰富。大小剧目达1155个。其中高、乱声腔的剧目占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湘剧的传统剧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也有少数系艺人创作和改编的剧目。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演出时间最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剧目。“四大连台”为《封神传》、《目连传》、《西游记》、《精忠传》,每本可连台演出五至七日。六大记”为《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拜月记》、《荆钗记》、《琵琶记》。乱弹的“八大连台”、“江湖十八本”和“三十六按院”,则是经常演出并为观众所熟悉的剧目。 湘剧吸收了徽班中的《大长生乐》、《偷鸡》等一类剧目,并将其曲调称为"安庆调",其他属于安庆"花部"的《水淹七军》、《龙虎斗》、《路遥知马力》、《王祥吊孝》、《李大打更》、《困曹府》等,也都是湘剧经常演出的剧目。

湘剧传统剧目中有清代王船山创作的《龙舟会》和杨恩寿创作的《坦园六种曲》,其中《桂枝香》、《再来人》两出为清代剧评家吴梅所推崇;《桃花源》、《麻滩驿》、《理灵坡》三出取材于湖南地方的历史和民间传说,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辛亥革命和抗战时期也涌现出众多广受欢迎的《刺恩铭》、《广州血》、《血溅沈阳城》、《骂汉奸》等现代戏剧目。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湘剧的丰富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上演剧目由两百多个增至400多个,并及时抢救了行将失传的剧目320多个。重点加工整理了《追鱼记》、《拨火棍》、《水牢记》、《金丸记》、《玉簪记》、《黄飞虎反五关》、《金沙滩》、《六郎斩子》、《百花公主》等60多个剧本,《拜月记》、《生死牌》、《园丁之歌》已拍成电影艺术片。新时期,《山鬼》被誉为改革开放二十年全国戏剧艺术中的精品剧目,新编历史剧《马陵道》和《子血》分获国家级大奖。

近百年来,先后出现的湘剧名演员有柳介吾、李桂云、李芝云、言贵云、陈绍益、胡普临、彭凤姣、吴绍芝、罗元德、罗裕廷、贺华元、徐绍清、彭俐侬、曾金贵、曹汝龙等。[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