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爪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铁爪鹀 |
---|
基本资料 |
学名 Calcarius lapponicus 目/科/属 雀形/铁爪鹀/铁爪鹀 迁徏状态 迷鸟/台湾 普遍性 稀有 体长/体重 16-12cm/10-19g |
别名:铁爪子,铁雀、雪眉子,雌雄略异。属大型鹀类。[1]
- 头:虹膜栗褐色,嘴黄色形似鹀属呈圆锥形、先端黑。
- 脚:后趾爪特长。跗跖长于中趾和爪;后爪长而细,近乎直,约等或长于后趾;前三趾的诸爪甚平扁。
雄鸟:繁殖期头顶、脸、喉黑色。眉纹后段及颈侧白色“之”字纹,后颈锈红。背棕色,具有黑色纵纹。腹以下白色,胁有黑纵纹,尾羽黑褐色,外侧两对羽有白色楔形斑。非繁殖期羽色转淡,嘴肉色。喉及胸有残留黑色,头顶有黑褐色纵纹。脸褐色,后颈及大覆羽红棕色,有2条白色翼带。腹面污白、略沾红棕色,胁有黑纵纹。脚黑至黑褐色。
雌鸟似雄鸟非繁殖羽,羽色较淡,喙褐色,先端黑色。头部黑色部分呈褐色;耳羽褐色,外缘黑。喉白,有明显黑颚线,体侧有黑褐纵纹。跗跖及趾褐色。
栖地&习性
夏季,苔原;冬天,田野,大草原。从开放的湿苔原和莎草草甸到更干燥的陆地苔原,在无树木的北极生境中繁殖。旷野的冬季,包括矮草草原,牧场过度放牧,留茬的田地,耕地,湖岸和类似地区。
冬天,鸟儿成群地南下,在风吹拂的田野中觅食。
食物主要为杂草种子,如禾本科、莎草科、蒿科、蓼科等野生植物种子。[2]
繁殖期
蛋4-6枚,有时是3-7枚。绿白色至浅灰绿色,带有棕色和黑色标记。孵化仅由雌鸟进行,大约12-13天。在孵化过程中,雄鸟有时会喂食雌性。
幼鸟在孵化后约8-10天离开巢。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
鸣声
叫声短促清晰“teuw”
分布
夏季在欧洲,亚洲俄罗斯,日本,蒙古,朝鲜半岛,中国北部,也见于长江流域。和北美洲的整个北极地区都发现了这种鸟类,这是远北地区最丰富的繁殖鸟类之一。夏季参观苔原的观鸟者会发现,拉普兰朗斯普尔人几乎在那里到处都很常见。
共有三个亚种。
铁爪鹀东北亚种(学名:Calcarius lapponicus coloratus)。分布于勘察加半岛、乌苏里斯克以及中国的东北、河北、江苏、湖北、四川、甘肃等地。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台湾鸟类志
视频
参考文献
- ↑ Lapland Longspur,allaboutbirds.orgm
- ↑ lapland longspur,pedia.cloud.edu.tw