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铸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铸币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专有名词。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两种观点:起源于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起源说[2]。我们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词解释

铸币是指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值的金属货币。

最初金属材料用作货币是以其原始条块形态进行的,每次使用时都要鉴定成色、核准重量并进行分割。为解决由此而带来的许多不便,后来大商人在金属条块上加盖印记、注明重量、成色,但因其信誉局限,运用范围不能扩展,于是便开始由国家统一铸造。最初铸造的铸币都具有十足的价值,但由于金属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而使其重量减轻,出现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而仍能按名义价值使用的情况,为维持铸币的信誉,国家都规定了铸币公差。后来,国家出于解决财政困难、国库空虚等方面的需要,开始铸造不足值的铸币。

铸币的发展

根据考古研究,铸币的前身是贝币、骨币。其主要是在先秦时期,是以海贝充当原始的货币,出土发现最早的是夏晚期,然后在商代的时候就更加普遍了,而且商代最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便于携带,学名为货贝。到了商代晚期的时候,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而这也算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了,其中有一种表面包金的铜币是作为大额货币使用的。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

铸币的产生也是有相应的时代性的,在纸币出现以前,铸币是货币的主要形式。铸币所采用的材料有很多种,像是金、银、铜、铁、铅、锡、镍、铝、锌等。秦朝以前,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秦朝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货币的统一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秦国早期铸币的出现、发展和变化直至最后统一,在我国货币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在秦统一之前,秦国开始铸造了铜质圆形圆孔的圆钱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等,并建立了黄金、布、半两钱三等的制度。这些钱币及其相关政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货币奠定了基础。统一之后,下令废除刀币、布币等货币,统一使用秦半两作为国家货币。自此金属铸币一直被沿用下来,一直使用到清末时期。

铸币平价

铸币平价是以金铸币流通为背景的汇率决定理论。两种金铸币之所以可比,是由于它们都由金铸成:把两种铸币的含金量加以比较,便可算出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叫铸币平价或金平价。在金铸币流通时,遵循黄金输送点规律,即汇率波动的范围不超过:铸币平价±输送黄金相关的费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