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鍵盤樂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鍵盤樂器,(英語: keyboard instrument )是有排列如鋼琴鍵盤的琴鍵之樂器總稱。這些樂器上每個琴鍵都有固定的音高,因此皆可以用以演奏任何符合其音域範圍內的樂曲。琴鍵下常有共鳴管或其它可供共鳴之裝置。演奏家在使用鍵盤樂器時不是直接打擊樂器的弦來產生震盪,而是使用琴鍵,通過樂器內的機械機構或電子組件來產生音響。 相對於其他樂器家族,有着不可比擬的優勢,是其寬廣的音域和可以同時發出多個樂音的能力。正因如此,鍵盤樂器即使是作為獨奏樂器,也具有豐富的和聲效果和管弦樂的色彩。所以,從古至今,鍵盤樂器倍受作曲家們和音樂愛好者們的關注和喜愛。[1]

鍵盤樂器大不同

黑白相間的鍵盤,架在木製框架上,各式各樣的鍵盤樂器極具混淆性,容易讓人誤以為這些鍵盤樂器僅是外觀上有細微差別,聲音可能也大同小異。其實,鍵盤家族的分支有很多,撥弦或擊弦發聲,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鋼琴是所有樂器中最普遍和最受歡迎的一種,從著名音樂會場地的三角鋼琴,到車站沿街的破舊立式鋼琴,形形色色的場所都能見到鋼琴的存在。 鋼琴通過琴槌錘擊琴弦發聲,所以會因觸鍵方式不同而發出音色、音量完全不同的聲響。因此,最初的鋼琴「pianoforte」(先弱後強)也由此得名。1843年後,鋼琴多使用金屬框架,使其能發出更大的音量,甚至與交響樂隊同台演奏時也毫不擔心被龐大的樂隊設置所淹沒。

早期的鍵盤大師,如巴赫,為作曲家和演奏家拓展鋼琴的表現範圍奠定了基礎。貝多芬奏鳴曲的情感深度與技術要點,以及數不勝數的鋼琴佳作,都為這件樂器提供了真正豐富的音樂財富。最早的羽管鍵琴發源於意大利,最初只以很輕的框架搭配小型的鍵盤使用。在16世紀晚期有了首次較大的發展,使用更加牢固的結構與更長的琴弦。18世紀,羽管鍵琴由4個八度左右發展至5個八度,外觀上與鋼琴極為接近。雖然同屬於鍵盤樂器,但羽管鍵琴的發聲原理卻完全不同,所以演奏技巧也大不相同。 當按下琴鍵時,羽管鍵琴由撥子撥動琴弦發聲,顧名思義撥子由羽毛管制成。無論如何按動琴鍵,發出的音色基本相同,這就要求演奏者對每一個樂句進行細微獨特的處理,例如速度、節奏等,以彌補音色變化的不足。傳統的羽管鍵琴結構完全由木材製作,分為不同流派與制式,大致有意大利是、佛蘭德式、法式、英式與德式。最終,法式型制的羽管鍵琴在近現代更受到人們的喜愛。莫扎特管風琴稱為「樂器之王」(是莫扎特說的),教堂里巨大的管風琴上,成千上萬的音管和音栓,讓它成為了一架能發出美妙聲音的巨型機器。音域寬廣,發聲氣勢磅礴,肅穆莊嚴,令人嘆為觀止。

某種程度上,「管風琴」(organ)這個詞的詞源也就十分容易理解了:古英語的「organe」和古法語的「orgene」意為樂器,也就是所有樂器的統稱。古鋼琴在法國至少從15世紀就為人所知,它在1440年代天文學家、醫生Henri Arnaut de Zwolle的專著中有描述和說明,相關文學資料也證實了古鋼琴在宮廷的流行。它的發聲原理是用一個小鐵片擊弦,所以也叫擊弦古鋼琴,被看作是鋼琴的前身。

由於擊弦的發聲原理,這種鍵盤樂器可以做出類似鋼琴「漸強」、「漸弱」,甚至是「顫音」的音響效果,深得巴赫喜愛。發展到後期,有些古鋼琴甚至衍生出踏板,可以做出類似「弱音踏板」的效果(踏板設置在膝蓋處,不易察覺)。

但由於古鋼琴的結構,音箱較小,樂器能發出的聲音小的可憐,有時甚至能被人聲淹沒……這件樂器逐漸推出歷史舞台後,當現代藝術家想要還原當時的古鋼琴作品時,最棘手的問題通常是,首先要通過大量文獻資料還原一架當時的古鋼琴![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