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镜中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镜中我
来自搜狐的图片
镜中我

中文名称 :镜中我

美国社会学家 :查尔斯·霍顿·库利

出处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在做出行为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做出的评价

3、我们根据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人物简介

库利是美国早期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传播与人的社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初级群"和"镜中我"的概念。"镜中我"是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的经典概念,是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源自库利对自我的反映特征的一个比喻: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

自我观念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 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因此,认得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方面:

我的方面

  •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

  • 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 2、 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
  • 3、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

概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1]

起源和发展

“镜中我”是建立在“社会自我”这个概念基础之上发展而来。最先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科学家是哈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他认识到,人类有将自己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他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将自我分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指由于与他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关于自我的感觉。而美国人米德则根据“镜中我”理论,发展了主我客我理论。他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2]

相关视频

解释“镜中我”理论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