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钱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钱坫
钱坫作品之一.jpg
出生 1744年
逝世 1806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书法家

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又字篆秋,号小兰、十兰,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学问渊博.

生平简介

乾隆三十九年副榜。其叔钱大昕,授以李阳冰城隍庙碑,昼夜习之,翁方纲叹为神授,遂以篆名天下,自负为直接李阳冰。洪亮吉《北江诗话》说:钱坫工篆书,然自负不凡,尝刻一石章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

曾与阮元交往共同研究书学。钱坫于嘉庆二年(1797),右手偏废已不能执管作书,而改用左手写篆,意外的突破以往呆滞的毛病,形成了古茂生动,笔力苍厚的风格。

钱坫在篆书发展史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直到邓石如出现,才把篆书推向高潮,使之成为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钱坫对于篆书下的功夫比孙星衍、洪亮吉更深。他从古铜器铭文中吸取了一些古朴苍厚的气味,故他的篆书颇有新意。除了擅长书法外,兼工刻印,间作兰竹、枯树海棠特超妙。善画梅,有寒瘦清古之致。[1]

书法

《喜晴诗轴》 纸本墨迹,篆书。凡7行,共66字。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钱坫在篆书发展史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直到邓石如出现,才把篆书推向高潮,使之成为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篆书诗轴,其势开阔舒展,线条淳厚,富有弹性。钱坫此作品循规蹈矩,秀美雅致。其章法,与他所书的篆书不尽相同,章法密不透风,无行距、字距,这在清代和其他时代篆书中不甚多见。其结体又较整饬,下了不少功夫。他对于篆书下的功夫比孙星衍、洪亮吉更深。他从古铜器铭文中吸取了一些古朴苍厚的气味,故他的篆书颇有新意。通篇观之,气韵满而不塞,富有变化。[2]


著述

著述甚富。有《十经文字通正书》、《汉书十表注》、《圣贤冢墓志》、《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篆人录》等。

清史稿记载

钱坫,字献之。副榜贡生。游京师,朱筠引为上客。以直隶州州判官于陕,与洪亮吉、孙星衍讨论训诂舆地之学,论者谓坫沉博不及钱大昕,而精当过之。嘉庆二年,教匪扰陕西,坫时署华州,率众乘城,力遏其冲。城无弓矢,仿古为合竹强弓,厚背纸为翎,二人共发之,达百五十步;又以意为发石之法,石重十斤,达三百步:前后毙贼无算,城获全。以积劳得末疾,引归。著《史记补注》百三十卷,详于音训及郡县沿革、山川所在。陕甘总督松筠重其品学,亲至卧榻问疾,索未刊著述,坫取付之。曰:“三十年精力,尽于此书矣!”十一年,卒,年六十六。又有《诗音表》一卷,《车制考》一卷,《论语后录》五卷,《尔雅释义》十卷,《释地》以下四篇注四卷,《十经文字通正书》十四卷,《说文斠铨》十四卷,《新斠注地理志》十六卷,《汉书十表注》十卷,《圣贤冢墓志》十二卷。

闲章趣谈·左手作篆

《清朝野史》云:“坫篆书空前绝后,翁方纲见之叹绝,以为神授,遂以篆书名天下。”所谓神授,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九载:“初入都省詹事,詹事授以李阳冰《城隍庙碑》,昼夜习之,三月不能成字。忽患痫。医者诊之,脉无病,而手足厥冷,目瞠视,鼻微有息而已。如是者七日,忽中夜跃起,濡墨作篆书乾卦象毕,不胜饿而寝。翼早,詹事来视病,君尚未寤。见案上篆,大惊,呼问病状,君答曰:'儿故无病,梦至石室,见唐巾老者,指授篆法七日夜,作成辄批抹,最后书乾卦象,老者曰:'可矣。'儿遂觉。追忆笔势,中夜作此幅。'詹事细询梦中所见,盖即少温云。”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人,官至将作大匠,《书小史》称其工于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札墓志》,变化开阖,龙蛇盘踞,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文 字之本,悉在心胸,自言得篆籀之宗旨,“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所谓神授,即为梦中得阳冰指授。从留传的作品看“献之(坫)作篆,知晓笔之非法,而仍未能合婉通之律”。(《霋岳楼笔谈》)为追求线条的匀称,而将笔锋剪掉作篆,其实并不见得有什么高明之处,李阳冰断不至此。晚年右体偏枯,用左腕作书,故有此印。[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